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1965年12月,湖北省博物館組織發掘江陵望山1號楚墓。從這座大墓中出土了600餘件器物,第二天考古人員對取出的文物進行清洗,以便分類保管,在這些器物中發現了製作精美的越王勾踐劍。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採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這把劍立即引起了轟動,其劍上有八個鳥篆字"鉞王鳩淺"和"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人們也據此認定該墓是越王墓。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據古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據稱,後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曾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越絕書》“手振拂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釽,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劍雖歷經數千年,但劍身沒有鏽跡,花紋光亮如新,劍鋒閃爍寒光,依舊鋒利無比,實為曠世罕見之奇物。

那麼古人如何這把“天下第一劍”如何做到千年不腐並鋒利無匹的呢?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研究人員採用了質子X射線熒光非真空技術對越王勾踐劍的表面各部位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劍刃的成分為:銅80.3%、錫18.8%、鉛0.4%、鐵0.4%。越王勾踐劍各部位元素的含量不同,劍背含銅量較多,韌性好,不易折斷;刃部含錫量高,硬度大,非常鋒利;背部與刃部成分不同,是採用複合金屬工藝的結果。即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背,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劍背的熔點高,可以承受二次澆鑄的高溫不熔化。這種複合金屬工藝能使劍既堅韌又鋒利,收到剛柔結合的良好效果。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至於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朽以及劍身上黑色花紋如何形成又是否與其耐腐蝕有關目前仍沒有一個確切的科學解釋。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有人認為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銅本身並不活潑,並且楚王墓深埋地下形成了一個密閉空間,在完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越王勾踐劍才會不鏽。而另一些人認為越王勾踐劍不鏽與表面處理有關。

越王勾踐劍劍身佈滿黑色菱形花紋及劍格。通過對其成分分析發現,錫、鐵、鉛含量較高,並含有數量不等的硫。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我國古代對青銅器表面著黑處理有數種方法,但是用硫處理的技術,尚屬首次發現。這種方法並無文字記載。目前對越王勾踐劍劍身上黑色紋路的形成也有較大爭議。

有人認為銅鐵的硫化物穩定性較差,不易在空氣中長期保存,不適合作為抗腐蝕的保護膜。越王勾踐劍劍身上的菱形花紋規整,但其上的黑色膜不完整。由此可以推斷劍身上的花紋應該是在製作時特意加工的。加工的方法可能是將鑄好並有內凹菱形花紋的劍全部進行硫化處理,然後將劍刃、劍身拋光,使其顯露青銅本色而保留其內凹菱形花紋所著黑色。劍格、劍柄未經拋光,亦為黑色。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 這些紋路並非是鑄劍時製作的,而是通過一種“金屬膏劑塗層”的工藝實現的。首先用一種配有天然粘合劑和高錫合金粉末的膏狀物將其塗在劍的表面,不需的地方颳去,露出劍的基體,然後加熱擴散而得到富錫細晶層。越王勾踐劍長期泡在墓葬的腐殖質酸性水溶液中,菱形紋飾處富銅α相受腐殖酸水的溶液絡合作用而導致銅、鉛流失,留下黑色的氧化物和腐殖酸中少量的鐵、硅等氧化物,最後呈現的紋飾。

從閃爍千年寒光的越王勾踐劍看中國古代卓越的鑄造技術


一把青銅劍,經歷兩千餘年的時光,仍然閃爍寒光、鋒利無比,或許它留存至今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兩千年的歲月,現代技術已經如此發達仍不能完全解開其中的奧秘,足以說明我們祖先的偉大!他們留下了太多先進的技術等待我們去研究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