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水脈”,打通產業發展經絡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大力開展金融扶貧的探索與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做好金融扶貧這篇文章,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步伐。位於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帶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於2018年9月在寧夏中南部9個貧困縣區中率先脫貧摘帽。近年來,該縣將金融創新作為撬動脫貧富民的槓桿,聚合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精準發力,有效破解了金融扶貧小額信貸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全國金融扶貧工作培訓班連續兩年在鹽池舉辦。金融扶貧既是這個西北山區縣在過去幾年脫貧攻堅的重要利器,也是當前和今後鞏固脫貧成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擎。

晨光初照,春風微寒。4月1日,行走在寧夏吳忠市鹽池縣的鄉村,到處都是忙碌景象,因疫情推遲的羊只補欄、飼草配送、畜禽交易等全鏈條復工。田間地頭,休眠了一冬的土地在犁鏵的翻掘下,滾起層層泥土。

春耕進行時。為保證春播備耕、羊只補欄,鹽池縣農村商業銀行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金融服務,僅2月底前,已通過手機App辦理貸款1771戶,金額1.3億元;人保財險鹽池支公司業務人員奔走於各鄉村,為疫情期間辦理的“扶貧保”開展上門服務……

脫貧靠產業,產業靠金融。近年來,鹽池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抓手,創新運用國家和寧夏金融扶貧政策,推進產融結合、誠信支撐、風險防控、保險跟進等,以政府互助資金培植農村誠信環境,以信用資本撬動金融支持,走出了一條依託金融創新推動產業發展、依靠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的富民之路。

寧夏吳忠市委常委、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說,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實踐,鹽池縣在寧夏創造了“7個率先”,即率先推行扶貧小額信貸,率先對貧困戶評級授信並實現全覆蓋,率先開展鄉、村、組、戶四級信用評定,率先完成貧困戶貸款全覆蓋,率先籌集註入風險補償金,率先完成金融扶貧精準統計和信息共享,率先推行“扶貧保”。

鹽池縣結合實際,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和機制創新,蹚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金融扶貧的實踐路徑。

1.完善誠信體系,解決“本錢從哪來”

清晨,鹽池縣王樂井鄉陳莊子村村民王生忠喂完260多隻羊,開始收拾院裡堆放的飼草料。

“養了30多年羊,以前都是小打小鬧,最多才養十來只,全靠自然繁殖,想多養也沒本錢。”王生忠說,現在通過貸款擴大了規模,一年掙七八萬元不成問題。

鹽池灘羊早在公元1755年就被列入寧夏最著名的五大物產之一。然而,自然狀態下的小農經濟,如果沒有金融槓桿的撬動,很難發生規模上的突破,實現規模效益的提升。

如何引入金融活水,澆灌特色產業之花,成為擺在鹽池縣委、縣政府面前最緊迫的難題。

在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已經脫貧的村民牛生虎站在自家羊棚前,眼睛笑得眯成一條縫。幾年前,牛生虎還窮得叮噹響,一座土坯房、一沿土炕、一口鍋曾是他的全部家當。貸款,貧困戶很難拿出擔保物;要發展,本錢從哪裡來?

“過去,村民貸款非常難,有段時間還需要公職人員擔保才能貸上。”鹽池縣花馬池鎮惠澤村黨支部書記官玉說,前些年少數人沒有按時還款,信譽受到影響,金融機構更加不能盲目放款。

為改變這一現狀,鹽池縣從村級互助資金做起,逐步培養村民的誠信意識、優化信用生態。王樂井鄉曾記畔村朱玉國說:“現在,農民的誠信意識越來越高,有的把信用看得比命都重。可以說,信用能當錢花,失信寸步難行。”

在總結各村實踐探索和民間智慧的基礎上,鹽池縣改變原有銀行評級授信標準,創新建立“631”評級授信系統,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誠信度佔比提高到60%,家庭收入30%,基本情況10%,根據評級結果,從3A到A級,分別給予10萬元至2萬元不等的授信額度。

金融槓桿撬動了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大,同樣是養羊,過去只是鹽池農民種地之餘順帶的營生,而今成了脫貧致富的主業。

金融“水脈”只有貫注於養殖、收購、加工、銷售的各環節、全鏈條,才能真正打通產業發展的經絡。為此,鹽池縣創新融資擔保模式,成立鹽池灘羊產業集團公司,引導龍頭企業與貧困村建立“養加銷”產業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聯結機制,訂單養殖、訂單收購。通過與金融“嫁接”,促進產融良性循環。

如今,鹽池灘羊年飼養量穩定在300萬隻,“鹽池灘羊肉”品牌價值達68億元,以灘羊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超過80%。

金融“水脈”,打通產業發展經絡

寧夏鹽池縣針對黃花菜產業推出扶貧保險,將種植、晾曬、銷售中的風險都納入保障範圍,成為產業發展的“穩壓器”。圖為鹽池縣種植戶正在採摘黃花菜。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攝/光明圖片

2.“特惠”到“普惠”,解決“貧困邊緣戶致富難”

60歲,曾是金融機構貸款的年齡封頂線。

但在鹽池農村,60歲上下正是養羊的“黃金年齡”,卻被貸款限制排除在了金融政策之外。四五年前鹽池縣馮記溝鄉平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薛虎,只能看著持續攀升的羊肉價格乾著急。老薛是個養羊的“好把式”,但因年齡超過了60歲,多次申請貸款,都被拒絕了。

鹽池縣與金融機構協商,將貧困戶貸款年齡上限放寬到65歲。老薛終於貸到了3萬元,並將養羊規模擴大到80只,當年年底,他養羊的純收入就達到3萬元。截至今年2月底,僅鹽池縣農村商業銀行就為60歲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貸款511戶、2462萬元,讓這部分身體較好、有脫貧意願的農村老人自食其力、老有所為,而不是成為脫貧兜底戶。

同時,對一些非惡意“黑名單”貧困戶進行解禁,促其信用重建,消除金融扶貧盲點。全縣共釋放“黑名單”貧困戶968戶,為他們發放貸款7373萬元。

在鹽池,金融扶貧不棄微末,觀照到了極其“小眾”的金融需求,查缺補漏,推出“特惠”政策。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向“普惠”衍進,使信貸扶貧覆蓋各個層面,最大限度地實現“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產業走”。

今年3月,鹽池縣又將貸款年齡放寬至65歲的政策,從建檔立卡戶拓展至非建檔立卡戶。

“要不是這個新政策,今年就貸不了款。這500多畝地、230多隻羊,就週轉不過來了。”鹽池縣王樂井鄉王樂井村西溝自然村非建檔立卡戶王仁是個種養殖大戶,今年60歲的他正為無法續貸發愁。3月6日,鹽池縣農村商業銀行王樂井支行行長蔡汶禧帶著電腦上門,為王仁現場辦理了政策擴面後的首筆10萬元貸款。王仁買了一臺拖拉機、十幾桶柴油,滿懷信心,準備大幹一場。

鹽池縣還把對建檔立卡戶評級授信的成功做法推廣到所有農戶,既解決了貧困“邊緣戶”遊離於政策之外的問題,又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有機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在鄉、村、組、戶建立四級信用評定系統,將60%誠信度細化為10%的精神文明建設和50%的誠信度,家庭收入30%和基本情況10%佔比不變,即“1531”模式,實行政銀社民四位一體共同評定、共同認可、共同應用,信用等級越高,享受貸款優惠越多。目前,全縣已評出信用鄉鎮8個,信用村92個、信用組525個、信用戶4.8萬戶,誠信度均達到90%以上。

截至今年2月底,鹽池縣農村商業銀行各項貸款餘額31.51億元,貸款總戶數23051戶,其中涉農貸款餘額佔比73.49%,實現了有貸款意願、符合貸款條件的群眾發展產業資金需求應貸盡貸。

金融“水脈”,打通產業發展經絡

寧夏鹽池,嚐到產業致富“甜頭”的農民喜笑顏開。資料圖片

3.創設扶貧保險,解決“因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致貧返貧”

長期以來,農業產業受疫病、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較大,農民因病、因災、因意外致貧返貧情況比較突出。保險作為重要的金融工具,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等功能。與群眾生產生活有機聯結融合,結合實際開發新的險種,防範因疾病、自然災害、市場價格等不確定因素致貧返貧,是金融扶貧“鹽池模式”的有益嘗試。

為破解返貧難題,2016年,鹽池縣創新推行“2+X”菜單式“扶貧保”模式,其中“2”屬於基礎險,包括建檔立卡戶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家庭綜合意外傷害保險,“X”屬於選擇性險種,構建起了貧困群眾風險保障體系,實現了全縣農戶“扶貧保”全覆蓋,為防止因意外返貧補位。

辛苦奔小康,一病全泡湯。保險公司對農戶實行低保費、高保額的特惠政策,特別是大病補充保險,報銷比例可達70%以上,報銷額度最高限額10萬元。

“扶貧保”中“X”的設置,最鮮明的特點是精準:養羊有基礎母羊險、種黃花有黃花險、種蕎麥有蕎麥險……一開始擔心自然災害、動物病害,就保產量、保收成,後來發現價格波動會造成增產不增收,就保價格、保收入。同樣是養羊,基礎母羊、肉羊的保險也不一樣。

針對當地黃花菜產業,鹽池縣聯合人保財險公司推出黃花種植保險,每畝投保費60元,農戶承擔7.2元,政府財政補貼52.8元。

2018年,陰雨天、溫度低導致黃花菜在晾曬中大量發黴,惠安堡鎮大壩村黃花菜種植大戶劉仲昌的220畝黃花菜獲保險賠付2.92萬元。他說:“幸好買了保險,雖然菜糟了,最起碼採摘費回來了。”

人保財險鹽池支公司副經理楊蓮說:“由於黃花菜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公司今年又推出黃花菜價格指數保險,當黃花菜低於約定價格時,保險公司將按每畝294元賠付給農戶。”

4.建立風控網絡,解決金融機構風險大的問題

在金融扶貧推進中,金融機構服務的對象本身承受風險能力就弱,他們的風險極易傳導給金融機構。金融扶貧也只有在保障金融機構風險可控的條件下,才能確保各項創新機制良性運轉。

鹽池縣不斷完善金融扶貧風險防控網絡,建立政府風險補償基金,與涉農銀行建立風險補償合作機制,向各銀行整合注入8000萬元特色優勢產業貸款風險補償金、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基金和扶貧產業助貸金,銀行按1﹕10的比例提供扶貧小額信貸,因重大災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能償還的,由風險補償金和銀行按7:3的比例分擔,降低銀行借貸風險。

“有風險分散補償金制度,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去創新產品,為脫貧攻堅做好保障。”楊蓮說,針對“扶貧保”,鹽池縣設立了1000萬元風險分散補償金,保險公司在一個保險週期內虧損的情況下,虧損部分由風險分散補償金承擔60%、保險公司承擔40%,在盈利的情況下,盈利部分60%返回風險分散補償金,確保了貧困群眾脫貧路上“零風險”。

“在疫情期間,坐在家裡用手機申請貸款,錢到得很快,幾百只羊的飼草料,一點也沒耽擱。”在惠安堡鎮楊兒莊村上臺子組,村民陳菊愛足不出戶,動動手指,10萬元貸款便到賬了。

“疫情期間,我們通過不見面的方式向農戶貸款超過1億元,這得益於鹽池縣創新建立的精準扶貧管理系統平臺。”據鹽池縣農村商業銀行副行長史建龍介紹,平臺彙集了貧困戶家庭基本情況、財產收支、貸款、保險等信息,建立“紅黃綠燈”扶貧小額信貸風險預警機制,並實現縣、鄉、村、戶四級數據共享。基於大數據,為群眾量身定做的“富農貸”金融產品,可以實現一次授信,3年內隨用隨取,一般3分鐘就可到賬。

金融扶貧創新永無止境。鹽池縣基於貧困地區特殊的區域實際,形成了與區域產業發展相匹配的金融扶貧制度,並仍在實踐中不斷迭代,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14日 0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