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热爱文字的你:入驻晚潮开专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玲玲

来吧,热爱文字的你!

来吧,热爱文字的你:入驻晚潮开专栏

晚潮·上榜又开辟出新园地——个人专栏。

旨在欢迎喜欢写又坚持写的你,在小时新闻客户端开设自己的专栏,书写自己的生活,分享你的文字世界。专栏题材自定,风格不拘,题目可大可小,长短适中(单篇最好2000字以内),重在开卷有益,让读者和你一起读城读美读人。要求原创,配图,还有关键的一点,写得勤,保证自己专栏更新率。

如何参与呢?在小时新闻客户端,点击首页浮窗“我要报料”,在标题区标注“#晚潮上榜开专栏#”,记得附注作者联系方式,或发文到[email protected],会有编辑和你联系。

小编先邀请了晚潮的老朋友子张老师,开写他的“卜居钱塘”。

卜居钱塘之写在前面

□子张

庚子初始,一个特别的春天,江城吃紧,九州驰援。于听命闭户的闲散中,忽接玲女士手谕,命为“晚潮”副刊属文。读书写字,本为自家事,更何况是在目下闲散无聊之时!随即应命“提笔”,先写猫为伴,次写春之食,不亦乐乎。不意,又过一日,玲女士更进一步,邀辟专栏每周供稿云云,开始颇感为难,只怕专栏一旦开起来陷入被动,无米之炊的尴尬,谁能保证不会遇到?而女士的美意,又似乎不便回绝,斟酌再三,遂决计在近年所撰笔记文“卜居钱塘”基础上重新设计纲目,写写自己入籍杭州近20年来,对这座“天城”或深或浅的印象,或许还有点意思。

印象,是的,尽管快20年了,我却总不敢说对杭州有多么熟稔、多么知根知底的认知。北人南下,就算自南宋以来也已近九百年,期间该有多少代“新杭州人”了?

1949年后的“南下干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南下”的工农兵学商,最初的钱塘、临安、杭州自然早就不复旧观,就是一代又一代南下之“北人”,又还有几个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音呢?

记得2002年初来杭州时,到单位或省市一些部门办理入籍手续,常会遇到自称“我也是山东人”而操南音者,细问才知其所谓“山东人”不过是当初“南下干部”的后代,言谈举止早不像鲁人了。如此说来,我算是中年改籍的“新南下”者。

转眼间已过了近20年,然则,我还是没有自信夸耀自己已“融入”此城,起码至今连杭州官话都大半听不灵清。

而若说印象,总需要有些角度、有些次序吧?规划一番的结果,是列出一个包含行路记、寻踪记、知味记、窥园记、临水记、登高记、时令记、杭人记、书林记等名目的提纲。

我的想法是:每一记下写若干短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写写我目之所及、足之所履、心之所想有关杭州的一些话题,杭州的好与不好、变与不变等等。

譬如行路记或可从我印象较深的街巷入手,知味记或以我所感知的杭帮风味入手,寻踪记则写写吸引我去寻访的那些幽处的文化遗迹……又,为了写出点个人感觉,避免与人雷同,我希望尽量不取那种通过引经据典而把作者自己排除在外的写法,只写我看到、听到、感觉到、理解到的层面,不是不要任何文献支撑,而只希望那材料既是必须的,也是我“偏爱”或觉得有味的。

以故,丑话不妨说在前面,论知根知底,我不如深宅僻巷的翁媪;论学有专攻,我不如素有积累的专家,若是在打量中看走了眼、说错了话、引错了文,还请武林高人不吝赐教、指点路径,冀有所改正、长进也。

二〇二〇年三月廿四日,杭州午山

作者子张,本名张欣,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者,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著有学术论著、个人诗集和随笔集多种,《新诗与新诗学》《历史•生命•诗——子张诗学论稿》《一些书 一些人》《清谷书荫》《入浙随缘录》及诗集《此刻》较有代表性。

来吧,热爱文字的你:入驻晚潮开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