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藝術會成為“剛需”嗎-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尹春芳

此次疫情讓大量藝術活動“飛上雲端”。這種看似無奈的應急之舉,其實是技術進步以及藝術與技術相互融合的結果。線上藝術如今成為新的藝術潮流和關鍵詞,也成為社會各界的熱議話題。

傳統的文化藝術偏小眾,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傳播渠道有限。而互聯網及雲技術的出現,為文藝作品開闢了無限的傳播空間和傳播渠道,從而大大刺激了文藝生產力。如今,線上藝術不像以往那樣坐“冷板凳”,而成為“香餑餑”。數字科技的發展和公眾文化藝術審美的提高,使得“雲藝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如何優化線上內容、如何準確地傳遞藝術品的真實價值等,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業內人士,給出獨家解讀。

線上藝術會成為“剛需”嗎

關山月美術館線上展出作品《綠色長城》(關山月) 橫披紙本設色

線上藝術會成為“剛需”嗎

深圳美術館線上展出作品《鹽田港晨光》(魯慕迅)紙本水墨

線上藝術會成為“剛需”嗎

深圳美術館線上展出作品《深圳東門》(陳希旦) 紙本水彩

線上藝術帶來新體驗

從前我們看展覽的方式多數都是去藝術空間現場,與作品“零距離”見面。而疫情期間,各大藝術空間都選擇了關閉,於是線上藝術便給觀眾帶來了另類的新體驗。

線上藝術到底在展什麼?在美術館工作的陳小姐告訴記者,線上藝術展示的不僅是藏品的圖片,更是一種新的觀展體驗。“儘管在線觀賞,無法體會線下展覽的真實感,但能看到更多在線下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並且可以對展品的細節靜心細品。”

比如,在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3D全景掃描等技術的支持下,線上藝術將展廳與展品以全方位立體化的視角呈現給觀眾。觀眾在全景故宮,能夠漫遊故宮雪景,進出各宮殿飽覽典藏;在故宮線上展覽的“故宮名畫記”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可以看清山間的房屋,趙佶的《聽琴圖》人物神態盡收眼底,韓滉的《五牛圖》甚至可以看清牛眼睛上的睫毛;在敦煌研究院VR線上展廳,觀眾就可以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莫高窟第217窟、285窟和322窟三大經典代表性洞窟。

足不出戶就可以看盡全球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對廣大讀者來說也是一大樂事。而線上展覽的好處並不僅僅省去了腳力,跨越時空,更在於讓海量作品可以一次看個夠。資深藝術迷小美告訴記者,“線上展覽不僅能還原實體展覽的全貌,還能在展覽之外挖掘展品的深度內容,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更豐富多彩的知識。”

專家認為,疫情時期藝術的社會責任及功效產生了積極作用,有效地起到了信息傳遞、鼓舞人心的社會動員功能和強烈的文化認同建構。同時雲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新的機遇,帶來藝術產業格局的改變和業態的更新。

數字化“昇華”觀展模式

與傳統的線下藝術相比,線上藝術最大優勢就是數字化,其互聯網的多維性、廣泛性、時效性、交互性等特點,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觀展模式。

比如,如果你要觀看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的線上展覽,可以通過其官方網站、官方微信來實現。而展品也通過文字、圖像與視頻有機結合來呈現。比如,關山月美術館推出的《“我們在一起”——深圳抗“疫”主題藝術作品展》,就通過挖掘作品背後故事、短視頻、推文、直播導覽等多種方式,讓觀眾深入瞭解這一展覽。

線下展覽的布展往往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而數字化則讓布展的成本變低,製作週期也相對較短,可以同時容納成千上萬的觀眾參觀。一些在線直播的藝術沙龍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用戶的觀看與即時互動,並且能夠輕鬆檢索和反覆播出。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的VR技術仍然不夠成熟,一些網站的VR展廳打不開或在觀看中閃退。比如,今年首次舉辦網上展廳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也曾因為技術緣故出現“小插曲”。此外,有些網頁設計存在邏輯缺陷,以及在一些藝術直播過程中出現網絡延遲、畫面卡頓、畫質模糊等現象,也影響了用戶的觀看體驗。專家們分析,隨著5G技術等應用推廣,將有效助力藝術行業數字化進程。

線上與線下互動互補

線上藝術為我們帶來許多新鮮話題,但它能不能取代線下看展的傳統方式呢?畢竟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行業原來的發展軌跡,也讓藝術“飛上雲端”並大放異彩。疫情過後,傳統的藝術形態和生產創作模式是否會迎來轉型升級的機會?

在業內人士陸奇看來,人們親自去看現場展覽獲得的是一種綜合的體驗,包括了空間感知、知識獲得、情緒體驗、話題產生和社交互動等。線上藝術是在網絡上,獲得的是相對單一的觀展體驗。“線上藝術和線下藝術各有千秋。線下實體展覽中,觀眾往往更注重展品本身的藝術特點,而忽略展品的創作緣由與文化背景,而線上展覽則能為展品提供更多的解讀,加深觀眾對展品的瞭解。線上與線下的互動互補,將成為博物館、美術館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無論是線上和還是線下,我覺得只是呈現方式不同”,藝術迷周樂認為,到底一個藝術展值不值得看還是由展覽的內容所決定的。“好的藝術展一定是質量為王,有著嚴格邏輯的策展理念以及重磅的展品。因為即使再高清、再精細的圖像,再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也替代不了真實世界中肉眼的觀看體驗和藝術品給予的心靈震撼。”

藝術家陳履生在《網上博物館不只是“疫情之需”》一文中更多地思考疫情之後展覽的線上與線下工作。他認為,博物館和美術館需要盤活數字資源,擴展網絡資源運用,做出各自的特色。同時,可以開展線上教育,針對不同受眾開設線上課程和講解活動。(尹春芳)

來源: 深圳特區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