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

疫情爆发以来,伴随着阴谋论的身影,病毒的起源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对象。为什么人们容易相信“阴谋论”?如何正确区分科学思维观和普通思维观?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受邀撰文,分享观点。面对疫情之下的阴谋论,吴飞教授认为,我们思考问题应更多地从科学思维入手,理解逻辑合理和概率为真的差异,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通过理性和经验去筛选那些已验证的内容。

吴飞: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20年2月19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关于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强调疫情中相关数据迅速、公开且透明的共享正受到这种阴谋论的威胁。

其实这是意料中的事,每逢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总是伴随着阴谋论的身影。

本次疫情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阴谋论是病毒起源的问题。尤其日本朝日电视报道称美国现有的流感案例中也有可能混入COVID-19后,舆情哗然,网友们纷纷猜测难道美国是幕后黑手?理由也很明确:新冠疫情爆发前,美国军人来参加军运会时,美国正在爆发流感,12月底武汉就发现了受感染的新冠病毒患者,时间不可谓不巧合。

“新冠病毒是美军带到武汉的”,“新冠是针对某个国家的生化武器”等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一时间,一些关于军运会、外籍军人患疟疾等报道流传,掺杂着联想,各种阴谋论不胫而走。

为什么人们容易相信“阴谋论”呢?

许多人相信阴谋论,有趣的是,相信阴谋论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政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所有美国人中至少有一半的人相信过至少一种阴谋论。比较流行的阴谋论包括美国登月是假的,美国的秘密军事基地51区里边有外星人,世界是由一个秘密团体真正控制着,9•11是美国政府自己策划的等等。

阴谋论不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但古往今来人们相信阴谋论确有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因。

首先,人们出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和思维的惰性。我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现实中很少有单一的因果,大部分事件都是多因多果。弄清楚事情的因果很难,如果要分析一个事件的某个因素影响的时候,需要控制其他因素的变化,使之不产生其他的影响,通常连专业的社会学家也难以做到,更遑论普通人。因此,人们习惯简单思维。当事情复杂程度超过认知能力的时候,人们就会陷入困惑、紧张和焦虑之中。但人们对于重大事件总是本能地想要理解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反应。超出认知范围,又想认知它,于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拿起自己的“奥卡姆剃刀”,剥离问题的复杂度,将其降解为符合自己认知的维度。这时候,简单易懂的阴谋论,就提供了“不用很麻烦很累就明白了”的答案,消除困惑的焦虑感。

美国学者谢尔默•迈克尔认为,人们更倾向于从无关的随机事件中寻找有意义的潜在关系。他们愿意相信世界是被一个隐形的幕后组织控制,断章取义地片面引用事实来证明自己已经认可的理论,并从结果反推原因和解释。换句话说,阴谋论者总是先通过直觉形成一个观点,然后从复杂的事件中寻找可以支持这个观点的碎片,来“逆向推测”出事情的原因。这样事情就变得“简单而清楚”可以被认知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认为我们大脑中主导决策的思维模式主要依赖印象、直觉、和感觉做出判断。这种模式在接受到混乱而复杂的信息时,最擅长的一种方法是为这些信息寻找一个关联和解释。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一些结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我们的大脑熟练地将这些知识片段合成一个连贯的因果关系。但是,很多错判,比如阴谋论,也可能来自看似逻辑关系很强的论断。

其次,人们不喜欢“不可控“,阴谋论是人们对不稳定的复杂系统进行控制的一种方式。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希望世界的运动按照我们的信仰、经验、态度、理念和预期来行动,即使现实与我们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的内在期望。同时,人类需要在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在现实面前表现得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我们需要需求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阴谋论给人一种错觉:无论现实世界如何复杂,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人的精心算计而被控制,被纳入某种可控的秩序之中。这种“可以被控制”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摆脱了对偶然的、不可知的恐惧,反倒会让人觉得更加安全。

第三,人们需要归属感和自己的特殊性得到认可。这是一项社交需求,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相信将群体排斥为反对派的阴谋,人们能够对自己和自己的社会群体感觉更加良好。相信阴谋的人觉得他们是故事的“英雄”,而阴谋与阴谋家的人则是“敌人”。

通俗点说,如果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和发生的原因,那么我们自己渺小的人生是否也具有特殊的非比寻常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个原因,也许就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本质上,人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一生就是一系列毫无意义的随机事件。我们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有超出一般的意义,希望有理由诠释人生的价值、解释苦难的原因,通过“因果报偿”寻找内心的平衡。因果报应不知何时才来,那就只能相信“隐形力量”在幕后控制局势了。

吴飞:疫情期间,人们为什么容易相信“阴谋论”?

区分科学思维观和普通思维观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爆炸的信息量加剧了人们甄别信息辨别真伪的难度。与一些谣言不同,阴谋论的叙事是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往往更加宏大且讲究“逻辑”,而且真假掺杂,似乎步步合理,水到渠成。常人面对这带有部分真相的“黑箱”,在很多细节处难以证伪。

事实上,在统计学的视角下,一个理性人想要通过维系在偶然因素和不切实际假设之上而实现一个大的事件或策略,是非常不靠谱的。我们应该知道“事件越多,则所有事件均为真的概率越小”这一基本的概率法则。阴谋论由众多的事情“很偶然”地组成,碎片信息通过“理所当然”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但是同时发生这些事件的概率非常低。

比如说,“美军传播新冠病毒”的阴谋论建立在几个事件发生时间的巧合:美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被关闭,美国正在爆发流感,美国军人来武汉参加军运会,武汉发现受感染的新冠病毒患者。这些偶然事件的同时发生增加了阴谋论的“合理性”(plausibility),因为“世上本有巧合,但巧合一旦多了或者不该巧合的事情被巧合到一起了的时候,也许就成了一种刻意的安排了。”但是,从概率上来说,“可能性”(probability)很低,因为要把这些事件叠加起来同时发生会使得整体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低。我们宁愿相信“合理性”而不相信“可能性”,因为我们的大脑思维模式相信有逻辑关系的连串信息,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表性偏差,即过于关注各种事件的典型特征的相似度,而忽略基础概率。

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中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西方有“蝴蝶效应”一说,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终值差异巨大,因此,人们想通过阴谋论的说法去预测和控制未来事件的发生也是无稽之谈。

这次疫情期间阴谋论的观点似乎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主要还是因为人们面对对未知病毒的恐慌,人们希望解释它的由来,毕竟相对于自然出现而言“人造”是可控的。人们也希望给长期的经济损失和深重的社会影响找一个答案,即便它不是正确的。疫情的压力下,很少有人能克服思维谬误,这意味着阴谋论的产生很难避免。而在情绪化的助推下,导致其更加广为流传。

在疫情期间,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阴谋论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要有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有效的公布相关的信息以满足人们对于掌握可靠信息的需求。也可以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公众关心的话题做专业又易懂的解答。正面案例譬如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专家张文宏医生,将防疫科普讲得既清楚又接地气,赢得了公众的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个人也要努力提高知识素养,建立科学思维观。科学思维观认为世界的运行有一套纯机械的机制。比如说,牛顿说过“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实和足以解释其现象者。”但是,普通思维观认为凡事发生都有其目的性。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决定我们的命运。最典型的例子是类似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论断。

我们在思考问题,应该更多地从科学思维入手,理解“逻辑合理”和“概率为真”的差异,在面对海量的信息的时候,通过理性和经验尽量去筛选一些经过验证的内容。


内容来源 | FT中文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