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采访 / 吧啦、阿笔

作者 / 吧啦


“事可以去到多远,不可以太过计算”。


这是一个对市场没有多大感知,也没有多大欲望的影视创作团队。他们说,做好创作者的本分,其余交给平台和观众,出圈与否,不是他们最需要在意的。


这个团队很幸运,遇上了香港电视频道的新生力量ViuTV和向来青睐港剧的优酷。据介绍,《叹息桥》属于优酷的全资投制,团队在创作上,拥有非常高的自由度。


与幸运相对应的是《叹息桥》不俗的成绩单。一经上线,就斩获8.8的豆瓣高分,甚至有声音称这是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这不是《叹息桥》团队第一次在影视领域取得令团队惊喜的成绩。在此之前,另一个剧集作品《玛嘉烈与大卫绿豆》虽然小众,但也获得了8.9的豆瓣高分。


可谁能想到,连续两个影视作品拿到豆瓣评分8.8分以上的幕后团队,竟然是一个从广告行业掉头来到影视行业的新人团队。这个团队全部由香港人组成,核心成员包括导演杨承恩、李绍波和编剧黄绮琳,以及一名明星监制兼男主角林保怡。


杨承恩和李绍波都是香港广告行业出身的导演,拍摄过无数广告短片,在业内被称为二五和肥波。机缘之下,合作多年的他们为香港Viu TV电视台拍摄了第一部影视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下称《绿豆》),从此正式涉足电视行业,将广告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影视领域。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编剧黄绮林开始了与他们的合作,而且一合作就是连续两部作品。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剧照)


带着对新晋团队的好奇,娱乐产业(ID:yulechanye)和这个年轻的团队聊了聊,既关于创作,也关于《叹息桥》团队作品最喜欢探讨的人性。


不按牌理出牌的镜头语言


相信很多第一次看《叹息桥》或者《绿豆》的观众,都会惊讶于片中的拍摄手法和画面构图。


这部剧大部分画面都由固定镜头完成,很少出现影视剧常见的推拉和平移镜头,再加上大量极度对称的构图,让观众仿佛在欣赏一场艺术摄影展。


也正是不按牌理出牌的拍摄手法,让不少观众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观剧新鲜感。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叹息桥》剧照)


Q:很多网友都评价说这部剧的画面构图很有意思,镜头语言是怎么考虑的?


导演:我们都是做广告出身的,而广告往往需要在30秒里就讲完一件事,每一份每一秒每一帧画面,都要讲故事。因此,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都希望做到最好。当我们来到影视行业,就会想到用特殊一点的拍摄手法。其实这种手法很多人都见过,可能在其他国家,其他类型的作品都出现过,只是在电视剧上比较少见,观众就觉得比较有新鲜感。


Q:这部剧和过往的港剧是不一样的,有没有考虑过喜欢这部剧的观众会是什么样的人?


编剧:我有看豆瓣上的一些评论,我发现内地的观众在这方面很厉害很细心,很多细节他们都看出来了。


导演:我们经常都会考虑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观众是被动的,我们做创作的才是主动的。我们没有想说用特定题材来吸引特定观众,其实给观众带来一些他们平常看不到的东西,不同的题材,反而更能带来冲击力。


当然我们也会很想知道剧出来之后,观众的反应到底是喜不喜欢。因为这个对于我们以后的创作也是很有帮助的。相比过去的观众,现在的观众其实思考会更多,他们看一部剧之后会自己去思考,去分析。


所以当我们知道观众这么用心看的话,就会觉得(创作人)在创作方面可以大胆一点,也可以用比较深入的题材,让观众看的时候更加开心、回味。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叹息桥》剧照)


关于市场方面,因为其实市场里面有不同类型的人——当然这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可能不同市场的比例不一样。作为创作人,我们希望写出来的故事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看了都会有共鸣。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林保怡给导演的使命,就是要尊重观众,相信观众。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要做到最好。不要因为担心观众看不明白而影响到创作。我们都相信,只要用心去看的话,观众一定会看明白,所以在创作上也就坚持这个方向。


Q:这部剧在内地反响很不错,有预料到这种情况吗?


编剧:我知道两位导演可能比较有信心,但其实我自己本身挺担心。现在看起来这个反应挺好,我也挺惊喜的。和内地平台合作,我们写故事的时候也是写自己比较熟悉的题材,关于我们周围的故事,所以也没有写一些很偏向某个市场的故事。


导演:很多人都觉得我们两个导演对于剧很有信心,但其实我从来没讲过为什么我这么有信心。其实我是对于黄绮琳(编剧)很有信心,因为我们都接触很多不同的剧本,但是黄绮琳的剧本在我眼里是和所有人都不同的,甚至我会觉得她能够写的,不是很多人都写得了的,所以我的信心很多是来自我对剧本的信心。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叹息桥》剧照)


Q:这种拍摄手法此前在电视剧领域不常见,会否担心存在观众难以接受的风险?


导演:严格来说确实挺冒险的,但实际上最冒险的是平台。ViuTV帮助了我们很多,优酷也给了很大的鼓舞。


现在来看,观众的反应给了很大信心,我们愿意相信观众。这么多年以来,观众已经看了很多不同的剧集,现在他们追求的东西已经不同了。


人性是取之不尽的题材是讲不完的故事


用日本悬疑小说常用的叙事视角来讲故事,每集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这是《叹息桥》另一个让观众充满新鲜感的地方。这种近乎罗生门的叙事方式,也给整部剧画上了一层悬疑的色彩。


据说《叹息桥》在拍摄的时候,演员们就像玩“剧本杀”一样,只拿到了自己角色的剧本。对此,主创团队有很明确的目标:希望演员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对接下来的内容是未知的视角。


而这也恰好完成了主创团队最想表达的点之一:回忆起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都会有不同的记忆。


这也是主创团队总想探讨的一个话题——人性。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叹息桥》剧照)


Q:内地和香港观众对于这部剧产生共鸣的点有不同吗?


导演:其实我们之前拍的《绿豆》也好,《叹息桥》也好,本身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没有明确要面向内地观众还是香港观众,希望可以国际化一点。香港在整个世界里很小,我们想讲一个关于这个小地方的故事给全世界人看,希望我们所讲的故事能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


Q:用罗生门的方式讲故事,最困难的是什么?


黄绮琳:剧本方面,因为不同角色的记忆是不同的,我们这一次是写很多版本给到不同的角色,比如说别人眼中的何乐儿和李子勇眼中的何乐儿不一样,这就有两个何乐儿的存在,所以我们这一次关于人物的变动增加了很多倍功夫。然后其实演员也很辛苦,他们永远不知道这场跟下一场是不是连续的,因为剧本看上去很复杂。


导演:拍摄方面,这次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因为同一场戏可能要拍两三场。举个例子,李子勇眼中看到的方小薇,跟何乐儿眼中看到的方小薇不一样,所以可能这场戏要分别拍李子勇和何乐儿视角中的方小薇这个角色。另外美术方面可能做的衣服也会不同,各个细节要做的工夫也比较多,所以整个团队要做的东西也会比较多。


整体上,这个剧比一般的剧多用了50%的资源。比如说一个场景拍两次,像衣服也可能会多做一套等等。但因为多了优酷,我们获得的资源也比较多。比如说从美术、制作、拍摄等方面,我们可以把整件事做的更好,就像我们可以直接去到比利取景。


团队很幸运,这一次ViuTV和优酷在创作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所以我们就有空间可以自由发挥。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在比利时取景)


Q:几位主创会不会打算拍摄更多样化的题材,就是不局限于讲像《绿豆》和《叹息桥》这种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


导演:我们两个不会想重复以前做过的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人性,我们还是会想反复讲关于它的故事。其实所有故事都会包含人性,只是题材不一样,可能是悬疑,也有可能是其他,我们相信不同的民族、种族都会有共通之处。我们也在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人性。


但人和人相处本身离不开情,所以我很想讲人与人之间关于情的事,《绿豆》是讲爱情的,但我觉得《叹息桥》并不是只讲爱情,而是讲各种情。


编剧:刚好我们都比较喜欢真实的表达,不太想要浪漫或者戏剧化的呈现,想要呈现不同面的人。


Q:这部剧的结局虽然是开放式的,但整体还是略显悲观,是有意做成悲剧的吗?


导演:我个人觉得这个剧比较悲观。只是在叹息桥,并不是有意做成悲观,我们希望用最真实赤裸的方式呈现,让每个观众有自己的思考,因此会有一种罗生门的意味在里面。我们是希望观众可以在叹息桥里找到不同类型的人。


Q:《叹息桥》用了很多生面孔的香港演员,会不会也是为了让观众产生新鲜感?


导演:有一些演员我们是合作过的,他们在内地算生面孔,但其实在香港已经是很有经验的演员了。只是香港市场比较单一,很多年轻演员都缺一个机会。我们也觉得,既然有人愿意给我们机会去尝试,那我们也很愿意去给新人一个机会。


编剧:我写年轻角色都时候,也希望可以由香港的年轻演员来演绎,不用专门写一些中年或者老年的故事,可以很自由的去尝试。


豆瓣8.8高分的《叹息桥》,能成为区别于经典港剧的新派港剧吗?

(《叹息桥》剧照)


区别于传统港剧的拍摄手法、叙事方式、演员班底,《绿豆》和《叹息桥》完全脱离了内地观众对于港剧的印象框架,成为近几年难得一见的高分小众港剧。港剧终于不完全是由警匪、律师、商界精英、市井街景这些传统港剧常见元素组成的模板。甚至有观众认为,这或许会开创港剧的另一种潮流。


但主创团队一致认为,这种类型的剧集,不会成为港剧的新潮流。在他们眼里,不论是《绿豆》还是《叹息桥》,都有很多传统港剧元素在,只是用了不同的拍摄手法和不同的切入点去讲述同一件事,观众在看的时候,产生了不同的感觉。“这种拍摄手法只是想让观众拥有多一重选择。”


“虽然国内竞争很大,但平台给到的机会和空间,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未来剧集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五花八门的。”


(以上Q&A内容整理自六家媒体群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