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朴正熙


01、危机

1973年,已经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的韩国,开始调整发展方向,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跨越。

当年1月,韩国总统朴正熙发表了重工业宣言,成立重化工业促进委员会,确定把钢铁、造船、冶金、石化、汽车制造、电子等行业作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阶段,是工业化进程中最难的一步,它对资本、技术、资源、市场的要求,远不是轻工业所能比拟的。如果重工业这块硬骨头啃下去了,前面的路海阔天空,啃不下去,注定是三流国家。

正当韩国雄心勃勃开始向重工业化跨越时,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以色列装甲部队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不共戴天,以色列背后站着西方世界,这一次,阿拉伯国家决定以石油为武器,教训西方国家。

从10月16日开始,阿拉伯产油国不断对石油提价、减产、禁运。当年年底,原本3美元一桶的石油涨到了11.65美元,翻了好几番。

这次石油危机,直接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作为美国庇护下的国家,韩国也深受石油危机的打击,据统计,1973年韩国进口石油的支出约为3亿美元,1974年这一数字猛增到11亿美元。韩国不产石油,煤炭储量也极少,能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一旦石油禁运或涨价,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能源短缺,物价波动,外汇枯竭,赤字扩大,国家几近破产。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石油危机的影响


为了渡过危机,韩国开展了节能运动,号召每个家庭每月只用27天电器和汽车,节约10%的能源。各行业缩短营业时间,限制车辆运行、限制霓虹灯使用,限制其他无关紧要的耗能行为······

节约只能缓解问题,不能根治问题。

不解决石油供应或者外汇收入问题(外汇收入可以购买石油),不仅重工业化没法实现,国家能不能正常运转都是未知数。

发达国家血厚,抵抗能力强,解决办法也多。韩国不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刚起步,抗击打能力也不行,只能自己找出路。

经过一番探索和分析,韩国找到了一个很独特的办法——基建和劳务输出。

去中东搞基建,挣外汇,弥补进口石油的巨额赤字,把买石油花去的美元赚回来,即“石油美元倒流方案”。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石油危机爆发后的行为艺术:马拉汽车


02、出路

当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重创西方世界时,中东产油国却因石油涨价大赚特赚,全球资金滚滚涌入,使不少石油国家从赤贫变成了巨富。比如沙特阿拉伯1971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4亿美元,石油危机爆发后,财政收入猛超1000亿美元。

有了钱,就想改善生活,把骆驼换成汽车,把帐篷换成别墅,把破旧的农村搞成现代化的城市——基建空白,这是多大的市场啊。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又少,劳动力素质和数量都不行,所以这些国家没法依靠本国力量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这些国家,1970年对外国劳动力的依赖率接近70%,沙特阿拉伯超过50%。

人少,钱多,速来!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中东国家所缺的,正是韩国所擅长的——韩国建筑业发达,拥有很多国际化高水准的建筑企业,越南战争后,这些建筑企业正发愁找活干。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另一段往事了。

韩国的建筑业起步于朝鲜战争时期,当时美军在前线打仗,韩国人就在后方帮美军修军事设施,慢慢历练。战争结束后,美军长驻了下来,但是韩国的基础设施满足不了美军的需要,于是美军出钱找韩国建筑公司修建了大量港口、机场、道路、兵营以及防御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建筑企业快速成长,它们普及了英语、掌握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知识,还引进了重型机械和设备。为转战海外奠定了基础。

越南战争爆发后,朴正熙出兵支持美国,投桃报李,美国则将在越南的建筑工程都交给了韩国建筑企业。于是,韩国建筑企业开始远征海外。以越南为起点,韩国建筑企业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开拓市场,对海外建筑业务越玩越溜。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韩国军队在越南


1973年,也就是石油危机爆发的这一年,美军从越南撤军,韩国建筑业失去了美军这个大客户,日子开始变得不好过。

当时,一个派驻沙特阿拉伯的美国人,向韩国三焕公司写信,说沙特阿拉伯有大批工程项目等待被承包。这个美国人曾是美军工兵顾问,当年在越南与三焕公司合作过,觉得这个公司靠谱,所以提供了这个信息。

三焕公司立即赶赴沙特考察,并在年底拿下了第一个工程项目——2459万美元,修一条高速公路。因为宗教活动的原因,这条高速公路工期特别赶,其他国家的企业都不敢接,三焕接了。

韩国建筑工人之前接触的大多是军事工程,工人队伍也实行军事化管理,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特别能吃苦耐劳。工期紧张算什么,24小时开工连轴转,晚上挑灯夜战,整个工地始终有条不紊,热火朝天,把沙特国王都给震惊了。

高速公路最后如期完工,但是花了近3000万美元,三焕赔了。

虽然亏钱了,但赚了口碑:韩国建筑公司吃苦耐劳,活干得好,报价还低。

自三焕之后,韩国建筑企业纷纷涌入沙特,并以沙特为桥头堡,转战科威特、阿联酋伊朗、伊拉克、卡塔尔、约旦,甚至北非的利比亚。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未来与过去


03、推手

建筑企业进军中东的同时,韩国政府也在积极为这些企业搭桥铺路,韩国企业能进军中东,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韩国政府的中东外交政策。

60年代以前,韩国因为亲美、亲以色列,被阿拉伯国家列为不友好国家。进入70年代,韩国越来越依赖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因此开始转变外交策略,寻求与阿拉伯国家友好相处。

1972年,韩国释放了一些亲阿拉伯言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更是抛出了“中东事态四点申明”:和平解决中东纷争,恢复阿拉伯占领地,承认巴勒斯坦合法权益,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主权独立。

1973年12月,韩国外务长官崔圭夏出访中东,要求给予韩国友好国家待遇,沙特国王告诉崔圭夏,除非韩国与以色列断交,宣布支持阿拉伯,否则不予考虑。

韩国还真干了,虽然因此得罪了以色列,但顺利获得了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待遇——这是韩国企业进军中东的政治大环境。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崔圭夏


大环境是条件,要助力韩国企业在中东淘金,还有很多事要做。

1974年9月,朴正熙指出:针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外汇危机,对策应到因石油危机而成为富翁的中东去寻找。此后,韩国政府为促进建筑输出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比如制定法律,禁止同行恶意竞争或相互压价,规范投标、承包、转包等行为,淘汰经营不善、技术落后的企业,优化建筑输出业队伍,保证行业生态。设立中东事务研究所和中东经济合作委员会,协调政府各部门,为企业精准的指导和服务。韩国政府还为建筑输出业企业提供保险、担保、贷款、减税等支持,设立技术研究院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类学院,为建筑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等等。

韩国甚至在驻中东国家的大使馆设置了交通建设参赞官,专门搜集所驻国家的建设交通信息,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企业竞争等行情,供本国政府和企业参考。

可以这么理解,韩国在中东淘金,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政府和企业合作淘金,共同寻找经济危机下的出路。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沙特首都利雅得


04、苦干

自三焕公司进军中东之后,韩国建筑企业纷至沓来。

1973年韩国企业在中东的工程承包额2400多万美元,1974年承包额增至8900万美元,1975年为6.4亿美元,到1978年,这一数值达到了78.9亿美元。从1974年到1979年间,韩国在中东拿下的建筑工程合同总价值达410亿美元。

这是韩国建筑输出业的黄金时期,订单和合同签到手软。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到中东淘金,“跨向中东”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

1975年,韩国公司拿下了伊朗10万套单元房、价值15亿美元的合同,1976年,现代公司击败欧美9大著名建筑公司,拿下了沙特朱拜乐产业港工程——整个合同款项达9.4亿美元,几乎相当于韩国当年财政总预算的一半。

80年代,韩国东亚建设公司更是从64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拿下了利比亚大人工河一期工程,利比亚大人工河工程被称为“20世纪最大工程”,总工期分为五期,费用达270亿美元。第一期工程造价36亿美元,历时7年7个月完成。由于提前完工,表现良好,东亚建设公司又拿到了二期工程。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利比亚大人工河工程,至今仍未完工


韩国建筑企业的强大国际竞争力,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是便宜。这个很好理解,当时韩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所以它能以成本优势击败美国、欧洲、日本的建筑公司。还是沙特朱拜乐产业港为例,现代公司报价是9.4亿美元,欧美建筑公司的平均报价达15亿美元。

第二个是活儿好。这个也很好理解,军事化管理,吃苦耐劳,善于攻坚克难,欧美企业不敢接活,韩国企业敢接,接了还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完工,三四十摄氏度的沙漠中,其他国家的工人都在避暑,韩国工人还在浑汗如雨,继续奋战,将东亚人勤劳、忍耐、顽强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最后一点是政府支持,这个上面说了,不再赘述。

还是那句话,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所谓的发达国家,没有谁是坐着变成发达国家的,即使是最初的殖民抢劫,那也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韩国工人全泰壹


05、红利

韩国建筑大军进军中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石油危机对韩国的冲击,帮助韩国挺过了难关。

最显而易见的是外汇收入。从1977年到1979年,韩国企业在中东所赚的外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年平均为9.9%。整个70年代,韩国的贸易赤字达76亿美元,但是海外建筑业纯利润达56亿美元,填补了大部分赤字,抵消了石油涨价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基建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建筑业异军突起,必然带来机械、设备、建材行业的发展,事实上,韩国政府曾明确要求海外的韩国企业,尽可能用本国的东西。1976-1981年,韩国出口中东的建筑机械设备和建材达28亿美元,仅1979年就超过了5亿美元。这对韩国的重工业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70年代是韩国重工业起步的关键时期,通过进军中东搞建筑,韩国企业积累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最后大部分都流向了钢铁、造船、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成了重工业起步的原始资金。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朴正熙书法


最后,建筑输出业也改变了韩国的劳动力市场。建筑需要大量工人和技术人员,能创造很多就业岗位。1978年,韩国向海外输送了10万人劳务人员,其中80%在中东地区,顶峰时期,韩国在海外的建筑工人达17万人,加上国内为海外承包工程服务的13万人,合计30万人,占韩国就业人口的2.1%,有效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带动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总之,进军中东搞基建,是继越南战争之后,韩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性机遇。韩国政府抓了这个机遇,不仅摆脱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还顺势实现了迈向重工业的跨越。

80年代下半期,石油降价了,中东建筑市场逐渐饱和,韩国人力成本激增,廉价劳动力一去不复返,年轻一代的生活水平高了,接受不了艰苦的工作,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开始凸显,这一切,意味着韩国建筑输出业黄金时代结束。


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

90年代的韩国年轻人


06、后续

90年代初,韩国建筑输出业再次振兴,这一次它们换了打法,重点提供高精尖、高附加值成套项目设备、机械设备,雇佣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不再拘泥于中东,而是全球找业务,到1997年,韩国建筑企业在海外承接到了140亿美元的工程合同,达到了历史峰值。

直到现在,韩国建筑企业都是国际建筑市场上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参考资料】

《论朴正熙政府的中东政策》、《试论20世纪70年代中东“特需”与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开拓海外建筑市场的成功之道》、《韩国的劳务市场》、《韩国企业国际工程承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