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1936年西安事變後,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啟。在日寇犯境愈發嚴重以及國內民眾群情激憤的大背景下,國民當局被迫接受現實,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及“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其中,新四軍是由南方八省紅軍和游擊隊改編而來,這一命令是在1937年10月12日由國府軍事委員會簽發。

新四軍的組建過程頗多波折,國民黨頑固派不得已答應聯手抗日,但內心是極不情願的。如果授予番號,就等於承認紅軍的合法性,物資糧餉的劃撥倒在其次,共產黨軍隊能夠名正言順的存在,才是他們的心頭大患。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因此在新四軍的規模編制、軍長任命、及番號名稱上,國民當局都設置了諸多障礙。

最後定名為新四軍,是因為當年北伐軍中有個第四軍,號稱鐵軍,葉挺曾在該軍任獨立團團長,這個番號是雙方都能接受的。

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成立於漢口,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次年2月,江南各游擊隊於安徽歙縣集結整編;江北各游擊隊分別於黃安、確山等地整編,全軍下轄四個支隊,總兵力約1萬人。之後,新四軍奔赴華中敵後抗日戰場。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回溯到晚清,在面對義和團和英法等外敵的雙重危機下,清政府曾執行“攘外先安內”的國策,結果幾致亡國。四十年後,又上演了極其相似的一幕。

國民黨頑固派始終將“剿共”奉為金科玉律,即使在外敵入侵民族危急的關頭,仍然是“初衷不改”。

1940年,八路軍、新四軍收到以軍事委員會名義簽發的命令:限八路軍、新四軍各部在一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其用意昭然若揭,黃河以北皆為日軍重兵佈防地區,在未經過充分準備、周密部署的前提下,貿然前往九死一生。這顯然是一招“借刀殺人”的毒計,妄圖利用日軍消滅這兩支部隊。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對此我方據理力爭,但為顧全大局,維護國共合作,同意皖南新四軍前往長江以北。(黃河在長江北面,之間地區以淮河為界,分別為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

1941年初,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9千餘人北上,行至皖南涇縣時,突遭埋伏與此的國軍八萬餘人攻擊,在經歷七天七夜血戰後,新四軍除2000餘人突圍、少數被俘外,大部犧牲。烈士們的鮮血沒有流在抗敵戰場上,卻倒在了自己同胞的槍口下。

皖南事變後舉世震驚,國民黨頑固派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倒行逆施,讓每位有良心的中國人無比痛恨。新華日報刊載: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然而屠刀並不能使將士們屈服,陳毅被任命為代理軍長,新四軍開始了涅槃後的發展壯大。

事變後不久,新四軍重新整編:蘇北部隊為第一師;皖東部隊為第二師;襄(陽)西根據地部隊為第三師;蘇南為第四師;彭雪楓部為第五師。

隊伍的發展超出預期,最後全軍共編為7個師,總兵力達到9.6萬。而在皖南事變發生前,新四軍的兵力不過2.5萬。

截止抗戰結束,新四軍兵力發展到30餘萬。這是國民黨頑固派始料未及的,不擇手段企圖消滅,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腳。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1945年10月,華中軍區成立,轄蘇中、淮南兩個軍區及4個軍分區。同年11月,華中野戰軍成立,建制屬華中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轄6個縱隊共4萬餘兵力。

幾乎是在華中軍區成立同時,八路軍山東軍區奉命調派人員佈局東北,共有6萬正規軍和20個基幹團約3萬人前往。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使山東解放區出現空檔。

1946年初,陳毅率軍部及新四軍部分隊伍補充山東,同時組建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總兵力約7萬餘。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1947年,原華中、山東軍區撤銷,原華中、山東野戰軍撤銷,統一重組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後粟裕曾代理司令員,華野下轄9個縱隊共36萬餘兵力。

後7縱改11縱兼蘇中軍區,10縱整編為12縱兼蘇北軍區。因此不含以上兩個縱隊,華東野戰軍總兵力變更為27萬餘。

然而華野的壯大並未就此止步,在粉碎國軍對山東重點進攻以及淮海大戰之後,華野發展為14個縱隊,總兵力突破80萬人。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發展為華野的歷程

從新四軍建軍之初萬餘人,成長為華野數十萬之眾,這也是解放軍全軍發展壯大的縮影。在經歷無數坎坷與血火考驗後,人民軍隊最終鍛造為一支無往不勝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