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中药材种植产业

抚州市具有独特的生态和人文优势,这两大优势为抚州市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是中医中药资源独具特色。江西抚州是中国中医药诞生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极具盛名的“旴江医学”、“建昌帮”的发源地。抚州名医名派辈出,诞生了中医名家970多人,编撰了有目可查的医籍680余部。在江西省“历代十大名医”之中,抚州就有七人。“建昌帮”中药业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统炮制技术,国内外行业影响深远。

抚州市中药材种植产业


二是中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长河中,抚州的政治和文化杰出人物,有不乏留心岐黄、热心中医学之人,他们为医学的发展与传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名人的养生之道,都为抚州市中医药种植业以及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载体。

三是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厚。抚州种植中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境内属南方湿润多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形地貌多样,良好的种植条件和丰富的丘陵山区地势,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抚州市属于药材资源大市,拥有药用植物1900多种,常用药材多达300余种,有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枳壳、艾草、黄精等29种道地药材,还盛产莲子、百合、泽泻、淮山等药食同源品种。这些先天独有的自然条件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抚州市中药材种植产业


四是医药卫生教育资源丰富。作为地级市,抚州市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高等院校,既能培养专业的医疗卫生人才,又能为发展中医药产业、健康服务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基本现状
   中药材种植业关联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医疗康养等多个产业,是一、二、三产相关度较高的阳光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抚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紧密结合抚州实际,顺应市场需求,把中医药产业列为全市发展重大战略和主攻方向,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为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步伐,抚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出台了若干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制度文件和政策措施,对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补助对象、补助范围、补助标准和种植质量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对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到100亩以上(含100亩)的新增中药材基地,按一年生中药材新建基地80元/亩,多年生中药材新建基地2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同时,各县(区)也陆续出台政策,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支持力度,如南城县安排了1000万元扶持发展基金;乐安县采取“一企一策”形式,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企业扶持力度。诸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引领抚州中药材产业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优先发展。

抚州市中药材种植产业


   种植面积扩大,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截止2019年上半年,抚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18万亩,其中主要品种面积为30.29万亩,一般品种面积11.79万亩。新增中药材面积9.85万亩,同比增长30.5%。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品种27个,其中黄栀子10.43万亩、瓜蒌4.42万亩、白花蛇舌草3.55万亩、金银花2.79万亩、枳壳2.36万亩、紫苏1.74万亩、香榧1.82万亩、金毛耳草1.47万亩、杜仲1.41万亩、泽泻1.22万亩、何首乌1.04万亩。从江西省内横向比较,抚州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仅次于宜春市。


   因地制宜引导,聚焦发展重点品种
   根据抚州市《关于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每个縣区重点种植2-3个道地药材,“一县一品”格局初步显现,如南城县的枳壳、白花蛇舌草、葛根;乐安的瓜蒌、紫苏、何首乌;临川的金银花、黄栀子、灯芯草;黎川的艾草、七叶一枝花等。截至目前,临川金银花、东乡白花蛇舌草、广昌白莲、泽泻、金溪黄栀子、南城淮山和麻姑仙枣共七个中药材品种已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中药材种植标准化也有所突破,抚州市已建立了泽泻、金银花、淮山、黄栀子等9项地方标准。2019年《建昌帮古法炮制标准化试点》、《黎川县艾草中医药综合标准化试点》2项试点项目被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批准为江西省中医药标准示范项目,江西省共有8项,抚州市是唯一有2项获批的地级市。
   注重培优扶强,中药材种植企业有突破
   抚州市各县区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其中乐安县引进高馨药业种植中药材68900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98%;润邦药业新建15000亩白花蛇舌草种植基地、洋望集团种植枳壳3000亩、润通实业种植瓜蒌等产品4000亩、仙盖山种植杜仲5000亩。这些种植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