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并非明君,为何还能使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

雨沐青辰


宋高宗是当时中原封建王朝的旗帜,在国破山河碎的岁月里,每个有血性的青年都愿拿起武器抗击敌人。武有,宗泽,韩世忠,岳飞,文有李纲等,国家上到耄耋老人下至稚子孩童团结一致,金朝就没有这么大的力量继续打宋了。


青梅论酒


宋高宗虽然不是明君,但绝对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的话,可能就被金统一了,如果是明君像柴荣那样的话,也可能把金统一,但这两个却恰恰不是所以这样的君主就决定了当时南宋与金对峙局面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君主,而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具体有如下原因:

1、当时宋朝人民对宋朝的感情还在。宋朝自开国对文人学士就比较优待。多老百姓其实也比较宽松。从后边南宋军民能够十万宋人投崖山就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对宋朝还是有比较深厚的感情。

2、金人的野蛮行径让宋人觉得被攻占后会生不如死,必然会奋力反抗。当时金在攻占北方后的烧杀抢掠行径让宋朝军民反而产生同仇敌忾的勇气。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金再南下的过程就会比较困难了。


3.及时的出现了像岳飞,韩世宗这样的名将。宋高宗能够在和金和谈的道路上走下去,其实还是靠了这些名将的能征善战,为宋高宗和谈形成了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宋高宗时期,能够与金形成对峙局面的原因。


新足记


金国原本就是一个小部落,它的灭辽,很大程度是因为辽国

自身矛盾重重,导致内部土崩瓦解,靖康之耻发生后,金国立了张邦昌为帝,根本原因就是金国一时间还无法消化如此大的领土。


金兵退去之后,张邦昌自觉无法立稳脚跟,就请哲宗废后孟氏垂帘听政,康王赵构原本是要去金国和谈的,走到半路被大臣宗泽劝阻停了下来,以河北兵马大元帅身份,率军抵御金军,等到靖康之耻后,孟氏以太后名义迎赵构称帝,赵构就是南京应天府即位,是为宋高宗。


赵构即位之后,中国北方大部分领土依旧掌握在宋朝手中,君臣之间关于是否迁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赵构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安危,防止自己成为下一个宋徽宗、宋钦宗。赵构决心迁往南方,第一目标是扬州,这次南渡也使得主战派逐渐被皇帝疏远。


建炎元年,处于鼎盛时期的金军再次南下,此次金军兵分三路,西路军从山西进入陕西,中路军向洛阳进军,东路军向河北、山东地区进军。三路大军势如破竹,兵锋直逼汴梁,好在宗泽成功组织了东京保卫战,加上金军后勤出了问题,不得不退军。


这次战役暴露了金国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金国可以实施闪电战,派出军队千里奔袭,但是由于女真人口数量不多,无法维持占领,形成有效统治,无法将自己的前进基地迁往南方。

建炎二年,金国开始了第二次南侵,金军依旧兵分三路,但是这一次金国把目标对准了扬州,东路军完颜宗弼率领军马直捣扬州,试图通过千里奔袭直接擒获宋高宗,但是高宗早就逃走,渡过了长江,金军面对滚滚长江水,无奈只能再次退兵。这一次被吓破胆的赵构直接选择迁都杭州。


宋高宗迁都杭州,一方面确实避免了金军的快速打击,毕竟金军此时的作战臂长无法到达杭州,另一方面则直接把原本北方领土给放弃了,由于皇帝南渡杭州,北方领土过于遥远,无法顾及。


建炎三年,金国方面做了最后一次尝试,完颜宗弼以山东为基地,进攻江南地区,企图一举消灭南宋王朝,完颜宗弼在采石矶渡江,击溃了建康的防守之后,迅速南下,等到金军到达临安之后,赵构直接乘船出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为了逃难躲在海上,这次逃亡彻底挫败了金国想要快速消灭南宋的企图,双方从此进入均势状态,完颜宗弼在撤退之时,在建康黄天荡被韩世忠阻击成功,这次战役胜利打破了金军不败的神话,也终结了金国军事的上升势头。


绍兴十二年,南宋以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为代价,与金国议和,回到了以进贡换和平的传统,宋金以淮河为界,这是两国军事实力在平衡的产物,宋金双方从此进入均势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