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八幾年的一個晚上,如水的月光下,小山村裡一片寧靜,只有蛙叫蟲鳴,以及偶爾傳來的狗吠聲。

彼時農村用電還是奢侈,夜晚照明主要是煤油燈,平時大家都早早入睡。整個鄉村似乎都進入了夢鄉,安靜而祥和。

忽然,池塘邊有身影在動,伴隨著悉悉窣窣,似乎還有小孩的咿呀聲。

夜已深,平時路上若有人就很奇怪,更何況還帶著個孩子。

“那天晚上,你看到天上又圓又大的月亮,一定要月亮。不管怎麼哄都不肯睡,又哭又鬧的。後來,實在沒辦法,我只好抱著你,你爸爸拿了根長竹竿,我們一起到水塘邊,去撈水裡的月亮。撈了半天也撈不上,你這才消停下來,願意上床睡覺。”

媽媽說完,我們一家人都笑了,這可是“要天上的月亮也得去摘”的現實版故事。

我問了一句:“你說的是誰呀?”

“說的就是你呀,還能是誰?小的時候你可難帶了……”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我結婚後有次回家,吃飯時媽媽無意中說起的一件事。那時,我還沒有生孩子,對於如何帶小孩完全沒概念。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我小時候怎麼這麼難纏呢?同時,心裡暗暗感動:當年的我這麼不可理喻,而忙於生計的父母,竟然願意帶我去嘗試一件他們早已知道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尤其難能可貴。

畢竟,八十年代的農村,對於養孩子不像現在這樣,各種科學育兒方法層出不窮,各種書籍課程可供參考。當時考慮的都是如何吃飽穿暖,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多數父母還沒意識到這個東西。孩子鬧起來了,一頓胖揍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後來,我生了女兒,做了媽媽。很不幸的是:女兒性格像極了小時候的我:敏感、任性、愛哭,總而言之,難搞定。

一開始,面對她的各種“不尋常”,我無數次在頻臨崩潰的邊緣徘徊;無數次思考為什麼她不像其他寶寶那樣好帶;也無數次面對她的大哭而手足無措……

為了更多地瞭解孩子,也更好地陪伴她的成長,我開始翻看大量的育兒書籍,後來又專心學習心理學。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以及閱讀的書本越來越多,我卻發現:我以為我是照著書養娃,實際上卻沿用了很多當年父母的養育方式。

閱讀

在我三歲左右時,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帶回了一本《西遊記》的黑白小人書。我和姐姐如獲珍寶,雖然那會都還不識字,可兩姐妹每天輪流捧著書、看得津津有味。從此,書本在我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成了我的最愛。

因為當時的課外書籍實在有限,凡是爸爸借來的書籍,我都先搶先看一遍。讀小學時,就跟著爸爸看歷史類書籍。

當時家裡經濟不好,平時都是省吃儉用。但每學期,爸媽都會帶我們進城,去書店裡讓我們挑一套自己喜歡的書買回家。

直至今日,看書仍然是我的日常必需。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女兒出生後,從她會抬頭起,我就抱著看書。那時,小小的她坐在我的懷裡,總是一邊吸著手指頭,一邊安靜地聽我念。到了七八個月時,她對書本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有時哭鬧得厲害,難以安撫時,只要拿本書給她,她就漸漸趨於平靜,開始認真地翻書了。

當然,相比當初我對書的“愛而不得”,女兒的書籍就豐富很多。同時令我很欣慰的是,閱讀對女兒似乎也有著某種魔力:她經常自己隨手拿著一本書,就沉浸在書裡的世界。有時感受委屈、傷心了,哭完之後就會對我說:“媽媽你給我念書”。

尊重

大概八九歲的時候,有天我和姐姐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得太開心,忘了時間。

我媽媽性子很急,飯熟後喊我們回家,結果我們玩得太盡興,她喊了幾次都沒有聽到。正當我們玩在興頭上時,媽媽跑到人群中,對著我們姐妹倆一人一巴掌。我倆頓時懵了,其他小朋友也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給驚呆了。最後,在小朋友詫異的目光裡,在媽媽的罵聲中,我們無地自容地跑回來了家。

在吃晚飯時,我就一邊哭一邊“控訴”媽媽,說她不應該在外人面前打罵我們,即使我們做得不對,也應該在家裡批評,甚至我還用上了“我們長大了,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顏面”之類的話語。

爸媽似乎也被我這一套說辭給震驚到了,畢竟,在當時的環境裡,家長打罵孩子真的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也沒有誰家大人教育孩子還要等個“天時地利”,都是脾氣上來了,掄起巴掌就開打,哪裡顧得上在哪裡、周圍有誰。媽媽當時聽完我的哭訴,也是忍不住笑了,說了句“你就有尊嚴了呀”。後來,在我的記憶裡她就沒有打罵過我了,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外面。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現在已經不提倡打罵教育了,當然,仍然也有不少家庭認為:有時孩子太淘氣,打打才更聽話。包括我家先生有時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完全不打會矯縱孩子。

之前,我和女兒認真討論過類似的問題:

我問她:“當你生氣/調皮的時候,爸爸媽媽講的話你又不聽,你是希望爸爸媽媽打你一頓,還是不管你、讓你自己哭鬧,還是希望媽媽抱著你?”

她想了想,說:“抱著我。”

沒有孩子願意捱打,回想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小孩的發脾氣也好、不聽話也好、淘氣也好,回到他們所處的年齡段,自有他們的原因。比起通過打罵獲得一時的聽話,理解孩子背後的需求,尊重他們的內心,這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為重要的

陪伴

小時候,每晚睡覺前,爸爸都會給我們講兩個故事。每次講完後,我和姐姐就說,“再講一個,再講一個……”。爸爸總是哈哈一笑說,“沒有了,明天我要去重新想。”

夏天的傍晚,我們早早地吃完晚飯後,要麼媽媽帶著我們沿著河邊散步、在橋上乘涼;要麼爸爸騎著自行車帶著我們去兜風。記憶裡的夏夜,連風兒都是帶著甜甜的味道。

現在,每晚關燈後,我也會給女兒講兩個故事。有時聽完了,她也會撒嬌,“再講一個,再講一個……”。我也像爸爸以前一樣,對著女兒說,“腦袋裡的故事用完了,明天我再想想,你先睡覺吧”。當初一開始,決定每晚講兩個故事,在某種意義上,是在重溫兒時爸爸給我帶來的美好回憶。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現在看著女兒,我總是滿心歡喜。雖然她仍然很敏感,很好強,情緒不定,一旦撞到她的“槍口”就崩潰得大哭,會提出各種看似無理的要求,會有著許多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興趣。但是,很幸運,她像極的了小時候的我,看到她,我就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同時,也看到了當年爸媽。

每當她無法安撫時,我腦海裡就會重現三十幾年前的那幅畫面:月明星稀的夜晚,媽媽抱著我站在池塘邊,看著爸爸用那根長竹竿去撈水中的月亮……

我知道,我的爸媽能接納當年那樣無理的我,我也能接納我的女兒。

我知道,不論我是為人子女,還是為人父母,終究還是在愛的轉回裡,溫暖著彼此

“生完孩子,我努力學習、科學育兒,最後變成了我爸媽一類人”

(注:所有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介紹: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子閱讀推行者,育有一枚小書蟲。帶娃之餘,努力用文字分享自己所學所用。
感謝點贊、轉發或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