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水管網漏監測中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的應用

2019年1至8月,江蘇省鎮江市自來水公司通過在每個區域的進水管和出水管上安裝流量計傳感器,以及在主供水管道安裝監測壓力和噪聲信號的傳感器,實現了高水平的自來水綜合管損率。

9月9日,江蘇省鎮江市自來水公司發佈消息稱,通過藉助物聯網傳感器檢測技術,2019年1至8月,該市自來水綜合管損率為10.8%,已接近國務院制定的供水管網漏損率目標,並有望提前達標。國務院新版《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規定:到2020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在供水管網漏監測中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的應用

分區流量計

數據顯示,該市DN75毫米(DN即管道的公稱直徑)以上的公共供水管網長約2000公里。這些管道埋設於地下,屬於隱蔽工程,用肉眼無法看出管道哪裡有漏點。傳統尋找漏點的方法,是測漏人員在夜深人靜時用聽音器進行人工測漏。這種方法針對性差、效果有限,一年僅可找到300多個漏點。

據該市自來水公司生產安全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起,該市推行DMA(獨立計量區域)分區計量。通過對供水管道網絡進行獨立分區,並在每個區域的進水管和出水管上安裝流量計傳感器進行計量,通過網格化管理,從而實現對各個區域漏損狀況進行監測。

在供水管網漏監測中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的應用

供水管道上的物聯網傳感器監測設備

截至目前,該市已安裝600多隻分區計量水錶,對相應“小區域”的水量變化進行數據分析。對於一些重點區域,還在軟件上設定了夜間小流量監控報警,每當流量變化大於5立方米/小時,數據欄自動報警提示,以便工作人員及時實地測漏分析原因。例如,2019年2月,系統報警:大橋家園片區夜間最小流量有所上升,凌晨流量達8立方米/小時。經過測漏維修後,現該片區夜間最小流量降至2立方米/小時。

僅2019年上半年,該市利用區域計量、大表遠傳等數據集成,加強區域水量數據分析和預警,及時發現和處理了鎮江衛校片區、江濱新村、山林苑、長江花園等區域的新增漏損。

據介紹,堵漏的另一件利器是防漏於未然,該市自來水公司與相關技術公司合作,為市區夢溪路、金西水廠出廠水主供水管道共安裝了10只壓力傳感器監測設備。

這些壓力傳感器、聽音器等傳感器,能夠接收壓力和噪聲信號,從而判斷2公里區域範圍內的管道是否存在漏點,從而降低突發爆管風險,提前做好預判。今夏高峰供水前,傳感器監測到夢溪路一處DN600混凝土管線報警壓力值有變化,市自來水公司立即派人開挖維修,結果發現一個小漏點。經過維修後,管道壓力恢復正常。

據瞭解,該項技術實現了市政管網在線檢測,在國內達領先水平,真正將事後被動爆管維修轉變為事前隱患排除。接下來,還將有條件試行管道內部安裝可視探頭直觀檢測等先進技術,對老舊供水管網進行全身體檢,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測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