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雍正和乾隆谁的评价更高一些?

风轻云淡品趣史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雍正皇帝是满清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于1722年—1735年在位,共计13年,庙号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传位于第四子弘历,是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在位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1736年至1795年,紧接着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直到1799年去世,庙号清高宗。

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后人对雍正和乾隆谁的评价更高,那就是庙号,因为庙号就是皇帝驾崩之后,后人对其功绩的盖棺定论,虽然自唐代以后大多以褒义为主,但相对其他而言还是较为客观的。雍正皇帝的庙号是“世宗”,我们看看历史上还有哪些世宗皇帝——汉世宗是汉武帝,后周世宗柴荣,金世宗完颜雍。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其西通西域、北伐匈奴的赫赫武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共同的名字“汉族”。周世宗励精图治,南败后蜀南唐,北攻北汉辽国,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若非天不假年,就没有赵宋的事儿了。金世宗与民休息,开创大定之治;推行女真为本政策,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性,被史学家称为“小尧舜”。从以上三位皇帝的功绩可以看出,世宗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庙号,都是授予王朝兴盛之君,从这点看后人对雍正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我们再来看看乾隆的庙号“高宗”,历史上还有几位著名的高宗皇帝——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余年,虽然在治国方面延续了其父唐太宗的政策,对内政治明平,对外继续开疆拓土,灭掉高丽、西突厥等国,但其身体多病,又宠幸武后干政,直接导致武则天掌握了帝国权利并称帝以武周代替李唐,差一点断送了李唐的天下。然后说说宋高宗赵构,这位皇帝就更出名了,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逃跑皇帝,其一味向女真求和,宠幸秦桧,冤杀岳飞,放弃淮河以北的大片国土,只图苟安半壁江山,时人作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讥讽。从这两位皇帝的事迹我们就不难看出,高宗虽然表面上作为一个赞誉很高的守成之君的庙号,但实际上是褒贬皆有,甚至是贬大于褒的。所以,把乾隆和唐高宗李治及宋高宗赵构并论,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评价,远不如其父雍正的“世宗”庙号。


我们再从二位皇帝具体的功绩来看看后人给他两上的庙号是否恰当。

雍正执政时间较短,但他非常勤政,在位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他深知康熙后期的社会问题,如朋党斗争;吏治不清;依靠富民政策的实行,加速了贫富矛盾的积累;西北用兵不停,需要继续解决与准噶尔部的矛盾;国帑空虚。他针对现实,结合自己的理想,产生他的政治纲领。

在政治上,他于雍正七年建立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允许臣下阻挠旨意。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

在军事上,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雍正皇帝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措施在经济上,包括火耗归公,摊丁入亩与官绅一体纳粮。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银制度”,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古代收税,只收没有功名的老百姓家,官绅是不需要交税和服徭役的,老百姓还要当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绅是属于统治阶级,不必当差不交税。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让官绅交税当差,当然不是真要他们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银两兑买。官绅一体纳粮制度从另一方面减轻了国家对平民百姓的盘剥,降低了百姓的负担。可以说,以上改革相比于明朝末年张居正改革更进一步,彻底改变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税收政策,一方面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另一方面减轻了平民百姓的负担,取消了按照人口收税的方式,改为按照土地来收税,为清朝中后期人口暴涨奠定了基础。

雍正皇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清代以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处于少数民族土司首领自治状态,中央政府是不派遣流官进行管理的,而是采用羁縻政策,坏处是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控制力非常有限,土司们经常叛乱。雍正四年(1726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版图。

从以上事迹可以看出,雍正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皇帝,他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降低了百姓的负担。


再看一看乾隆皇帝的执政功绩。乾隆皇帝曾自诩“十全老人”,列出自己的“十全武功”:1747至1749年的平定大小金川之战、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62至1769年的清缅战争、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其中新疆用兵三次(两平准噶尔、一定回部),西藏用兵两次(反击廓尔喀侵略),这五次用兵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他几次“武功”,就有点凑数的嫌疑了,例如清缅战争,清朝连续损兵折将,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一下。

乾隆皇帝还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 ),36000余册,约八亿字。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清朝统治者不利的书籍总数,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因此四库全书的修书过程,对中华文化来说也是一次浩劫。

总的来说,乾隆皇帝的特点是好大喜功,毕竟他爹雍正给他打好了政治、军事和财政的基础,他有充足的国家机器和财力进行对外战争和满足个人欲望(例如六下江南、承德避暑山庄等等)。所以,仅从治国方面来说,乾隆是远不如雍正的,这也反应在两人庙号的差别上。

综上所述,后人对雍正的评价是要高于乾隆不少的,与他们的功绩成正比。


小可乐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很多皇帝,对于这些皇帝人们都褒贬不一,有的可以被赞扬为千古明君,有的被后人谩骂为昏庸暴君。雍正和乾隆总体上都算得上是个好帝王,那么后人对雍正和乾隆谁的评价更高一些呢?后人评价一个皇帝是否是好帝王通常要看其治国才能和智慧、政务处理数量。

先来看雍正,他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是一个卓越的实用主义政治家,在位期间做了一系列实用的改革措施。列如,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整顿吏治等措施都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很多后人都认为这一系列的措施增强了康乾盛世的连续性,这绝对可以看出他本人极高的治国才能和智慧。接下来看看乾隆的治国才能和智慧,乾隆帝是最长寿的皇帝,实际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长达63年,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帝王智慧非一般人可比拟,没有人能够从他手中窃取到权力。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位傀儡皇帝,他们没有实权,整天受别人摆布,实在可怜。


自古高位者一向有能者居之,乾隆帝能够稳坐帝椅60多年,肯定是具有极高的治国才能和智慧。看来在2个帝王在治国才能这方面不分伯仲,都是有谋略、有手段的王。接下来看看政务处理数量,先说雍正,他可是以勤于政事出名的一个皇帝。在其执政的13年间,每天大都疯狂处理政务和批阅奏折,他不巡幸,也不出游,据可靠历史记载,在很多件奏折上的批语约有1000万字,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王。后人对其高度评价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的帝王之一”。

乾隆帝在处理政事方面的态度和能力肯定是不如雍正的,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南巡,对绘画、书法、作文吟诗颇感兴趣,拥有多个爱妃。是个风流帝王。因此挺多人就觉得乾隆皇帝有些不务正业。总体上,后人对雍正的评价要高些。其实从庙号这个细节上也可看出谁更受后人偏爱,雍正是“世宗”乾隆是“高宗”。历史上庙号为“世宗”的皇帝有汉武帝、柴荣等,庙号为“高宗”的有李治,赵构等。当把乾隆和赵构、李治放一起时,就该明白后人并不怎么待见他。


尚武菌


先说答案,后人对雍正和乾隆,肯定是对雍正的评价更高,原因咱下面慢慢说。

先说雍正,康熙后期,大清的江山和玄烨的身体一样,一天不如一天了,朝廷的吏治开始腐败,八旗军队也开始荒废享乐,整个大清弥漫着一股子腐败的味道,终于,某天康熙兴起,到北京南海子打猎行围,结果不慎感染伤寒,没过几天便在北京的畅春园去世,死前,他把大清朝的权柄放在了皇四子胤禛的手上,胤禛就是日后的雍正皇帝。

在接过皇父的千金重担后,雍正便开始了没白天没黑夜的体制大整顿,上到朝堂人事任免,下到百姓的饭碗赋税,他几乎事事亲力亲为,据史载,雍正皇帝几乎每天就睡4个小时,早早的便起来早朝,开会议事,每天批阅各种奏折无数,对前朝的各种弊病,各种不良体制,一一指正革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赋税。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几乎靠一人之力将大清朝大换血,大革新,并且一干就是13年,这一切的终止于雍正猝死在圆明园的办公桌上。。。雍正的亲政旷古罕有,也正是他的努力,让垂垂老矣的大清重新焕发了生机,给乾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说乾隆,可以这样讲,乾隆等于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他老爹雍正这般玩命的工作,让他在继位后轻松了很多,很多政治他沿用前朝的惯例即可,雍正的政策红利在乾隆朝大大的发挥出来,乾隆每天做的事儿几乎就是,“这么多银子,我是怎么花掉。”,从经济上,乾隆朝达到了清朝的顶峰,领土上也创造了王朝的极盛,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有个好爹-雍正。在乾隆执政的同期,西方发生的工业革命,这让中国全面落后西方,盛世之下开始埋藏下了日后危机的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