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山:拿起爆破筒捨命開血路

王賀山:拿起爆破筒捨命開血路

4枚志願軍紀念章、1枚軍功章……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因為一段特殊的歷史,被90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王賀山老人珍藏多年。

1949年5月,一心報效祖國的王賀山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光榮地成為46軍137師409團的一名戰士。1951年,他跟隨志願軍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我終於能上陣地投入到戰鬥中,很激動。”王賀山老人回憶道,“我們剛到朝鮮戰場就開始打仗,美軍火力很猛,敵機多得像鳥群一樣,從我們頭頂上飛過,輪番轟炸我軍各級指揮所、炮兵陣地和倉庫。我們是替換先頭部隊進入的陣地,我們的任務是佯攻牽制敵軍,不讓敵軍察覺我方意圖。敵我裝備相差懸殊,為了能吸引敵軍的全部注意力,給主力部隊創造合圍機會,我們團和其他團同時主動進攻敵軍陣地,戰鬥異常激烈,戰士們像潮水一般一次次衝擊敵人的陣地,儘管我們的武器不如敵人,但戰士們鬥志昂揚,意志堅定,沒有人退縮。”

因為作戰勇敢,王賀山榮立個人三等功,被提拔為上士班長,調至機槍連。“當時敵人的火力兇猛,為了能衝破火力封鎖,完成攻擊任務,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2營入朝作戰時有800人,戰鬥結束後,全營僅剩下93人,他們中很多人我都認識……”王賀山老人說到這裡,聲音哽咽,“後來,我們利用防空洞進行阻擊戰,躲在洞裡空氣十分潮溼,連陽光都沒有。缺水,只能靠接山縫裡滲出來的一點點泥水解渴,敵人在山頂架起了好幾盞探照燈,我們位於山腰,好幾個戰士為了去山下取水,犧牲了。補給困難,每次就吃一點點炒麵。那裡的冬天特別冷,積雪很深,每個人只有一身夾棉的軍裝,根本不足以禦寒,很多人都被凍傷了。但條件再差,為了祖國,大家也毫無怨言。”

有戰鬥就有傷亡。在堅守約大半年後,王賀山所在部隊發起了反攻,在進攻中,一個敵人的暗堡封鎖住了進攻的路線。“那是一個與地面平齊的火力點,如果不敲掉它,我們只能按兵不動,無法衝破火力封鎖。為了摧毀敵人的火力點,我和其他幾名戰友自願報名當爆破手,用爆破筒炸掉暗堡,為部隊突擊打開一條路。”王賀山老人回憶,“後來,我在離火力點還有10米左右的位置,被子彈擊中了大腿,子彈貫穿了整個腿部肌肉,因為失血過多,我失去了意識……”

“當我再次清醒過來已是40多天以後了。”王賀山老人說,他是被戰友從死人堆裡救出來的,當時有兩位烈士的遺體壓在他的身上保護了他,戰友發現他還有微弱的呼吸,緊急把他送往後方進行急救。“我被火車運回了國,動完手術之後,整整臥床休養了五個月,感謝醫護人員對我的照顧,無微不至。”

“當時,一想到戰爭還未勝利,心裡就著急。我想,死也要死在戰場上,所以養好傷後我第一時間就返回了前線。當時我所在的46軍已經挺進至‘三八線’。”王賀山老人說,回到原部隊後,因負傷留下了殘疾,他被調到了警衛連,之後一直在“三八線”上浴血奮戰和駐防,“雖然戰鬥慘烈,條件艱苦,但戰士們的鬥志從未減弱。經過反覆較量,我們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最終迫使對方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我們所屬的部隊留在朝鮮,幫助當地老百姓修建學校、鐵路……直到1956年才返回祖國。”王賀山老人說。

“現在的生活條件很好,吃喝不用愁,我很滿足。”經歷過槍林彈雨,王賀山老人十分豁達,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心懷感恩。“希望大家一定要牢記過去的苦處,不忘革命的歷史,珍惜現在的生活。”(記者 孫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