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你會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奪去親人性命的犯罪者”。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在這部名為《光明之下》的訪談類紀錄片,看見了加害者、受害者家屬對於過去慘案「悔恨釋然」的態度,才真正找到面對這一問題的正確態度。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故事由印度歷史上舉國轟動的三起命案組成,阿米爾汗坐在鏡頭前,以一句“那些為我們分享了人生故事的人”開啟整個故事。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壹|幸福美滿的家庭走向破裂

第一個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故事是因政治而犧牲的議員。

1985年7月,國會議員拉里特·梅根和妻子被亂槍掃射而死,死亡地點是家門口,離安全的門內僅一步之遙。

射殺議員的是一名研究生碩士庫奇,前途光明,即將前往美國留學,一邊攻讀博士一邊拿豐厚的獎學金。

但很意外,他沒有選擇前途無限的未來,而是選擇成為一位犯罪者。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為什麼?

因為他是堅定不移的「錫克教」。

錫克教刺殺國家總理,因此從印度教中分離而出,兩者之間開啟戰爭。

為維護錫克教,庫奇射殺「疑似」參與過政治戰爭的議員,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拉里特·梅根。

議員和妻子的死亡使兩人的女兒成為孤兒。因為莫須有的政治,幸福美滿的家庭走向破裂,讓人難以釋懷。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貳|被殘殺的修女

這個故事,發生在地主、農民、修女之間。修女帶領農民從地主的壓迫中解脫,卻成為現實版「農夫與蛇」的主人公,被傾盡全力去幫助的農民所殺害。

大巴車上,農民的匕首一刀一刀往修女身上扎。司機不幫助反抗的修女就算了,還上前幫農民補了幾刀。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時間線拉到命案發生21年之後。

紀錄片製作者見到修女的母親,剛提到逝去的修女,母親眼淚就留了出來。

刺殺修女的農民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被判無期徒刑。鏡頭內的他驚慌失措,說不出自己刺殺修女的理由。

沒有理由,比有理由更讓人痛恨。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弎|發生恐怖襲擊的孟買

2008年11月26日,孟買被恐怖份子突襲了。現場慘烈死傷無數,繁華的城市瞬間變成人間煉獄,無數人失去至親至愛,從此活在痛苦和懷念中。

美國女性奇亞是此次恐怖襲擊的受害者,轉眼間,她失去了丈夫和女兒。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警方在現場抓捕到名為馬爾·阿米爾的恐怖分子,對其進行審問。

申著申著,出人意料的情況出現了——

馬爾的回答越來越空洞,態度也越來越模糊。到最後,連馬爾都搞不懂自己為什麼要殺人。

恐怖份子的腦袋裡究竟在想什麼?

因恐怖襲擊失去家人的人群該如何從這一慘痛的經歷中解脫?

觀眾無法給出答案。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紀錄片,從施暴者的角度講故事。真人真事,從中呈現出原諒和救贖這兩個主題。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施暴者對於慘案的回憶是影片第一重看點,由此透露出對於悲劇沉重的反思。

隨之而來的,是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達成和解」的出人意料發展。

怎樣一種情況才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點點不劇透,因為這一橋段實在是太真實太感人太引人深思,希望大家可以親自去尋找答案。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觀影過程中,點點不止一次想到去年大熱美國電影《你給的仇恨》。同樣和仇恨有關的故事主題,同樣的映射現實。

不同的是,《光明之下》達成和解,《你給的仇恨》嘗試達成和解。面對仇恨,女主角喊出:“我們可以打破這個(仇恨)循環”的願望。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影片最後的鏡頭非常陽光。

受害者家屬和加害者想親人一樣同桌吃飯,兩者的孩子像親兄妹一樣在一起玩耍。上一輩的仇恨並未延伸至下一輩,這一故事走向讓觀眾感到意味深長。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我們總說冤有頭債有主,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這都是天經地義。

與此同時我們也總是忽略,冤冤相報何時了,死亡循環帶來的不是一個家庭的破滅,而是多個家庭的不斷破裂。

當初轟動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爾汗用表演還原“真實的殘酷”

故事中受害者家屬笑著對鏡頭說:“沒有人理解我們為什麼這樣做。”

但點點認為,認真看過這個故事的觀眾是能夠理解,能夠找到答案的。

它屬於原諒,屬於救贖,更屬於每一個想要迎接新生活的你和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