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花千骨》论父爱之止人蓄仁义,与子女之自止畜智

被一位小朋友反复要求回答《花千骨》引发的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她走不出小说渲染的迷妄。其实,亲子之爱与夫妇之爱是不同的。所以不管由谁演白子画,颜值如何,没有这种迷妄的读者都不会陷入“错爱”的。而霍建华演过的角色很多,师生畸恋并不是他擅长的表演(该演员的两性观念目前来看很正常),粉丝也不会出于偶像崇拜而喜欢他饰演的这个不怎么出色的角色。

刚才读到一则雇主投诉保姆的微头条,内容大意是单亲母亲带4岁孤儿到雇主家做住家保姆,而失去父教的女儿不仅与主家的儿子争吵打闹,还表现出私自取用主家化妆品、到超市挑最贵的零食却要主家付钱等一系列不良行为。主家是不关心失去父亲的小女孩如何成长的,她只归咎于保姆不负责任、不会做人而解雇了女孩的母亲。母亲当场狠揍孩子并向雇主道歉,却无补于事,她们母女又再失去经济来源陷于无依无靠的困境了。

但是,这个微头条触发了我对父爱与父教的思考。虽然我不知道《花千骨》的作者出于怎样的心理创作出如此迷妄的以“恋父情结”为主线的虐恋,但她确实传染了一拨读者。如果你们的心结不解开,成年后的婚恋轻则不能与异性顺利沟通,重则被坏人利用而堕入人生的死循环。待丑恶现实撕破面具露出狰狞的脸目时,你们也许已恨错难返了。

作为一个正常家庭长大的女儿,相对于和母亲的关系,我跟父亲的关系比较亲密一点,本能地觉得传承父系基因更多一点所以亲近父亲与他的兄弟姐妹。异性间的亲子关系由崇拜、依赖、学习、超越与批判,表现出从亲与疏、服从与抗争的不同阶段与过程。一如剧中白子画从救命到收留到传承再到严守道德底线,这个过程,他表现了完美的父爱与父教,并无迷妄。

但是,叛逆期的花千骨辜负了他的好意。少女混浠了亲子之爱与异性之爱,由于作者的想象,父教的力量逐渐被子女的反叛打破,最后演变成悲剧。

在上述微头条案例里的小女孩,为什么公然挑战主人家的小男孩,与他争夺成人们的爱,并且肆无忌惮地破坏及不问自取主人家的财物呢?那正因为父教的缺失,所谓的“养不教父之过”。严厉的慈父用规则约束子女,目的在于保护他们,使他们在成长中学会尊重社会规范与自我管理。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交换别人的尊重。

在这个实际事例中,失去父爱的小女孩明显地分不清什么行为是冒犯别人,给自身带来危险的。万一,她的母亲也不能为她负责,这种鲁莽的后果是最终归咎于自身的。如果,被解雇的母亲没有在钱用完以前找到新的工作,两母女的生活就都成问题了。而且下一个雇主,未必肯让她母亲带着她生活在主人家,无论如何都会失去母亲的照顾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别人,别去指望子虚乌有的“蛮荒之力”呢!

至于夫妇之爱与父女之爱的区别,鉴于你的年龄还不好理解,还是且待下回分解吧!如果你不是缺失父爱的单亲少女,请尊重并敬爱你的父亲。我在父亲葬礼上发自内心的倾诉是:“谢谢您在此生能作我的父亲,庇护多年,大恩难报,愿此去安好!”那一刻心里有灯照亮心灵,崎岖人生路,若无父爱同行,我是无法从他的“止人蓄仁义”里学会“自止蓄智”的。

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使任性的女儿学会恪守规范,谨慎地对待社会规则,从而减少风险损失和人际摩擦。成人不易,赛道上更多的是勤学苦练之后的实力比拼,并没有小说里突如其来的“洪荒之力”。

而父爱,不容冒犯,不能以情色加以渲染与想象,这种意识是非常危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