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面對的人生終點與起點的學問-死亡學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都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瞭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

一、對死亡的不同看法

人類對死亡,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就一切都結束了,最終歸於塵土;有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會變成鬼;另外一些人認為,人死了以後,要麼就是上天堂,要麼就是下地獄……。但所有這些觀點,都沒有說清生命的真相,也無助於解決生死問題。

基於這些錯誤的生死觀,世人也很容易走到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是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徹底絕望,卻不做任何準備。只是無可奈何、不知所措地聽天由命,坐以待斃。又非常恐懼,聽到這兩個字都不開心,不想聽、不想談,一直在逃避。

認為人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的人生觀,是非常簡單、表面、幼稚、消極、悲觀的人生觀,根本沒有深入地去解讀生命,就胡亂草率地下定義,其結果,必將深受其害。

大家可以想想,肉體不可能從其他地方來,這一點沒有爭議。但如果要否定前後世,必須要排除人的意識、神識或者靈魂來自於其他地方。我們的感官既看不見靈魂從哪裡來、往哪裡走,任何儀器也無法觀察,又憑什麼一口咬定人死了以後,靈魂和意識也從此就停止了呢?

必須面對的人生終點與起點的學問-死亡學

死亡,並非是完全未知的世界,你可能瞭解它

另一個極端,認為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人出生的時候,沒有上一世,自己是和肉體一起誕生、一起毀滅的。肉體死亡的時候,生命也就結束了,不會再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所以會毫無忌憚地殺盜淫妄,無惡不作。

要知道,這種不怕死亡,只是因為骨子裡認為死亡和自己還有很遠的距離,感覺不到恐懼,所以是暫時、虛假的。真正死到臨頭,卻不可能不害怕。可惜到了那時,再呼天搶地都沒有用也來不及了。這種人並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在面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或自己身患疾病的時候,他們都怕得要命,哭天搶地、狼狽不堪。那為什麼現在不害怕死亡?只是因為不瞭解,所以不害怕。

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剛剛生下的小牛犢,不會害怕老虎;不懂事的小孩,也不會害怕火焰。這都不是因為牛犢和嬰兒很勇敢,而是因為無知。無知者無畏,不知道後果是什麼,當然不會害怕。不害怕死亡的人的情況與此相同。

死亡並非結束,生命會以另一種形式開始

必須面對的人生終點與起點的學問-死亡學

死亡並非結束,生命會以另一種形式開始

二、死亡的本質

死亡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剛才我們提到的有些人、有些觀點把死亡講得非常的恐怖,非常的悲觀,而有些學說,認為死了以後上天堂等等,講得很樂觀,但是客觀的講死亡是什麼?死亡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可以這麼說,死亡,是一個週期性的一個生命的現象。

在佛教的心理學當中,人的意識、心理可以分八種層次(八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即五種感官是前五識,第六識就是我們平時去思維、研究、判斷的意識,叫做第六意識。

第七、第八又是什麼?第七識叫末那識,分別識或叫執著,第八識是最基層的一個人的心靈,那麼死亡的時候,把人的眼、耳、鼻、舌、身,還有我們的思維活動暫時歸零,暫時迴歸到什麼地方,就是迴歸到最原始的這種狀態,叫做阿賴耶識,也叫做藏識,為什麼叫藏識?因為最基礎的意識在這收藏了,或者是儲存了各種各樣的人類意識的能力、力量。在佛教裡面,漢傳佛教的經典當中,用藏識這兩個字來形容最基本的意識,那麼眼、耳、鼻、舌、身,都會歸到藏識,暫時還沒有出來之前,這個階段叫做死亡。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這些其他的意識,從這個起點產生,最後,迴歸到終點,終點也是起點,這叫做死亡的本質,就是一個生命週期性、比較特殊的活動,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它是一個週期性的活動,這就是死亡的本質。這個過程中生命並沒有消失,而之後,生命還會延續。

必須面對的人生終點與起點的學問-死亡學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它是一個週期性的活動

三、死亡的過程

死亡的過程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一個人晚上進入深度的睡眠的時候,這個過程,跟死亡的過程是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怎麼樣從現實生活當中進入了深度的睡眠,我們也不知道,從深度的睡眠當中怎麼樣再出來做夢,從夢裡面怎麼樣又回到了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經歷,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過程!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晚上準備睡眠時,一分鐘之前是我是甦醒的人,然後,一分鐘之後,我已經進入了深度的睡眠,那麼,這個當中一定是有一個心靈上的一種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我們不知道,然後從深度睡眠當中直接不做夢,直接回到現實生活的話,那麼這個當中也有一個過程,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我們也不知道,其實,這個過程跟死亡的過程是完全是一樣的,只不過有一個粗、細的差別,或者是深和淺的差別,除了這個差別以外沒有任何的差別。

那麼死亡的過程是什麼樣子?一個人正常的死亡的時候,首先第一個停止的是他的眼、耳、鼻、舌、身。人的視覺停止工作的時候,旁邊的人,平時熟悉的朋友親戚站在旁邊,他也不認識,聽覺開始停止工作的時候,旁邊的人說話的時候,聲音雖然是聽得見,但是就象是一個很遙遠的聲音一樣,這個時候聽覺就開始停止工作,最後五種感官都歸零,五種感官在這個人活著的時候都在工作,但是,即將死亡的時候,五種感官都歸零了!

但是,意識還沒有歸零,意識還可以思考問題,比如說痛苦感受,還是會感受到。但是再過幾分鐘或者是幾秒鐘,每個人的個人情況是不一樣的,然後再過一段時間以後,意識也開始停止工作,意識也歸零了,都歸零了以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那就是阿賴耶識的層面,也叫做藏識,也就是我們人類意識的最深層次的一個層面,類似深度昏迷。

《西藏度亡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了,有些人有幾個小時,停留在昏迷當中,有些人有幾天,個人的情況不一樣,然後從昏迷的狀態當中醒過來了,醒過來的時候是什麼?佛教裡面叫做中陰身。 我們肉體可以看見的兩個生命之間,有一個過程,這個叫做中陰,中陰身跟我們深度睡眠當中做夢的心靈過程是完全是一樣的

我們平時先是進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當中在出來了以後開始做夢了,那麼心理的活動的過程和死亡的時候從深度的昏迷當中在出來了,這兩個是完全是一樣的過程。這個時候可以看得見,可以看得見周圍的很多東西,也可以看得見過去的,比如說他的親戚朋友,也可以看得見自己的身體躺在病床上,或者是在哪裡也能看得見,但是有些人,多數的人這個時候因為他沒有訓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死了,他以為還是活著,這就是像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非常少的人才知道自己在做夢,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我在做夢!

我們根本不知道在做夢,我們把夢裡面的一切當作真實的,夢與中陰身完全相似的,中陰身的時候, 也有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死了,比如說,在旁邊有人親戚朋友父母家人在哭的話,他會到他們的身邊去說不要哭,我一切都好好的,我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他們聽不見,這時候,他開始懷疑為什麼聽不見呢?這樣子以後,他可能就感覺到自己已經死了,其實這個不是不存在生命,生命一直都存在,但是存在的心識不一樣,我們現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生命的存在的形式,死亡是另外一種存在的形式,那麼,中陰身又是另外一種存在的形式,這整個過程當中,生命,它永遠都是存在的。

藏傳佛教裡面一種修習叫做夢瑜伽,就是具體的這種訓練的方式,實際上,死亡根本就是沒有那麼恐怖,只不過就是一個深度的昏迷,所以在藏傳佛教裡面,它在人活著的時候,因為夢境跟死亡相似,所以從睡眠、深度睡眠和夢開始訓練,這樣訓練了以後,到死亡的時候完全可以用得上,因為這兩個是完全是一個道理,原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的深度不一樣而已,其他都是一樣的,現在西方也有夢的研究,那麼西方的很多人也就用了藏傳佛教的夢瑜伽裡面的第一個方法,他們很多人都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去研究《西藏度亡經》。

《西藏度亡經》在1927年翻譯成英語,第一次出版的時候由當時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做的序,榮格寫到:“《西藏度亡經》出版以來, 它一直是我常年不變的伴侶,我不但從此書承受了相當多的刺激與知識, 而且連許多根本性的洞見也承自此書。事實上,榮格本人的的集體無意識理論、自性理論及曼陀羅療法等具體方法,都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必須面對的人生終點與起點的學問-死亡學

六道輪迴圖

四、死亡的意義

死亡有沒有什麼意義?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死亡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但是對有訓練的人來說,死亡是非常有意義的。很多的經過訓練的人,他不但不害怕死亡,而且他覺得死亡是一個提升自己的生命的級別的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催眠, 我們可以回憶小時候的很多的事情,比如說您小的時候第一天上幼兒園老師給你說什麼,父母跟你說你穿的什麼樣的衣服,這些我們平時都是沒有辦法回憶的,但是在這個催眠的情況下,催眠的幫助下,他是可以回憶,研究表明,催眠的正確性可以達到50%,它也不是所有都是準確的,那麼,這個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平時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不能回憶,催眠的時候,為什麼可以,這個原理是什麼?

這個原理,平時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的意識的波動波動的幅度相當的大,所以沒有辦法開發,一些內在的功能,通過催眠,進入一種半醒半睡的一個這樣的狀態的時候,相對來說,人的這種意識活動幅度可以降到一定的水平了,這個時候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回憶一些過去的東西。

佛教裡面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通過禪定的方法,把我們的意識的活動降低,降低了以後,到了一個非常平靜的水平,從寧靜的狀態當中,然後通過一種思維的方法就可以回憶前世。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死亡就是生命的一種刷新,刷新了以後,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學到的一些東西,也可以帶到下一世,這個是完全是可以的。

作為一個有訓練的人來說,非常有意義,它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原理是什麼?平時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教的禪,大家都很重視的,禪,為什麼要修禪?在禪定情況下可以悟道,修禪為什麼能夠悟道?這個原理就是通過禪這種人為的訓練,把人的這些思維的這些活動波動停止下來了,實際上最終的結果能夠感受到佛心,明心見性,因為這個時候沒有這些波動,所以非常容易在證悟(即便不能證悟,也可以找到更好的生命的起點),這是死亡的意義。

必須面對的人生終點與起點的學問-死亡學

禪修

五、如何面對死亡

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話,怎麼樣去面對死亡?

第一,要認識死亡,準確的認識死亡,準確的認識死亡了以後,我們就不會這麼恐怖,不會這麼害怕,我們已經知道死亡就是生命的一個週期性的過程而已,它並不是說人一切都結束了,沒有這麼消極,沒有這麼悲觀,瞭解了以後,知道死亡沒有那麼可怕,這個很重要。

第二,死亡的時候要放下所有的貪戀, 比如說,財產全部分配好,屬於自己的財產就捐給學校也好,捐給福利的慈善機構也好,全部都捐出去,不要眷戀、不要留戀。

第三,要想得通,現在就要跟父母、親人分開了,對一個人來說這樣子的永久的分開,當然心靈上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但是要想得通,這是人的生命的規律,自然的規律,這個不僅是我一個人,全世界70億人口都要面對,如果我想的通了,就不會有更多的痛苦,如果不這樣子的話,那麼這是一種阻礙,生命也沒有辦法提升 。

第四,用引發力一提示自己的方向,引發力是什麼?比如說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我沒有鬧鐘的情況下,我明天早上要三點鐘起床的話,那麼,晚上睡覺之前使勁的想,我明天一定要三點鐘,凌晨三點的時候我一定要醒,我一定要起床,三點種的時候它就會發揮作用,立即就醒過來的,我想很多人也有這樣子的經驗,這個力量叫叫做引發力。

那麼,引發力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也用得上,快要要進入死亡的狀態的時候,就必須要有引發力。比如,這樣想,我過一會一定會進入一個深度的睡眠,然後我一定要從這個當中能醒過來。這個時候我也會看到周邊的一切,這個時候我一定要知道我已經死了,然後,我知道了以後,我一定不要害怕,我死了以後,我一定要找一個比較好一點的地方去投生,必須要想到這個,叫做引發力。

在我們的心裡儲存了引發力的能量以後,然後這個就是像我們把鬧鐘調好一樣,到了這個時候一定會知道,會給自己提醒已經死了,那麼死了現在應該怎麼辦?這一切都是用得上的,我們普通人就只能這樣子面對,那麼死亡之前死亡之後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是一個佛教徒的話,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去去面對,就平時做訓練,訓練完了以後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對,下一世生命延續會更好的,所以我們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死亡,但是也不要忽略死亡,這是兩個極端,平時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死亡根本就不當一回事,忽略這也是一種極端,到時候給我們導致很大的精神上的痛苦;另外一個就是非常的害怕,對死亡有一種很強大的恐懼感,這是一種極端。這兩個都拋開了以後,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很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然後,在過程當中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的級別。

【根據大德開示整理,全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