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近期國內媒體的一篇“印度申遺中國象棋6次被拒”的新聞登上熱搜,新聞中說道,因為象棋中有“象”這個字,但是中國沒有象,印度有,所以印度拿來申遺。此事一出,立馬引起網友們的吐槽評論。

但是經過調查核實,該事件純屬無稽之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巴莫曲布嫫指出“各國申報的文化遺產材料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上都是能查閱的,其中並沒有印度提出要申報中國象棋的記錄。”但是印度確實想要更深入地與我國進行象棋交流,並且希望加入亞洲象棋聯合會,還派人前來參加會議。

雖然鬧了一次烏龍,但是從側面卻展現了中國象棋越來越國際化,同時也讓象棋再一次被國人所關注,在這次事件中主要有兩個討論的點,一個是歷史上的中國到底有沒有大象?另一個便是中國象棋經歷了怎樣的的歷史沿革?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西雙版納傣族園

在中國的文化語義中,擅長使用諧音字,比如說蝙蝠因為與“福”諧音,因此民間便將蝙蝠視為是福氣的象徵;大象也是如此,因為與“祥”字同音,所以大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吉祥之物,尤其是在傣族文化中,象徵了吉祥和力量。

在中國的考古發掘中,已經證明“象文化”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關於大象的記載,同時也出土了象骨和象牙,一些青銅器上也有大象的紋路,商周時期的統治區域主要在中原,這也就是為什麼河南在古代被稱為“豫州”,如今的簡稱也是“豫”,直接原因便是大象曾在中原大地生存過。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大象作為一種大型動物,自然受到人們的關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人開始馴化大象,並讓大象馱運東西,同時大象也逐漸運用於軍事領域,《呂氏春秋·呂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說的便是大象直接作為軍事武器使用,《孟子·滕文公下》也記載“周公相成王……驅虎豺犀象而遠之。”種種文獻資料表示,“象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和當時的人們和諧共存。

但是西周中期,尤其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變化,氣溫降低,導致北方基本見不到大象。中文的“象”在《韓非子》中就有解釋“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因為沒有大象了, 所以大家只能“想象”了,真的很有意思。

但是在淮河以及長江中下游流域,依然盛產大象。《詩經·魯頌》中記載有長江流域少數民族為魯國進貢“元龜象齒”,《國語·楚語》也說道“楚國巴浦之犀、擎、兌、象,其可盡乎?”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曹衝稱象

但是很快淮河流域氣候也發生了變化,大象的活動範圍基本縮減到西南和嶺南。《三國志》中的“曹衝稱象”中的大象便是孫權從南方運過來的,而曹操見後十分驚訝,可見當時大象在北方已經十分罕見。

直到唐宋時期,中原地區有關大象依然記載不斷。公元962年,有野生大象闖入黃陂縣(今湖北武漢黃陂區),在《宋史·五行志》中這樣記載“建隆三年,有象至黃陂縣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復、襄、唐州踐民田,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於南陽縣獲之,獻其齒革。”

但到了元明清時期,大象除了在嶺南,其他地區基本絕跡。清朝入關之後,南明李定國為了抵抗清軍,就曾使用過大象。康熙年間,吳三桂謀反,派兵進攻湖南,其中便從嶺南地區帶來了四十五頭大象。在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我們就能看到大象的影子,在第三部一開始打仗的時候出動的便是象騎兵。

總體上看,在我國史書和出土文物中,基本都有大象的影子,至今在雲南南部,還生存有300多頭的亞洲象,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這也正回答了網友們的第一個疑問:

歷史上的中國到底有沒有大象?答案是肯定的。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何丙鬱和李約瑟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一些專家說是從國際象棋演變而來,而且多半是由印度和尚帶來的。但是這個說法也被很多人駁斥,其中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在《中國科學文化史》中寫道“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按照李約瑟的說法,不僅僅是中國象棋,國際象棋也相當受中國象棋的影響。

在時間上,最早關於中國古代象棋的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楚辭·招魂》中這樣寫道“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不過當時主要流行於貴族階層,棋子都是由象牙雕刻而成,平民根本無法承擔如此大的成本。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而印度文明則是在笈多王朝(320~550年),即春秋戰國後近千年的時間才發展出了“恰圖蘭加”(翻譯:四個國王)這種四色棋,和如今的國際象棋類似,但更像是今天玩的飛行棋(擲骰子決定移動,有四個顏色)。後來又傳到中東,在傳到西歐,到15世紀定型為現代國際象棋。

後秦(384~417年)僧人釋道郎在《大般涅盤經·現病品第六》中這樣記載“樗蒲、圍棋、波羅塞戲、獅子象鬥、彈棋六博、拍毯擲石、投壺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戲笑,悉不觀作。”這是一部記錄“佛國”風土人情的佛經,其中“樗蒲”、“圍棋”、“六博”都是發源於中國。這說明在笈多王朝,中國的棋類文化就已經影響到了南亞地區。而在隨後的北周唐朝,更是出土了8*8方格,立體子的百寶象棋。

所有證據都或多或少證明,南亞地區的棋類遊戲受到了中國棋類遊戲的影響。但我們仍然無法斷言這其中的關係。《大英百科全書》的敘述邏輯,可能更為可靠。即中國棋類影響印度棋類,而印度棋類遊戲直接衍生出了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左側翻白眼的大哥 實屬高能

但是要說象棋被誰所發明,這還真沒有歷史記載,只有傳說。北宋晃補之認為象棋起源於黃帝,所以他在《廣象戲格·序》中寫道“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還有一種說法是神農氏發明的,元代禪宗楊岐派的著名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是這樣說的“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當然,把這些發明直接上託三皇五帝,顯然是儒家士大夫的浪漫想象。最為人信服的說法還是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因為象棋中間就寫著“楚河漢界”。據說是韓信為了給士兵打發時間,發明了象棋。周家森在《象棋源流考》中這樣描述韓信發明象棋“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

相比於現在,古代的象棋主要流行於貴族以及文人雅士之間,往往是宮廷高官在一起切磋,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智慧。文人雅士聚到一起,像李清照、劉克莊、文天祥、唐寅等人,都嗜好下象棋。其中在《梁公九諫》還記載了武則天的一件趣事,說武則天睡覺時,做了一個與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是否吉祥?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做這樣的夢,無疑是武則天痴迷於下象棋所導致的。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而且古代很多痴迷於下象棋的人士還編著了象棋典籍,比如說明代編著的《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金滕七著》,清代的《梅花譜》、《爛柯神機》等,豐富了我國象棋文化,對如今研究象棋也有重大意義。

中國象棋自從1956年被列為國家體育項目之後,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從市井樓房到鄉間小道都能看見象棋的身影,1962年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不過儘管國家推廣力度很大,但職業選手依然是鳳毛麟角,而且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象棋文化的保護也是迫在眉睫。這也是為什麼這次事件使得象棋備受關注的原因,很多網友說為何中國不對象棋申遺?

其實其中的原因也很無奈,自201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公約》秘書處資源有限,所有的締約國每兩年才能獨立申報一個遺產項目,所以申報的名額十分寶貴。不過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固然是保護,但不是保護的唯一渠道。文化的保護,需要的是每個組織機構與每個人的共同努力。

印度6次申遺中國象棋?英國李約瑟:只有中國能創造出這種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