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文明延續,使我們對自己的歷史有了記載,在全年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一年365天不斷輪轉、歷史層層的覆蓋到每一天,使每一天都有著特殊的含義。

4.23日,是世界閱讀日,在這一天有著無數知名的作家、思想家出生,也有無數的知名作家、思想家去世。

雖然他們的肉身腐朽,但文明的延續,使精神具化於紙張、話語、互聯網之中,得到不斷的傳頌。

我們也就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向未來。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在4月23世界閱讀日,我認為很適合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閱讀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想要解釋這點,將是一個很複雜、龐大的過程,我們不如通俗、簡單一些去定義閱讀:閱讀可以為我們帶來知識。

那麼知識又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這同樣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但最為直接的來說,知識使我們得以在這個社會生存,並提供給我們一種努力的方向與上升的路徑。

這或許聽起來有些功利,但確確實實是許多人對待知識的看法,也是許多人願意去獲取知識的原始動力。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功利的驅動下,一生中不斷地通過閱讀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原因在哪呢?原因在於他們發現閱讀,並未給他們帶來想要的功利,於是他們放棄閱讀、放棄這種便捷快速的知識獲取方式。

這並不代表著他們放棄了去獲得想要的功利,他們反投入了機會、機遇的懷抱之中,認為自己猶如潛龍一般,只需一次機會、一次機遇,便可以一飛沖天,獲取到自己所有想要的東西。

這並不是一種很小眾、獨特或是新奇的看法,畢竟我們聽了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畢竟我們遇到了太多原先不認同的人,在機會或是機遇的作用下超過我們良多。

於是我們看到閱讀者在增加,而深度閱讀者在減少,當閱讀不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單純的消遣時,我似乎看到了巨人的衰弱。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知識與機遇,似乎是分處於天枰的兩端,當我們看向知識時,卻總會忽略機遇;而當我們看向機遇時,閱讀所帶來的知識也就無足輕重。

在這篇文章中,實際上我想表達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過於有趣,我更希望將它放到末尾,為它做好足夠的鋪墊,然後再將其溫柔的請出。

前面我們說道,閱讀者在增加,深度閱讀者在減少,這並非無的放矢,只要我們將一些關鍵數據進行整合,便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一點。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01 增加的“閱讀者”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我們來看一下,根據最新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這份權威報告顯示,紙質媒體的閱讀率正在下降。

但我們並不需要對此感到悲觀,從數據上顯示雖然紙質媒體的閱讀率在下降,但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有了更明顯的上升,綜合閱讀率也提升了0.5%個點。

數據中顯示的百分比很難使我們有明確的感觸,現在我們以全國約有14億人(2020年數據)為例子,增長的0.5%個百分點,實際上是70萬人的增長。

聽起來不多,但實際上在這種80%的環境下,這70萬人的增長已經是一種非常恐怖的數字,但這70萬人的增長,或者說這種數據的變化,真的代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尊重知識,喜歡閱讀了嗎?

顯然不是

02 減少的“深度閱讀者”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什麼是閱讀呢?我們去看學術性文章毫無疑問是閱讀,那麼我們去看通俗小說是閱讀嗎?我們去看毫無內涵的小故事算是閱讀嗎?

我們很難定義閱讀,但我們可以以知識是否得到增長,來衡量哪些屬於深度閱讀的行為,但從數據中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深度閱讀行為,正在飛速的下降。

紙質閱讀的下降,轉移到了互聯網媒介之中,看似增長的閱讀人群,卻僅有15.9%的人,在進行著深度閱讀。

而大部分人,雖然也在進行著閱讀,卻是進行著低程度、碎片化,無法帶來有效知識增長的閱讀行為。

顯然,閱讀人群的增加並沒有我們現象中的樂觀,深度閱讀人群的減少,便是巨人隕落的先兆。

但為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閱讀者,卻呈現出越來越少的深度閱讀比例?這一切的背後是什麼在產生著影響?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是什麼影響著這一切,導致呈現出如此局面?不可否認確實存在客觀因素在影響著這一切,首先便是由於社會轉入腦力工作時代,由於過高的工作負荷導致精力被透支,既沒有時間、場景去深度閱讀,也沒有精力去進行深度閱讀。

但客觀條件並沒有主導著一切,真正主導這一切產生著深刻影響的,實際上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功利心。

什麼是功利心?對功利心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在這裡我認為可以通過一種最為契合的方式來定義,那便是我們的所有行為、所有付出,都是需要獲得回報的。

實際上這種行為並無不妥,畢竟我們人類個體的所有行為,本身便是逐利的,即使是最為溫情的愛人關係,可能也有其互惠的利益面。

但如果我們迫切的、緊急的需要這種回報,需要立竿見影的看到我們所付出的效果,那麼這種強烈的功利心,便是問題所在。

01 線性增長的知識

為何強烈的功利心,是我們無法繼續深度閱讀的根由?原因便在於,知識的增長並非立竿見影的回報。

即使莎士比亞將知識捧到“全人類的營養品”的高度,我們仍對其嗤之以鼻,並認為這種道路是緩慢、沒有未來的。

在這裡我不得不請出我之前提到的那個有趣的觀點,這個觀點並沒有廣為流傳,被大家所熟知:知識並非線性增長。

我們許多人都抱有一種思想,當我作為一名技術時,月薪一萬元,那麼我只要努力10年,就可以賺到120萬,實現自己的一小部分夢想。

或者更樂觀一些,當我作為一名技術時,月薪一萬元,隨著我的技術增長,我每年都會獲得漲薪,10年後我可能賺到200萬,實現更多的夢想。

我們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好本職工作,然後等待時間的禮遇,便可以實現自己想要的,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去努力的獲取更多知識。

或者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不滿足於10年賺200萬,而是想要更多的錢,那麼我們能認為知識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益嗎?

當然能,但不夠快,我們都知道知識最終會為我們帶來收益,但這種收益是不確定的,也是不夠迅速的。

而此時,我們身邊又充斥著一個普通的人,由於一次特殊的機會,獲得了價值意義上的“成功”的案例。

這似乎很符合我們功利心的選擇傾向,似乎把握住機遇,就可以快速的滿足我們的願望,人生從此開始“逆襲”。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當機遇呈現出指數增長,而知識卻是線性增長時,我們毫不猶豫的會站在天枰中機遇的那一端。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02 指數增長的機遇

機遇很美好,它可以使我們的收入爆炸式的提升,在短短的時間內擁有之前所奢望的一切,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社會上也確實充斥著大量通過一次機遇,從此人生扭轉,獲得“成功”的人群,但我們不得不考慮一下,為什麼?

為何是他們獲得了成功,而不是我們獲得了成功?為何他們明明表現的平淡無奇,卻突然像是“開竅”一般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在這裡不得不引用出自於《周易·繫辭下》的句子:“君子藏器於身,伺機而動”;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更多的聚焦於了伺機而動,從而不斷的尋找、嘗試去找到機遇。

但或許正是過多的考慮了伺機而動,卻沒有意識到藏器於身的重要性,實際上這句話指的是君子擁有卓越的才能,卻不到處賣弄,只在需要的時候得以發揮。

我們不去議論何謂君子,我們只需要關注到只有一個人具有卓越的才能,才能伺機而動,而非沒有任何知識積累,不斷的去尋找機遇。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03 知識的指數增長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知識與機遇的關係?我們是去靜待機遇的到來,還是去不斷的深入鑽研知識?

我認為兩者並不衝突,原因在於我們周邊充斥的“一夜暴富”,實際上不過是長久“藏器於身”積累後的爆發。

那些憑藉一次機遇得以扭轉人生的人,我們沒有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實際上正是藏器於身後的不到處“賣弄”。

因此,知識從來都不是線性增長,或者說它大部分時間呈現出指數增長的表象,但它卻可以使我們看到機遇、把握機遇、憑藉機遇。

畢竟,假如領導給了我們一次機會,但我們沒有“藏器於身”,所謂的機會不過是一次打擊,如果我們無法完成機會背後的挑戰,機遇則會轉化為災難。

機遇從來都不是美好的生命恩賜,而是暗含挑戰的人生測試,深度閱讀真的不重要嗎?知識真的無助於扭轉人生嗎?

我們已經有了答案。

機遇與知識如何選擇?失去知識的儲備,機遇則會變為“災難”

深度閱讀所帶來的知識與機遇分處天枰兩端,許多人唾棄著知識的線性增長而放棄閱讀,希望通過一次機遇的指數增長改變自己的一生。

但天枰從來都不存在,知識與機遇之間也並不存在選擇,所謂的機遇,不過是知識積累後的自然產物。

面對4月23日閱讀日,我們還能不聞、不見,然後輕鬆的在屏幕上劃過,告訴自己我們需要的只是機遇而非知識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