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貧困時代的新千年文學

  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在時間上大體可歸於文明反思時期的文學。但並非文明反思時期的文學,即“後”現代文學,都可以稱之為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那麼,這一文學具有什麼特徵呢?如果簡要地概括一下,可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揭示存在境遇,批判虛無主義;歌頌美妙事物,追尋神聖蹤跡。”

  世界黑夜時代是真理被遮蔽,存在被遺忘的時代。沒有真理之光,存在之真,人們只有生活在靈魂的暗夜和精神的虛無之中。世界的荒誕性和人生的無意義,讓現代人成為了大地上無家可歸的漂泊者。在空虛迷惘中度過終有一死的短暫人生。但是,世界黑夜時代的詩人思者,面對人類歷史上前途渺茫,悲觀絕望的時刻,並沒有膚淺地表現社會現實狀況和個人生活際遇,而是從根本上揭示了存在歷史的境遇和人類共同的命運。也就是說,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並不是表現為現實主義,而是現代主義。也可以說,不是寫實的,而是象徵的。


詩意貧困時代的新千年文學

海德格爾


  同時,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是對虛無主義的拒絕和抵抗。虛無主義的本質,就是對本真存在的忽視和遺忘,正是因為近代形而上學及理性主義思想的不斷膨脹,最終引發了虛無主義的瘋狂蔓延。不但侵入到哲學和科學之中,更是滲透進文學和藝術之內。從而使人類文明完全被籠罩在暗夜之下。而詩人思者的任務,就是拒絕形而上學的迷惑和理性主義的虛妄,讓真理之光在文學中照亮生活世界,為文明的暗夜點亮希望的明燈。

  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不僅有揭示和批判,而且有歌頌和追尋。世界黑夜時代,也是詩意貧乏時代,隨著上帝缺席,美妙事物也逐漸遠離人類,一切都變得庸俗不堪,詩意正在生活世界中消失殆盡。而詩人思者們,同時也是美妙事物的歌唱讚美者,以對存在的追憶和美妙的吟唱,創造充滿詩意的精神家園。讓漂泊痛苦的心靈再次返鄉休憩。而當詩人思者們一路歌唱著入於深淵時,神聖的蹤跡也就開始不斷地澄明顯現。並且引導終有一死的人,抵達神聖者的光明國度。而當詩人思者們,將神聖之夜初熟的果子、美好的消息,帶回到生活世界之中,以饗詩意貧困時代精神空虛的終有一死者時。世界黑夜時代將不再為虛無主義所籠罩,本真存在的澄明之光,將作為驅散暗夜的晨曦,迎接神聖者的再次臨在。

  由於詩人思者入於深淵時,必須經歷黑暗、痛苦和絕望。因此,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將呈現為絕望的彷徨吶喊。同時,他們必然將得見光明希望,又體現出滿懷希望的期盼頌讚。兩者相互交織在一起,必然形成世界黑夜時代文學異彩紛呈的輝煌景觀,將世界文學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體現出文明反思時代文學最為本質的特徵,是一種廣義的存在主義文學。在藝術上表現出先鋒性,在思想上體現為啟蒙性。是哲學思性和藝術詩性,在文學中的偉大結合。

  儘管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無論是在18世紀的初期,還是21世紀的今天,都不被時代主流文化所接納,不為大眾讀者所青睞。但作為一種少數族文學,其存在的獨特意義不僅在於過去和現在,更在於將來以至於永遠。世界黑夜時代的文學,在21世紀的中國表現為新千年文學。其要發揚的文藝精神如下:

  1 詩意創造與思想啟蒙

  文學中的詩與思,如同一個人的身體與精神。詩意呈現的是身體之美,思想體現的是精神之真。只有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美與真的統一。詩意給人帶來的是精神愉悅、心靈淨化;思想給人帶來的是知識增長、見解提升。詩與思的結合,將審美與求知兩種價值賦予文學,從而使文學在人類所創造的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意義。

  文學中的詩意,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令人精神愉悅的審美體驗。那麼詩意的來源,必然與對美妙事物的描寫和呈現有關。美妙事物既包含美,即優美與崇高;又包含妙,即奇妙與神秘。而當這些美妙事物在小說、詩歌、散文,甚至音樂、繪畫、戲曲中被加以表現時,詩意就被創造出來了。相反,一部缺乏對美妙事物加以描寫的作品,往往是缺乏詩意的作品。一般來說,在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文藝中,大多飽含詩意。只不過古典主義偏崇高、浪漫主義偏優美、唯美主義偏奇妙、象徵主義偏神秘。當然,在具體的文藝作品中,根據主題內容和表現方式的差異,詩意會有不同程度的複雜表現。


詩意貧困時代的新千年文學

荷爾德林


  如果說詩意來自對美妙事物的描寫,那麼思想則來自對存在真理的探索。存在真理,既包括社會歷史層面,也包括精神心理層面,還包括哲學文化層面。對這些存在問題的思索體現在具體的文學創作之中時,就形成了文學作品的思想。一般來說,現實主義偏重對社會歷史的展示,現代主義偏重對意識心理的探究,後現代主義偏重對精神文化的反思。同樣,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對存在真理思考的範圍,不一定只侷限在某個層面。詩與思的結合,就是要在創作中將對美妙事物的描寫和對存在真理的思考結合起來。

  而從當代消費景觀社會、網絡信息時代的中國文學發展現狀來看。80後作家的青春寫作,詩意氾濫、思想不足,明顯體現出不成熟性;而文壇主流作家的創作,則詩意匱乏,思想膚淺,明顯體現出衰落頹敗趨勢。網絡上流行的類型化寫作,為商業利益所誘惑,期刊雜誌上的體制內寫作,為名利意識所驅使。很少能在這些通俗寫作和功利文字中,看到詩意的閃現和思想的火花。中國在21世紀需要真正詩與思相結合的文學,而這一繼往開來的使命,只能由新千年文學來承擔。

  詩與思對新千年文學來說,既表現在對美妙事物和理想生活的嚮往,築造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又體現在對宏大話語和意識形態的解構,認識生活世界的本真意義。即詩意創造與思想啟蒙的結合。當然,這種結合殊非易事,但也並非無的放矢。在喬伊斯、卡夫卡、魯迅、薩特、加繆、納博科夫、卡爾維諾、昆德拉、王小波等新千年文學先驅的創作中,詩與思相結合的嘗試與探索已經日趨成熟,並且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學習這些前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完善和創新。

  2 現實批判與理想追求

  現實批判與理想追求,是文學藝術所表現的兩個重要方面。在近代文學的發展歷史中,這兩個方面曾突出地體現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藝創作潮流之中。雖然歷史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各自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兩者的缺陷也是明顯的。並且各自都在向極端化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而新千年文學,則提倡在創作中現實批判與理想追求兩方面的結合。從根本上來說,正因為人類有對理想的追求,才會產生對現實的批判。同時,正因為人類想讓現實變得更加美好,才會不斷地追求理想。兩者實為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正是在此基礎之上,新千年文學才提出了將兩種精神相結合的要求。

  文學對現實的批判,大體可以分為現象揭示與歷史重溫兩個層次。現象揭示一般採取模仿的方式,再現典型環境中的生活事件,通過對不合理、不公正現象的揭示,來達到批判時代和現實的目的。而歷史重溫,一般採取追溯記憶、回顧往昔的視角,將對過去的美好時光、輝煌歷史以重構的方式敘述出來,以此築造曾經失落的精神家園。文學對理想的追求,大體可以分為本體探究和未來展望兩個方面。本體探究,一般運用象徵的方式,表現特殊境遇下的人類生存圖景,通過對超驗性、神秘性本體的探究,來達到認識存在和本源的目的。而未來展望,一般採取滿懷期待,憧憬未來的視角,將對日後的美好願望,幸福前景以想象的方式展現出來,以此建立理想目標。

  在文學發展的歷史中,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更偏重對現象的揭示,表現主義、象徵主義更偏重對本體的探究。而存在主義,則注重現象揭示與本體探究的結合。歷史重溫是一種消極的現實批判,未來展望是一種積極的理想追求。但是,在實際的文學創作中,歷史重溫所發揮的作用往往是積極的,而未來展望給人帶來的效果恰恰是消極的。前者表現在浪漫主義和意識流小說中,後者表現在未來主義和烏托邦小說中。而在黑色幽默小說中,對歷史的重溫和對未來的展望,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人們能夠從對過去的美好記憶和輝煌歷史中得到心靈的慰藉。而在向未來的展望中,卻表現出對前途渺茫的擔憂和對世界末日的恐慌。尤其是在20世紀的西方文學中,這一點體現的尤為明顯。這是“上帝死了”之後,人類信仰失落,精神虛無的時代境況在文學中的反映和體現。從而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對現實的批判和對理想的追求,不同程度地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用。


詩意貧困時代的新千年文學

雨果


  從中國文學發展的近況來看,文學對現實的批判,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曾以“新寫實”和“新歷史”小說的方式表現出來。前者沉浸於對日常生活瑣事的原生態描述,後者迷戀於對民間歷史故事的誇張化虛構。在拒絕理想和遠離崇高的敘述中,將中國當代文學從“審美”的殿堂拖到“賞醜”的泥潭,並在新世紀導致中國文學的嚴肅寫作滑向庸常鄙俗的可悲境地。而文學對理想的追求,在新世紀之初曾在“青春文學”和“網絡寫作”中有所體現。但在80後作家的殘酷青春敘事中,美好純真的年代充滿了難以磨滅的傷痛記憶。不但難以給同齡人帶來心靈慰藉,反而讓他們更加覺得迷惘困惑。而“大話、日記、穿越、玄幻”文學,則在對以往經典的顛覆和對美好理想的嘲弄中,將通俗文學推向惡俗搞笑的無聊境地。

  中國文學在21世紀之初,終結於現實批判和理想追求兩種精神的失落。而新千年文學的種子,同時也孕育於中國文壇腐朽衰敗的淤泥之中,並且艱難曲折地將枝莖伸出汙濁的水面之上。而如果想要在21世紀開出朝氣蓬勃的藝術之花,就要接受批判現實和理想追求兩種精神的滋養。將現象揭示與歷史重溫相結合,我們才能在對往昔的記憶中尋回失落的精神家園;將本體探究與未來展望相結合,我們才能在對日後的期待中建立理想的目標。新千年文學的先驅們,已經為現實批判與理想追求兩種精神在創作中的結合,進行了嘗試和探索。而我們要沿著他們的道路繼續前行,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學使命。

  3 人文關懷與終極追問

  新千年文學,提倡人文關懷與終極追問精神的結合。文學即人學,這不僅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命題,更是對千百年來文學創作實踐的概括總結。如果說詩意呈現是審美維度;思想啟蒙是求真維度。那麼,人文關懷則是向善維度。詩意呈現的是文學的身體之美,思想啟蒙表現的是文學的精神之真,人文關懷體現的則是文學的性情之善。因此,從古至今,但凡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同時包含了真善美三個維度。作為文學的靈魂,人文關懷決定了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如果一部作品只具有藝術性或真理性,卻缺乏人文性,那麼是不會長久流傳的。因為一部能夠真正感動人類心靈的文學作品,文字中必然包含著對人類的理解、對人生的認識、對人格的尊重和對人性的熱愛。

  文學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項重要的文明成果。既包含對自我的理解和認識,又具有對他者的尊重和熱愛。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學是人類對自身關懷的一種體現。但是,人類並非抽象的存在,而是具體時空中的存在者,是世界中的此在。人在認識和理解自身時,難免會去追問一些關於人的最初起源、生存意義、最終歸宿等問題。因此,人文關懷與終極追問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人文關懷是一部文學作品的人性,是向善之維。那麼,終極追問則是一部作品的神性,包含著超越之維。由此,我們可以總結說,藝術性呈現的是文學的身體之美,思想性表現的是文學的精神之真,人文性體現的是文學的性情之善,超越性體現的是文學的神性之謎。只有一個方面突出的作品,或許可以被稱為是一部傑作。但若同時具備以上幾個因素,則可以被稱為史詩鉅作。


詩意貧困時代的新千年文學

里爾克


  從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人文主義、古典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具有較明顯的人文關懷性;而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作品,則具有更多的終極追問性。因此,人文關懷與現實批判,理想追求與終極追問之間的關係較為密切。一般來說,那些具有明顯現實批判色彩的作品,無不具有人文關懷的特徵;而那些具有更多理想追求色彩的作品,大多包含了終極追問的特徵。

  從21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現狀來看,所謂主流“純文學”不僅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批判精神,更沒有理想追求和終極追問維度。已經淪為一種偽純文學,正在走向被時代淘汰的過程之中。而文壇之外的通俗文學,則是為迎合圖書市場而批量生產的類型文學,毫無人文關懷的氣息與終極追問的痕跡。因此,在中國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真正具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寥寥無幾。但是,作為文學發展的過渡期,無論是80後一代作家的崛起,還是網絡寫作的出現,都為新千年文學的誕生和發展,起到一定的準備和促進作用。新千年文學如果要真正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做出應有的貢獻,就需要在創作中繼承人文關懷的傳統、發揚終極追問的精神。從而將詩意貧困時代的文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