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上海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作者:華略評估執行總監 許偉清

來源:華略創智(ID:HUALUETT)

“青年強則城市強”。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不僅是立足當下,出於集聚科技、知識、服務等要素的現實考慮,青年人才更是重塑城市面貌、推動產業提質升級、搶佔未來機遇的堅實基底。


青年與城市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好的城市,能夠成就更好的青年;更好的青年,為城市創造更好的未來。


今年上半年儘管受到疫情的困擾,但各地“搶人才”的步伐並沒有放緩,蘇州、瀋陽、重慶、青島等城市紛紛推出各種“福利”政策吸引人才落地,期望招攬更多年輕人來激發城市活力。然而,相比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更是值得每個城市思考。

01

什麼是青年友好型城市?


青年友好型城市也稱“青春城市”或“年輕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認同和尊重青年發展的優先權,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領域和全過程都充分有效地吸納青年的視角、利益和需求。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青年的吸納力、吸引力和承載力不斷提升,青年人群對城市的貢獻力、創新力和創造力也不斷增強,從而實現了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和良性互動。


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往往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青年人才想不想來?創新知名度是一個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的首要因素。因為在創新要素集聚的城市,創新創業平臺完善,青年人才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所以青年人才爭相匯聚到創新知名度高、美譽度好的城市。


青年人才會不會來?一方面,青年友好型城市對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度較高。例如出臺優厚的人才引進政策,在地理優勢、城市規模、發展程度差不多的同類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青年人才就業和生活的優先選擇。另一方面,青年友好型城市為青年人才提供便利的吃、住、學、醫、娛樂等基礎設施,使青年人才安居樂業。


青年人才敢不敢來?青年友好型城市社會公平度高,就業機會多,尋工作是憑能力而不是憑關係,創業成本低;有問題找法律而不是找權力,許多青年人才憑著自己實幹奮鬥就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青年人才留不留得住?在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人才對城市擁有文化認同感、情感歸屬感、心靈愉悅感,在經濟、社會和心理等多方面與城市發展相融合。

02

國內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實踐


我國多年前就對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進行創新探索。上海於2010年世博會之際最早提出了建設友好型城市的倡議。近200位“鳥巢一代”“海寶一代”“驕陽一代”的青年志願者聯合發佈《海寶宣言》,倡導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號召青年們通過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弘揚志願服務精神以實現“城市承載青年夢想,青年引領城市未來”的美好願景。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在國家層面為青年的發展提出依據和範本,針對青少年發展面臨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就業創業等十個領域問題,提出具體發展目標。


​上海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近年來,深圳、南通、武漢、成都、西安、鄭州、杭州、寧波北侖區等相繼制定了有關青年友好型城市發展的相關政策。


——2020年,深圳市編制《深圳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暨“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規劃》,既延續了深圳青年工作現有的基礎,同時又結合了新時代青年所呈現的新特點,突出發展導向、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


——2019年,寧波市以“建青年友好城、促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提出打造“青年北侖”,編制《北侖區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使北侖成為青年理想之城。規劃緊貼青年實際需要,處處體現著切實服務青年發展的特點。例如,提出包括“鼓勵青年創業企業上規提質,對於有成長性青年創業企業給予獎勵”等多項激勵措施。


——2017年,武漢市定位該市高校林立、大學生多的特點,提出“爭創大學生最友好城市,再贏第二次人口紅利”的願景,打造“大學之城、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


這些不同層次的城市,在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政策倡導和模式探索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為我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向市縣層級縱深推進,進而形成中國特色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03

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之杭州樣本啟示


在招徠人才的浪潮中,杭州如今風頭正勁。杭州的人才淨流入率持續位居全國第一,成為眾多青年人實現夢想的熱土。實際上,杭州以建設“青年成長型城市”為引領,在留住青年人方面下足了功夫。


​上海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人才政策的優厚對待。杭州在2015年推出“人才新政27條”,是國內第一個實現人才分類認定的城市。隨後,又出臺人才“若干意見22條”“人才國際化實施意見”和“人才生態37條”,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通過多項舉措,明確了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的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標準,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市、打造全國領先的人才高地,加大了杭州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在疫情期間,杭州更是出臺了“戰疫引才、杭向未來“八大舉措,對全球本科及以上所有應屆大學生,在發放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5萬元一次性生活補助的基礎上,再給予每年1萬元租房補貼,最多可享受6年。


——積極推動人才集群發展。在硅谷設立引才工作站、舉辦浙江·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創客天下·杭州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打造兩個國家級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和杭州未來科技城等。《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空間總體規劃》更是專門提出,建造5萬套青年公寓、5萬套創業公寓的計劃,加快人才總量增長和人才集聚,成為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


——數字經濟吸引青年人才。近幾年杭州引進人才中,近60%的人才流入了數字經濟和生命健康領域。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佈局生命健康產業等為相關企業提供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除阿里、網易等互聯網巨頭的總部以外,杭州還有多家知名企業和上千個科創及產業園區,為各領域人才提供豐富就業機會及廣闊發展空間。


​上海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青年時尚居住的打造。硬件上,杭州致力於打造適合於青年人時尚居住、最具規模的青年時尚社區,打造了一批地標性的青年廣場,佈局設立青年文化走廊、青年社交平臺、青年休閒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軟件上,杭州近年來不斷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教育培養力度,大力實施青年海外學習、實習、交流計劃,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搭建社會實踐平臺,為青年社會實踐提供幫助和便利,不斷創新青年人才發現和培養體系,完善青年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


——創新創業氛圍的形成。適合青年人創業創新,已經成為杭州城市最顯著的優勢。在杭州,每千人中小企業擁有數超過50家,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雙創”空間484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6萬多家;國家級孵化器數量連續多年位於全國省會、副省級城市第一。杭州成為最吸引年輕人創業創新的熱門城市。當前,杭州創業項目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北京和上海,杭州的人均創業密度正在趕超上海。

04

上海應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


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是決定一個地區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就上海而言,目前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青年人才受戶籍等限制較多,對青年人才的重視程度和補貼力度還要借鑑杭州、深圳等地的經驗。未來,上海深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強化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等功能,除了進一步激發釋放存量人才資源的動力,更加迫切需要引進更多增量青年人才。


一是提出吸引青年人才集聚計劃。根據《上海市青年就業狀況報告(2019)》,上海戶籍青年就業人數六年減少50餘萬,外省市來滬青年佔比超過六成。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上海各類用人單位對於知識型、技能型青年勞動者的需求還將不斷增加,高學歷青年的就業選擇範圍也會越來越廣。


研究制定青年人才集聚計劃,聚焦重點產業、重點技術領域和功能平臺的人才引進和結構優化。在浦東臨港和重點開發區等地全面開放青年人才戶籍,並給予獎勵補貼。優化居住證積分制度、放寬戶籍准入限制,對具備專業技能的適宜的青年人才、科技人才可考慮給予戶籍,特別是對高學歷、高技術、高層次的外來人員開通落戶綠色通道。制定相應的生活、租住、研修、購房、醫療等青年人才補貼政策,吸引優秀青年人才大量集聚到上海就業和創業。


二是設立極客大本營和未來場景應用計劃。一方面,為青年人打造更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出臺碩博士研究生就業見習制度,創造更多優秀人才就業見習機會,通過發放見習補貼、獎勵留人單位、加大創新扶持等措施,讓優秀人才先“見習”後“簽約”,解決人崗匹配難、洽談簽約難等問題。另一方面,設立極客大本營等更多青年創業者交流的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青年公寓和創業公寓、設立青年創業發展基金、通過共享辦公、眾創空間、AI智能工作平臺等方式,進一步降低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成本。


​上海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三是探索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人口管理機制。上海2035年總規提出,嚴格控制常住人口規模,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然而,上海的人口密度排名在東京、首爾之後,位居全球第三,從人口密度的國際比較來看,上海人口還有較大增長空間。所以,努力把握人口總量控制和青年人才引進的平衡,對上海來講是個不小的挑戰。


十四五期間,更加需要深度研究人口的總量、年齡、分佈結構變化的特點,圍繞與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相適應的公共服務等方面開展重點研究。探索建立人口數據監控、人力資源交流等電子數據平臺,實行跨區、跨市的人口流動信息化交流制度,聯通公安、住房、人社、交通等部門的數據,通過信息交換平臺及時掌握人口總量、流量流向、人力資源、服務需求等信息,進一步提升人口管理服務效能。


​上海如何建設青年友好型的活力城市?


近年來,上海先後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吸引著越來越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勞動者選擇在上海工作、生活、發展。然而,除了要為廣大青年勞動者提供廣闊的工作發展空間外,還要提升生活滿意度,滿足青年人追求更高質量生活的美好期待。


例如在打造時尚低碳適宜年青人居住環境上做功課,為青年人提供一站式的高效生活。打造青年主題社區,運用“單元城市”理論,打造“智慧、低碳、共享、開放”的宜居社區,提升來滬青年人才的生活品質;建立文化社群,加強文化引導,加強新上海人的歸屬感、安全感和主人翁意識,使來滬年輕人瞭解上海,融入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