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中後期病蟲害偏重發生

安徽省植保總站預計,該省小麥中後期主要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發生程度重於上年,其中赤黴病大發生,條鏽病、穗期蚜蟲偏重發生,白粉病、葉鏽病中等發生。

專家預計,小麥赤黴病全省大發生,淮北東北部地區偏重發生,顯症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在具體防治上,農戶要在小麥齊穗至揚花期(見花打藥)開展第一次預防,藥量要足,突出預防和兼治作用;沿淮及其以南麥區施藥後5—7天再開展第二次防治,淮北主產麥區視天氣情況開展第二次預防。農戶可選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丙環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藥劑。優先選用適用於統防統治作業的懸浮劑或懸乳劑等液態環保型藥劑劑型。

小麥條鏽病總體偏重發生,流行盛期4月下旬;葉鏽病中等發生,流行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白粉病中等發生,沿淮稻茬麥區偏重發生,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對早期出現的條鏽病發病中心,要立即進行圍殲防治。農戶防治鏽病或白粉病,可選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環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環唑等藥劑。

孕穗至抽穗期的小麥,長勢嫩綠,食料條件好,有利於蚜蟲和粘蟲取食為害。專家預計,安徽省主產麥區蚜蟲發生數量比上年同期偏高,吸漿蟲、粘蟲發生數量低。穗期蚜蟲在沿淮淮北主產麥區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200萬畝,發生盛期4月中下旬。當蚜蟲500頭/百穗以上、天敵數量在利用指標以下時,農戶要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吡蚜酮、呋蟲胺、啶蟲脒、氟啶蟲胺腈、噻蟲嗪等藥劑兌水噴霧防治,兼治麥田灰飛蝨。後期穗蚜發生量大時,農戶可選用噻蟲·高氯氟、聯苯·噻蟲胺、聯苯·噻蟲嗪等藥劑進行防治。

專家提醒,在化學用藥防治時,推行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交替輪換使用,避免或延緩產生抗藥性,可輔助使用植物調節免疫劑和增效助劑,適量噴施磷酸二氫鉀,以調節小麥生長,提高小麥免疫力。

來源:安徽日報;作者:XXX;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