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使用公筷 共建餐桌文明

【背景鏈接】

  新冠病毒藉由飛沫傳播,社會上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的社會呼聲再起。許多省市都已行動起來,首都北京更要引領風氣之先。

  2020年3月,首都文明辦聯合北京市衛健委發出一系列文明健康生活倡議。倡議指出,本市餐飲服務要配備公筷公勺,有條件的企業可定製帶有“公”字標識的公筷公勺……通過公告牌、電子屏、餐桌提示牌、電子點菜系統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在餐廳醒目位置張貼使用公筷公勺提示,引導消費者自覺使用公筷公勺;有條件的餐廳應積極推行分餐制。等等。

  “公筷公勺擺上桌,分餐進食好處多。”,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議,得到前所未有的社會認同。

2020公務員申論考試熱點:使用公筷 共建餐桌文明

  【專家解讀】

  [綜合分析 ]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筷子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佈菜和夾菜在聚餐中無意間增強了親朋好友間的感情。筷來箸往,情味濃濃,但在客觀上也增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非典疫情時期,鍾南山院士等就發出過“餐桌革命”的呼籲,呼籲大家實行分餐制度,以避免病毒傳播。從衛生防疫的角度看,每一次公共聚餐其實都為病毒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

  當前,全民抗疫的過程,也是一次凝聚社會共識、重塑文明習慣的契機。防疫這段時間,從勤洗手、多通風、常消毒,到咳嗽噴嚏遮口鼻,不少舊慣性得以打破,不少新做法得以形成。積極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將新的習慣融化為生活方式,都將擦亮社會文明的底色,守護我們每個人的健康,相當於對公共健康安全的一次源頭治理。

  以長遠目光來看,這不僅是現實的倒逼,更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每個時代都要培育與之相配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規則。比如過去,人們對公共場所吸菸習以為常,如今,室內公共場合一律禁菸已經得到社會共識。同理,“餐桌革命”也應該與時俱進。社會發展了,理念更新了,大眾的衛生習慣自然要迭代。公筷、公勺、分餐非但不會顯得生分,反而凸顯了一份尊重。

  [對策措施]

  當務之急,要在全民共識的基礎上乘勝追擊,讓科學、規範、衛生的生活方式徹底站穩腳跟。

  餐飲企業、單位食堂要當好排頭兵。一來讓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二來積極提示引導。除了把公筷公勺主動放在餐桌上以外,還要和員工進行培訓,讓員工在上菜時主動介紹公筷公勺的使用方法,提倡相關做法。

  政府是文明用餐的倡導者,也是監督者,相關各級政府和機關要做好宣傳,並起到相關帶頭作用,努力推廣使用公筷公勺用餐,在社會上形成示範效應。但是最終還要靠廣大群眾的自覺參與。市民們除了外出用餐外,居家用餐時自覺使用公筷公勺,避免病毒“口口相傳”。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新的健康生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