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奇僧周道一(1~2)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麻城奇僧周道一

作者/鄭重建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大宋元豐初年,文豪蘇軾謫貶黃州時,曾在《方山子傳》中感嘆“光、黃間多異人”。此後近千年裡,在光、黃間亦即今麻城這片土地上,“異人”層出不窮,本文所記的這位異人,便是生活在明朝嘉(靖)萬(歷)年間的麻城奇僧周道一。

一、名門生奇子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有明一代,麻邑周氏家族枝分兩地,一居城南蕨淡山,為胞兄周受六後裔;一居邑西新店,為胞弟周受七後裔。奇僧周道一就出自城南蕨淡山,他家宗祠曾建在麻城城南鬧市,祠中懸一楹聯曰:派分東魯綿千祀;族冠西陵第一家。

按《周氏族譜》(愛蓮堂刻本)及《麻城縣誌》(乾隆六十年版)記載,道一之父周思善“因艱嗣,勤於祠而誕生”,也就是說,父母是求菩薩拜祖宗,好不容易才生下他的。據稱“誕之夕,母夢白衣道者入室”,這為道一日後遁入空門留下了註腳。

道一生於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六月二十六日,這一年,他的堂叔父周思久(字子徵,號柳塘,別號石潭)得中進士,先後出任過南雄、瓊州知府,他與邑中名流耿定向、耿定理、丘齊雲、劉守泰、僧無念等人以及李贄、海瑞等海內名人相友善。隆慶四年(庚午),周思久自瓊州致仕歸,先是在邑城西門外相公橋側相公廟、西聖庵設輔仁館結文社創書院,“為諸人士講業。”後來,他在距縣東20裡的閻家河,購置龍湖這處勝地,卜築石潭居所,接著在居屋側建一禪寺,因為建寺挖基腳時,掘出了三朵靈芝,形態似佛像,故命名芝佛寺。由於周太守聽說在附近丫杵山修行的本地和尚無念頗有道行,便邀請僧無念作了首任住持長老。萬曆九年(辛巳),前姚安太守李贄流寓麻城龍湖,在此著書講學,海內文人紛至沓來,一時間,龍湖捲起中華思想文化的風暴,龍湖猶似這場風暴的“龍眼”!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道一在家族屬“之”字輩,乳名明明,譜名之首,曾用名之德。之首二字合起來便是一個“道”字。之首也是第一的意思,其中可以想見父母對他的期望。

在家道中興、詩書繼世、人才輩出的周氏名門,周之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六歲時,聽人吟誦王陽明的良知詩,他似乎早已心領神會。八歲時,就會寫文章,十五歲就能對古人的言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並且喜歡閱讀“參同錄”、“悟真書”之類的名家著述。十六歲那年,他在縣裡應童子試名列第一,成了名符其實的儒生“之首”。這一年是明穆宗隆慶二年(戊辰)。

巧合的是,周之首的堂叔父周思敬、周思稷在這一年雙雙得中進士。前者字子禮,號友山,累官戶部侍郎,因功贈工部尚書,後世稱他“大司空”。沾他的光,當年的蕨淡山區(讀葵),被朝廷賜名為“周戶長區”,優惠待遇是不隸裡甲,世世不完糧納稅。後者字養初,號育軒,官拜臨海縣令、吏部主事、山東副使、河南參政。

在父母和諸位進士叔父眼裡,周之首如此靈醒,只要專心舉業,將來考個進士是易如反掌,前程無可限量。20歲時,之首聚妻生有子女,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

然而,在32歲那年(萬曆十二年),周之首作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舉動,決定正式放棄仕途舉業,拋卻家室,學做一個仙遊道士。一時間,家人驚愕,諸叔惋惜,仕林譁然。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讓周之首作出如此選擇?按《周氏族譜》載稱,他是“入泮後至河,見爭渡者有感,遂棄巾衫學仙……”。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再看他當年拜餘純一道長為師的詩書,我們可以窺見這個飽學的儒生,心中究竟盪漾著怎樣的意氣:“伏以風塵,變革三經。碧海成田,天運循環,再見黃河清水。聖人首出,吾道中興,竊謂天地合成。兩釜日月同爐,祖宗分作三家。兒孫各灶,一自青牛,東度空勞;白馬西來,三千年後嗟混一之無光。百二洲中,望太平於有道;黃帝何年重鑄鼎,赤明今日又開頭。恭惟聖師門下,曠古今出中天地。生袖青蛇而未試,神鬼難窺。騎黃鶴以何時,天人有望。明月清風多得意,高山流水少知音。明,浩劫餘光,太虛一粟。平生喜異性兄弟,今日又脫胎換骨。師是爺孃,鐵逢磁石,寒心葵見太陽開眼,敢不入侍門牆。只嬉遊堂室,出隨車駕,同履歷關津。惶懼殊深,悲歡交切,伏願師廬洞裡乾坤。我炊黍飯父,度山中甲子;兒舞霓裳,雞唱中時,夢醒長夜大明。日月團圓,龍飛天上;雨落人間,久渴山海甦醒。大震一聲開宇宙,長將兩眼照婆娑。明,不勝踴躍之至。”(愛蓮堂《周氏族譜》卷十二·《雁臺集選》第六十二至六十三頁)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二、名山隱奇蹤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周之首棄儒學道,既是對家庭的背叛,也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背叛。家人親友扼腕嘆惜,但從凡俗中跳出的這位麻城儒生“之首”毫不後悔,按商城縣進士陳賓盛作所《周道一先生傳》所述:“先生弗悔也。先生誓先天下萬世之憂而憂,後天下萬世之樂而樂。撰混一圖書一卷,大略欲同志之士,先明大道,次下功夫。以太虛為家國,以乾坤宇宙為人民,以日月陰陽為政事,以(儒、釋、道)三家混一為平成,以無極長存為國祚……”(《雁臺集選》第五十四至五十六頁)正是以此常人無法理解的人生態度,周之首開始了他的另類人生追求之旅。

最初,他遊歷過黃梅四祖寺、江西廬山、龍虎山,後來又遊歷過九華山、黃山、雁蕩山、王屋山等天下名山,但他游來游去,覺得所到之處的山水統統比不過福建武夷山。因此,他先後四次前往武夷山,流寓時間近十年之久。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萬曆十四年(丙戌),周道一攜徒兒大惺,不遠千里來至武夷山大王峰張仙洞穴居達兩年之久。那時,他沒有削髮剃度,頭戴自己用筍葉編制的斗笠,足登自制的長方形木屐,根據屬相和性格,自稱“金牛小子”和“小顛仙”,過著野人般與世無爭的生活。在山中,他結識過兩個知己,一個是和尚曾冰壺,一個是秀才江五芝。道一曾作《五芝歌》(《雁臺集選》第五十七頁)寄情摯友,歌前引曰“建安江中魚(即江五芝)氏,與其兄伯龍氏,廬於武夷三曲溪升日峰之下,金井後之,金雞前焉。而君也,飄然其中,若有所得。某異君,君亦許我知君,為作《五芝采采行》。”穴居大王峰期間,由於山高水遠,汲水特別困難。每次打水,他都是用長達百丈的藤條繩索繫上小桶,垂落九曲溪中,舀了水再提升到山頂上,其勞累可想而知。每逢勞累之餘,他都要靜坐張仙洞中,面對張果老羽化昇仙的遺蹟,默默祈禱石壁能夠生出靈泉來。也許是神靈感動,洞中果然冒出一眼靈泉,每天涓滴積存,勉強可供二人之飲。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這一天,道一靜坐洞中,屈指洞口梅綻兩度,忽生前往羅浮山雲遊的念頭。說來也奇,洞中的泉水此時竟然變乾涸了。恰好山中有人捎來口信,說是流寓麻城龍湖的李卓吾先生敦請還鄉,要與他切蹉修行心得。於是,道一歸返麻城,時為萬曆十六年。

初會李贄於龍湖都春閣上,道一欣然賦詩曰:“三教兒曹一畫堂,生平心跡兩相忘。池添樹影春波綠,雨滴簷聲晝漏長。席上有糕人食雪,山中無樂鳥吹簧。乾坤許大任瀟灑,此日憑欄我亦狂。”(《雁臺集選》第七十一頁)

一個看破名利的李禿翁,一個寄身浮雲的塵外客,相見甚歡,相談甚洽,這就促使道一堅定了遁入空門的信念。他在詩作《龍湖詠》中高聲吟唱:“泛泛波間是白鷗,呱呱樹上是斑鳩。金牛小子今而後,五日三朝剃個頭。”“早起吃它三碗飯,晏些脫了一層衣。㺊猖自去河楊道,間看楊花作雪飛。”(《雁臺集選》第七十一頁至七十二頁)

在龍湖剃度後,周之首正式使用法名道一。他按自己的臆想,創制了形如蓮花的僧帽戴在頭上,每天不參禪,不念經,只是靜坐養性。萬曆十八年(庚寅)十月,道一告別龍湖,打算前往王屋山雲遊。他在紀遊詩中吟道:“大丈夫兒有百年,不為將相不神仙。飄然父母妻兒外,嘯傲古今天地間。長林大洞當何在?遙指黃河第一灣!”(《雁臺集選》第六十七頁)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李贄在送道一遊王屋山的序文中這樣寫道:“周道一不許可一世士。非但一世人士不許可,雖三教聖人亦有所褒貶,有可有不可也。其自負如此,其為人倔犟可知。豈與世之假名道學者,徒有口而無腹,有表而無裡,有頭而無尾也耶!少小時善為文章,曾學為儒,以為儒若止於取科第求功名已也,則何足為。一遊庠,即棄之。入武夷山學仙,然仙道遼遠,終當敗壞,復棄之學佛。佛在西方,舍此就彼,非其義也,復棄之學吾心佛。吾心自有佛,吾嗚呼往而不可。既性與世難諧和,則唯有入山之深而已。何也?我與世其所好惡,皆不相類也。有好田宅兒子,棄之;有好功名文章,棄之。況周姓巨族,周友山其親叔,諸倚藉何如?而皆視之若蚊虻,不少當意。然則舍名山將安歸乎?人皆勸道一不往,我獨許道一往。以道一惟可與名山居地,吾性若似公,故吾獨許道一。道一將往王屋,王屋若有賢主人,若有賢檀越,急寄書來,吾將褰裳就子。”(《雁臺集選》第七十五頁)

遊歷過王屋山後,道一又遊涉了九華山、黃山、雁宕山等名山大川。轉眼到了萬曆二十六年(戊戍),道一第二次來到武夷山,在城高寺居留數月之久。

十年後重遊武夷,老友曾冰壺已經作古,江中魚氏則身染沉痾。居留武夷山城高寺期間,周道一又結識了一位新朋友——道士謝活水。他倆交遊相知的情形,從道一《城高遺謝活水》一詩中可領略其詳:“十年前到武夷時,山中落落無相知。黃冠有一曾冰壺,青袍得一江五芝。十年後到武夷裡,武夷滿山難下履。冰壺已去五芝病,賴有城高謝活水。活水家在芝城東,一朝來到武夷曲。乘風飛上城高峰,斷崖千尺溪有聲。正是道人活水心,歸來湧躍呼朋侶。蓮社茶園不日成,飛梯百級達峰頂。竹林隱隱見人影,我來指點武夷圖,人似汪劉地接筍。一言相契不離側,明日欲留留不得。為我悲愁惱一番,令我聞之肝膽裂。百年心事總未得,千里行囊又將發。一朝活水若歸來,莫道周郎情義絕。”(《雁臺集選》第六十九頁)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二次返回麻城,家中變故頻頻。感嘆人生,道一作《撫掌歌》曰:“父母喪得早,兄弟都命夭。老婆埋得深,女兒送得好。一個榮計兒,一下又死了。學生平生不認家,過門兒子任呱呱。若還我死留兒在,哪管閻浮有血粑。劉豚犬,孫仲謀,誰家辨骨頭?文王有百男伯,道一無有文王伯。道比將來只爭墳上幾箢土,時人慢把天道罵,我感天道叫多謝。請君勿為我悲傷,我曹不是卜子夏。”(《雁臺集選》第六十一頁)

回麻城住不多時,周道一依舊留戀武夷山水,於是第三次前往。這一次他選擇了三仰峰。在《武夷三仰峰峁廬化米疏》中,道一說“既然兩往不成,何為三番來此?蓋以昔年由四祖跳匡廬及龍虎,近年自九華穿黃山入雁宕,始知到處之山水,無有過於武夷,而野人終身之地在此矣。”(《雁臺集選》第五十八頁)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三至武夷,為何不住老地方?道一的理由是:“九曲溪邊,人固必遊三仰。峰上人跡罕到,師生樂此有峁廬足以容身……且武夷溪曲九腸,峰奇三教,桃園棲老佛,五曲聚諸儒,是一派仙源……”住此的樂趣是:“效東晉之社,丹山碧水換南宋之舟。買一挑會仙米,烹幾銚武夷茶,對幾個開眼人,說幾句新鮮活,也是建安人物,千年奇事,豈曰為和尚道士謀哉?”(出處同上)

在三仰峰寓居期間,道一“買碧桃園種桃,買茶山蒔茶,居數年又返麻城……。”(《雁臺集選》第五十五頁)為何返麻城?《武夷化米疏》中曲露隱情:“檀越(施主)為誰,無粥飯實難度日。且蹤跡既在天涯,即英雄不能自食。留之則我非首陽山之人,去之則我非武夷之志。直以苦情,吐之筆舌。持入大邦,上告先生長者,願借德威之重,一開方便之門。或月給一人之糧,或年助一桶之米……。”

(未完待續)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作者簡介★★

鄭重建,1954年生於漢口,本科學歷,系麻城市第一中學退休教師,麻城市作協名譽主席、湖北省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長期致力業餘創作,有小說、散文、故事、報告文學、曲藝、劇本、文史研究類作品百餘萬字在公開刊物發表。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鄭重建/麻城奇僧周道一(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