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前兩天一邊騎車一邊聽歌,偶然切到《ABC》,心情就像起飛了一樣,一邊聽著小MJ的天才聲音,一邊想起了那些年摩城的輝煌傳說。

於是決定今天就來好好聊聊大名鼎鼎的Motown 摩城音樂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Motown 摩城音樂的傳奇要從他的創始人Berry Gordy(貝瑞·高迪)說起。這位黑人老哥是個妥妥的狠人,屬於文武雙全型的,在開始音樂事業之前當過兵,還打過拳,後來開始追求音樂夢想開了家唱片店然後倒閉了,實在沒招,開始寫歌。

他的創作意外的收到歡迎,還成了幾首熱門單曲,然而由於當時的種族歧視以及制度的不完善,他並沒有憑此獲得多少收益,深處這種不公之下的Berry Gordy決定自己做獨立發行方,試圖扭轉這種糟糕的市場環境,為黑人發聲。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於是,Berry Gordy用東拼西湊來的錢,成立了Tamla公司,也就是摩城音樂的前身。而摩城音樂的成就,就是從Tamla期間開始不斷展露出來的。這其中,就包括這幾個不得不提到的名字。

Somkey Robison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公司成立之初,貝瑞·高迪就簽下了幾個一直熟知的音樂人,其中就包括Somkey Robison 所在的The Miracles樂隊。這位Somkey Robison算是貝瑞·高迪的摯友了,兩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又都長久的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藉著Tamla的成立,貝瑞·高迪就開始為The Miracles樂隊發行一系列單曲。

BTW,在這段音樂創作中,貝瑞·高迪還驚訝的發現了Somkey Robison的製作才華,這段時間也幾乎算是奠定了Somkey Robison未來製作人的工作。

時間到了1960年,The Miracles憑藉一首「shop around」忽然闖進了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二,並在R&B排行榜上登頂,同時也造就了Tamla的第一個百萬級暢銷唱片。

同年4月,Tamla正式更名Motown 。頓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Stevie Wonder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如果你還不認識Stevie Wonder(史蒂夫·旺達)是誰,那先請你在腦海裡想象一些所有你能想到的可以形容為天才音樂家的詞彙。然後我會告訴你,每一個形容詞,他都值得擁有。

比如,少年成名?Stevie Wonder簽約Motown 時,他11歲。但是所有人都被這個半大小孩的音樂天賦驚的目瞪口呆。12歲憑藉一首《fingertips》橫掃各大榜單,成為傳奇的開始。至今,Stevie Wonder有30首的Billboard十大單曲,25座格萊美獎和超過1億張的唱片銷量。

比如,音樂能力?先不說靈魂樂上的唱法影響了多少人,blues、funk、R&B、電子、Jazz等全都玩的一絕,經常在歌曲裡各種融合。如果你不太清楚什麼是soul,就去聽聽Stevie Wonder在鮑勃迪倫30週年演唱會上翻唱的那首《Blowing in the wind》。你就瞬間能感受到,the king of soul的魅力了。

比如,舞臺表現力?以那首fingertips的part2部分為例,除了聲音確實聽得出還是個孩子,你根本無法想象對於音樂的控制度和現場氛圍的把握上如此爐火純青的背後,他只有12歲。

再比如,器樂能力?自彈自唱是他的常規操作,口琴吹的是大師級的,還會些特別冷門的樂器,我才疏學淺壓根不認識。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最後,他是個盲人。(沒有別的意思,respect respect respect!)Marvin Gaye(馬文·蓋伊)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不得不說貝瑞·高迪選人的眼光真是絕了。馬文·蓋伊其實是1960年最早一批簽約摩城的歌手,但是初期發行的個人單曲並沒有收到太大的反響,兩人都有點灰心,但貝瑞·高迪是真喜歡馬文,不捨得讓他走,於是就放他做了一段時間The Miracles樂隊的鼓手。

直到一首「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讓馬文·蓋伊徹底走紅。此後,他接連發行了幾張專輯,內容上站在黑人立場反應社會問題,廣受好評。更是憑藉舞臺上禁慾的氣質,熱情的嗓音,被稱為“摩城王子”。(並順便娶了老闆的妹妹!)

當然,他後面的英年早逝實在是太過於可惜,在當時幾乎可以說是摩城一哥了,成就不可限量。

4、Jackson 5-Michael Jackson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那首《ABC》,也許很多人會疑惑Michael Jackson和摩城的關係,但如果說起Jackson 5,也許就明白其中的關係了。

在簽約Jackson 5時,摩城已經創立了十年。這期間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大人物,摩城在團體音樂人的打造上也非常又驚豔。比如,六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兩大女子合唱樂隊-The Marvelettes和The Supremes。她們幾乎帶領摩城一路走向六十年代的黃金巔峰,於是經過十年的經營,從各個方面來講,摩城都已經形成極富風格的專業化製作公司。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於是此時的摩城和Jackson 5簽約,幾乎是萬無一失的成功。摩城精準的抓住了五個男孩子青春的風格,一年之內連發四張專輯,有7首單曲進入排行榜前10,一躍成為當時摩城銷量最好的藝人。

而當時團隊裡最具光芒的便是年幼的Michael Jackson(邁克爾·傑克遜),這一點貝瑞·高迪比觀眾更早意識到。1971年,他開始為Michael Jackson打造單人唱片《Got to Be There》,成為這位流行天王最初的傳奇起點。所以,講了這麼多,Motown摩城音樂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黑人音樂發展出了幾乎當時所有的音樂種類。查克貝里把山地音樂和布魯斯融合打開了搖滾的大門,大鳥和暈眩讓爵士樂跳脫大樂隊的侷限,走向自由和多元。而福音音樂和初代R&B則始終不斷融合重組。

於是擺在貝瑞·高迪面前的是soul和pop的的絕佳機會!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與其說摩城需要流行,不如說摩城需要話語權。

從一開始,貝瑞·高迪的目的就十分明確。他要讓世界聽到真正的黑人音樂,他是個及其聰明的人,五十年代末,貓王的爆紅讓黑人音樂開始走進白人世界,於是藉助這股風潮,motown決定將soul音樂流行化,並從藝人培訓、音樂創作、周邊發行、巡迴演出等各個角度出發,極為精準的抓住市場需求。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從內部到內容,從舞臺展現到粉絲維護,種種超前的思想支持下,摩城才可以在後來的幾十年裡,在白人主流音樂世界裡持續發光發熱。

摩城音樂從一個簡單的獨立廠牌,到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甚至發展為一種文化符號,絕不是僅僅依靠幾首冠軍單曲或暢銷專輯就可以的。更多的是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提前做到精益求精。

貝瑞·高迪瞭解黑人天性熱情,舉止上並不生來規範,就請老師專門指導藝人行為規則;他了解團體需要視覺設計來鞏固舞臺形象於是幫助The Marvelettes從妝發細節打造風格;他明白音樂內容是一切的主導支撐,於是在探索後形成著名的製作團隊H–D–H,用公式般的創作套加強風格特點。他明白流行就是化簡為程式,加強聽覺體驗,於是熱情的樂器和節奏下,摩城音樂不斷的刷新著自己的影響力,締造傳奇。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不得不說,貝瑞·高迪完全瞭解種族背景下黑人音樂家的處境。他創立摩城之前也是在事業上屢戰屢敗,我覺得最初成立廠牌,也一定帶點臥薪嚐膽的意思。也正是這樣的心境才讓摩城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卻正確之極。因此摩城音樂發展至今,從每一首歌曲的製作到對黑人文化和種族制度的影響,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每當社會發展到僵局,政客和軍人都變得急不可待卻束手無策時,總是藝術溫柔的改變世界。貝瑞·高迪始終相信音樂具有跨越一切的力量,讓音樂首先成為衝破那黑白之間的攔線,讓不同的人類再次相遇。

Motown| 跨越膚色的摩城之音

不過歷史責任太過沉重,社會影響又太過偉大,對我而言,摩城之音總是藝術和商業的巔峰,是快樂和自由的包裹,是搖擺的允諾和熱情的生活。

其實有時候可以放下些思考的重擔,聽歌就好!


*本文引用所有圖片均源自網絡。

*本文首發公眾號「黑膠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