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作者 / 馬丁

自諸多耽改電視劇大火後,耽改劇逐漸成為國內劇集市場的熱門類型。

眼見市場紅利,很多投資方及創作者紛紛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試圖分得一杯羹。根據相關媒體統計,如今待播耽改劇已經高達50部+。

儘管礙於政策紅線,但包裝成“社會主義兄弟情”的耽改劇,還是成功在市場闖出一條道路,贏得不少觀眾的青睞,成為市場爆款。然而,反觀電影市場,卻很少有類似作品的產出。

不禁令人反思,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審查難越、市場難融

耽改,即由耽美小說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從更廣大範圍來說,耽美和同性題材會有一定程度的掛鉤。

早在2008年,廣電總局公佈的《關於重申電影審查標準的通知》中,就將同性戀列入“淫穢色情和庸俗低級內容”,需要被刪減和修改。儘管後來該規定在2010年被廢止,但這還是整個行業不成文的法則。

2017年,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通過了《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後簡稱通則)一文,其中第八條直接將同性戀定性為跟亂倫、性變態、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同的“非正常性關係、性行為”,表示含有表現和展示這些關係及行為的網絡視聽節目,應予以剪截、刪除後播出,問題嚴重的將不得播出。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通則發佈後,國內同性群體還向廣電總局相關部門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希望瞭解通則將同性戀界定為“渲染淫穢色情和低級庸俗趣味”的法律政策依據等信息。後來這一事件不了了之,該規定依然存在於通則中。因此,耽改電影的立項與創作首先便帶有審查風險。

如今,即使是市場火爆的耽改劇都是經過特殊處理,將原本主角之間的愛情轉化為友情等等才得以順利跟觀眾見面。

據曾經參與過耽改劇集審片過程的某行業人員介紹稱,審查人員一般不會輕易給作品“扣帽子”,實際上,他們完全知道擺在面前的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但不會因為題材特殊,比如這是一部耽美作品,就完全否定作品本身的價值,而是會根據劇本及整個審查環境,提出一些可供修改的意見,使作品得以順利播出。


儘管如此,但耽美文化還是被社會所警惕的,尤其是在耽改劇爆紅的當下,這一現象更成了社會重點關注的對象。該行業人員便透露,如今的耽改劇審查明顯已經嚴格起來了。“以前耽改劇規模不大,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現在大家會直接將這層窗戶紙捅破,直接點名同性作品,這可是被寫進‘內容審核通則’,而且明令禁止的。”

情報君也曾就電影對耽改作品的審查標準是否比劇集更為嚴苛的問題,詢問了一些業內人士,但均以“話題敏感”為由拒絕了。這也可以從中窺見這一題材作品的敏感處境。

而且,不同於面向B端市場的劇集性質,電影行業是面向C端觀眾市場的。耽改劇只要創作完成,並順利銷售給平臺或衛視,即使中間遭遇停播、下架等風波,製片方几乎不會受到任何損害,因為此時承擔項目風險的是播出平臺。但如果是耽改電影,影片一旦不能取得公映許可證,或者在上映過程中被緊急叫停,製片方的後續盈利與回收便會大打折扣,甚至無從回本。這或許也是電影行業遠離耽改項目的一大原因。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創作艱難、紅利有限


拋開審查與電影本身的市場特性,從創作角度而言,耽改作品或許也不太適合電影市場。

首先,很多知名的耽美小說,比如《魔道祖師》《鳳於九天》等等,一般都很長,如果將故事濃縮在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中,改編工作就將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從這點來看,劇集要比電影更加適合呈現。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而且,改編之後的故事能否讓原著粉和路人滿意,抑或能否產出一個真正優秀的電影劇本,並找到可以產生化學反應的演員,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耽美小說主要以古風類型出彩,從早期的到現在的相關劇集,如今大部分耽改劇基本也都是古裝、年代劇。而這恰恰是當下電影市場的“冷門”類型。回顧近幾年,不僅鮮有古裝作品出現,其票房產出同樣不盡如人意。去年,僅有一部《誅仙1》市場表現令人驚喜,但這中間,何嘗沒有在耽改劇中爆紅的肖戰的流量帶動呢?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誅仙1》劇照

再次,從本質上來看,耽改作品還是有很強的粉絲屬性,其受眾主要以粉絲群體為主。耽美圈層畢竟還是小眾存在,這部分人到底跟電影受眾本身有多大重合率,耽改電影又可以撬動多少路人粉,是值得創作者思考的問題。“腐女紅利太有限了”,某業內人士便跟情報君感嘆說:“風險高,受眾有限,顯然是不划算的生意。”相比之下,拉拉作品受眾便更小了。

另外,耽改作品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CP營造”,這對電影同樣不太友好。一部劇集可以在播出的一兩個月中,配合劇情播出,持續進行主角CP感的營造,滿足當代觀眾嗑CP的喜好,從而不斷引流,吸引觀眾點擊觀看。這其實是一個比較長的週期,即使大結局之後,還會有觀眾不斷入坑。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肖戰與王一博/圖片來源於豆瓣

電影通常只有一個月的上映期,演員“營業期”相對較短,很多營銷團隊在電影上映後往往也會逐漸退出,但耽改作品CP營銷的關鍵便是要打“持久戰”。而且,很多影片在下映後還要經歷一定空窗期才會登陸視頻網站,這也會影響CP本身的營銷與傳播。

還有業內人士打趣地跟情報君表示,國內電影導演中“直男”群體的高佔比,或許也是耽改電影缺失的一大原因——“除了陳凱歌和郭敬明哈哈哈~”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刪減、下架、禁映

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當然,中國是有耽改電影的,或者更廣泛地說是同性電影。

但可以看到的是,很多影片都處於“地下狀態”,很難登陸內地院線市場。《春光乍洩》《誰先愛上他的》等港澳臺產出作品只是會在當地進行上映。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尋找羅麥》劇照

2018年上映的《尋找羅麥》被大家稱之為是大陸第一部過審上映的同性作品,但順利上映背後是影片的刪減妥協。有消息稱電影在原片基礎上刪減了9分鐘,也有消息說刪減了17分鐘。無論如何,同性色彩在電影中算是“消失”了。不僅是國內,即使是被引進內地的海外電影,比如《波西米亞狂想曲》等等,同樣會被進行不同程度地閹割,以適應大陸市場。

其它不得上映的作品更多是活躍在海內外電影節,進行小規模放映,比如《春風沉醉的夜晚》《再見,南屏晚鐘》《光棍兒》等等。《類似愛情》《錯了性別不錯愛》等作品則以網絡電影的形式存在著,甚至還推出了系列作品,可見受眾影響力。但即使如此,這類作品還是時刻面臨下架風險。

2015年,導演範坡坡就因不滿自己的同志紀錄片《彩虹伴我心》被下架,向廣電總局寄出信息公開申請信,詢問刪除理由,申請公開電影審查標準。無果後,他又將廣電總局告上法庭。最終,法院判定廣電總局對下架一事的公開回復違法,要求其支付50元訴訟費。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彩虹伴我心》劇照

表面來看,範坡坡贏了這場官司,但作品被下架的原因,以及電影審查的具體標準都沒有得到有效回覆。同樣的,《彩虹伴我心》也沒能再次上線。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現狀依舊會持續下去。即使是耽改作品,我們也很難在電影市場看到,這不止是創作及市場營收難度的問題,更是當下國內整個社會環境所決定的。

為什麼中國沒有耽改電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儘管創作風險大,但電影製片方或營銷方仍可以巧妙利用耽改紅利,借勢社會輿論,從而撬動市場流量。其中,組CP便是常用的招式。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在上映時,哪吒X敖丙、劉培強X MOSS便在網友的腦洞大開下,意外被組到一起,在社交平臺形成別樣畫風,讓觀眾磕得津津有味,給電影本身帶來不小關注度。

當然,對於電影本身,起碼在現階段,觀眾的“觀影慾望”或許也只能寄託在耽改劇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