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麻屯鎮下窪村:鴨棚裡的脫貧夢!天還沒亮,麻屯鎮下窪村……

  “嘎嘎嘎……”近日,天還沒亮,孟津縣麻屯鎮下窪村蛋鴨養殖基地裡燈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鴨棚裡,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地收穫鴨蛋;鴨棚外,一輛輛收鴨蛋的貨車排隊等候。

洛陽麻屯鎮下窪村:鴨棚裡的脫貧夢!天還沒亮,麻屯鎮下窪村……


  “我這倆棚收得差不多了,今天產蛋多,拾了20來筐嘞。”34歲的村民黃珍珍幹得起勁兒。去年,下窪村引進蛋鴨養殖項目,40多名貧困群眾來到基地務工。

  “每天清早四點起來拾鴨蛋,一天干三個多小時,不耽誤幹農活和照顧家裡,一個月也不少賺錢。”黃珍珍說,她家是脫貧戶,上有老、下有小,能在家門口有個賺錢的營生,讓她不再擔心返貧。

洛陽麻屯鎮下窪村:鴨棚裡的脫貧夢!天還沒亮,麻屯鎮下窪村……


  “我們這裡有十萬只蛋鴨,是全市最大的蛋鴨養殖基地,鴨蛋月產量達16萬公斤,年產量約200萬公斤。”下窪村黨支部書記王鎖說,去年,該村引入洛陽市燁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蛋鴨養殖項目,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鴨蛋經過公司加工成鹹鴨蛋、松花蛋,供不應求。該項目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167戶農戶增收,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早上7點多,黃珍珍收工回家,把鴨子交給了飼養員王曉燕。只見王曉燕推著平板車走進鴨棚,手裡捧著一盆飼料,一邊彎著腰給鴨子餵食,一邊認真觀察鴨子生長情況。

  “鴨子膽小,見了生人就跑,不過跟我熟悉,見我推車進來,它們都圍過來。”說起鴨子,王曉燕頭頭是道,“養鴨子,全靠三個字,水、電、料。”

  王曉燕說,養殖基地29個鴨棚採用管道供水,她每天分兩次檢查出水口是否正常。每個鴨棚都有應急電源,保證24小時不斷電。此外,飼料的配比也很重要,直接影響產蛋率。“就跟咱養娃子一樣,吃得好才能長得高。”王曉燕笑著說,鴨子是水禽,怕熱,鴨棚裡冬暖夏涼。為了保證鴨蛋質量,鴨棚外還配備了運動場地,讓鴨子們追逐、嬉戲,有足夠的運動量。

  在基地務工不到一年,王曉燕視這些鴨子為寶貝。因為成千上萬的鴨子不僅讓她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以前全家只靠‘掌櫃’一人外出打工,老人患病,孩子都在上學,生活顧不過來時,就坐等政府的低保補貼。”王曉燕說,她是莊稼人,不懂什麼技術,生活過得艱難。如今,在家門口務工還有一份可觀的收入,她心裡踏實多了。

  “受疫情影響,俺家‘掌櫃’不能外出務工,也來基地幹雜工了,裝車、卸貨,這個月賺得比我都多!”王曉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