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如何看透合同,以什麼尺度衡量合同,輸出什麼結果,代表了合同審查的深度與寬度,也決定了審查的質量和價值,對於AI也是如此。”——吳江水

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去年2月底,當人們都在聚焦中美貿易戰時,總部位於特拉維夫的以色列法律科技公司LawGeex聯手杜克、斯坦福等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在標準商業合同審查(五份保密協議,NDA)中,二十位擁有數十年公司法和合同審查經驗的美國頂尖律師,輸給了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AI僅用時26秒,準確率高達94%,其中一份NDA(保密協議)審查中,AI的正確率達到100%;二十位律師用時近92分鐘,平均準確率只有85%,其中最高的準確率為94%,最低的為67%。雖有許多細節並未披露,但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影響法律人的未來。[1]

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對於比賽結果的報道

1、“智能科學的春天”降臨

回顧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描繪,足以見證時代的進步。在那個“科學的春天”來臨,人們如飢似渴地瞭解國外科技的時代,有本《科學畫報》連載了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如何不聽人類勸說學會了走路,如何自行其事更換了科學家給它安裝的電路板的科幻故事。如今,棋類大師已經無法戰勝AI越來越多的電話總檯和現場翻譯已經AI化,人工智能機器人甚至坐進演播室與人類坐而論道並對答如流。如同一個視頻上說的那樣,它們只缺A soul(一個靈魂)。

其實LawGeex的看點倒並非是其成績,而是其實現路徑,既可圈可點,也足可質疑。中國也有不少類似的探索而且燒的錢可能更多,但起點、思路、方法上的不同決定了他們離實用還很遙遠。以問題點的方式衡量無疑是明智之舉,以前的合同技能訓練營也用過同樣的方法,只是個別問題點的設置維度、標準會有些見仁見智。讓採用自己標準的AI與各有各的標準的律師同臺競技,AI不贏倒是實在太low。

但在語言識別、判斷標準體系沒有解決之前,以問題點評估準確率仍是最不壞的方法。

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LawGeex公司官網www.lawgeex.com

2、合同審查自動化思考

閉關修訂《完美的合同》三個月之餘,對合同有了些庖丁解牛般的領悟,也開始關注AI在合同領域的思路。

合同審查,不過是用個人的主觀尺度去度量已經存在的交易方案的過程。

如何看透合同?以什麼尺度衡量合同?輸出什麼成果?代表了合同審查的深度與寬度,也決定了審查的質量和價值,對於AI也是如此。AI的優勢在於其沒有生物體的生理極限,可以無限地學習、更標準地操作、更快地完成工作、更少地出錯,因而潛力無限。尤其是每個成功的功能背後,都有一支龐大的各路高手組成的團隊,以及個體的人類根本無法實現的海量數據的分析、歸納,和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進步。這是任何一個被AI擊敗的人類大師都無法匹敵的力量,人類在各個細分領域的失敗毫無懸念,因為人類都有生理和經驗值的極限。

讀懂合同貌似已經問題不大,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研究在讀懂法律方面都日益成熟。其中研究最深的恐怕還是微軟[2],尤其是中國的AI研究資源大量被投入到語言方面。但LawGeex也提到,法律語言是相對規範的語言。其規範性、專業性本可使得AI判讀更為容易,因為規範的表達方式相對有限。但難點並不在技術,而是因為法學院的法律漢語課程早已絕跡,早已多年沒人研究法律漢語的內在規律。不僅法律語言如此,在眼高手低的浮躁時代,連語言水平的提高怕也只有靠將來“撥正反亂”改字典來解決了。

用什麼尺度去衡量合同則是個更大的話題,因為它至少涉及到法律問題、語言問題、商務問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外就有退休律師在研究合同自動生成系統。但貌似同現在一樣,更重數據的採集分析而不在於內在邏輯關係的分析。合同並非簡單的條款排列,條款的匹配、交易目的的滿足更難解決。包括LawGeex的方法也只是分解法律文本以讓計算機掌握和理解,看似比通常的整句判讀水平略高;而那些簡單的合同缺陷判斷,更像是簡單的關鍵詞比對。前者很有可能對某些問題視而不見,而後者則屬於初級階段的初級階段。解決不了這個尺度問題,人工智能的合同審查,只能作到頂級版的關鍵詞檢索加問題點羅列。

審完合同後給出解決方案還是給出問題點,同樣也是AI的難題。多到看不過來的參考信息對合同審查於事無補,無關痛癢的蜻蜓點水對委託人而言可有可無。最有價值的意見並非評判哪一條違法、哪一款無效,而是要結合當事方、標的、交易目的、供需狀況等背景因素給出實現交易目的的解決方案,甚至並非無效的合同就不可以籤,而這些可能是N代以後的AI可能涉及的內容。因而連LawGeex也只是聲稱其軟件的用途是發現潛在問題並起到提醒的作用,以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方式降低法律成本。當前在合同領域的人工智能看似也尚未涉及這些領域,其難點也不在於軟件技術而在於思維模型,那至少需要理清前面提及的三個維度的交叉關係,需要的不是簡單相加或最新的技術成果,而是早被忽略的邏輯基本原理。

3、AI留給合同律師的時間還有多長?

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

美國諮詢公司麥肯錫於2018年12月出具的一份《未來的工作——自動化、就業和生產力》報告稱:到了2030年,全球將有8億人因機器人而失業,其中有1億中國人將會改變工作。[3]而報道LawGeex測試結果的新聞中還提到,“美國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自動完成近22%的律師工作和約35%的法律職員工作”[4]。語言識別和人工智能的疊加,使一場同工業革命、信息革命同樣影響深遠的AI革命已經日見端倪。

在AI領域投入最多的美國,不僅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等早已將其獨立開發的成果用於客戶服務等領域,在法律領域的應用也遙遙領先,智能解答法律問題的ROSS、DoNotPay、Lawbot,法律大數據分析的LexMachina、Premonition、Ravel Law、Litigation Analytics、LexPredict,此外還有訴訟材料準備系統、糾紛調解系統等,而合同領域最前沿的則是LawGeex,已經具有智能審查及提示問題點、個性化合同內容審查、合同批准流程自動化、合同撰寫智能化引導等功能[5]。而其問題點提示功能和撰寫智能化引導功能的進一步發展,比如配以大數據分析及條款邏輯分類,無疑將使企業對於律師的需求日益減少。因為建立在專業經驗基礎之上的AI,其學習能力、分析能力、檢索能力會很快超過人類律師。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AI審核合同時會發現更多、更重要的問題點,而人工智能律師在一通詢問後也能生成一份像模像樣的合同。而當他們進一步有了自我意識,真不知道會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1979年上映的美國驚悚電影《未來世界》。機器人樂園用真人複製出機器人,然後幹掉真人由機器人冒名頂替。

4、合同律師的明天會怎樣?

然而不必過度擔憂的是,目前AI一時還只能完成輔助性的工作。AI的能力取決於其開發者的視角、方法與數據,而目前的瓶頸已經足夠讓他們絞盡腦汁。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投入雖多,但數據和知識儲備、研發能力等瓶頸使得實務需求與AI技術之間仍舊隔著未能捅破的窗戶紙,需要以跨界思維完成從需求到技術的中間轉換才能突破。即使採用與LawGeex一樣的技術,法律體系、語言體系、交易體系的轉換也有待時日。但這些技術一旦突破,其發展的速度將足以令人瞠目結舌。即使這一天來臨,律師行業也看似無法消失,只是轉換了工作的內容和模式。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隨著機器的廣泛應用,紡織廠生產粗布的效率提升了50倍,98%的工人被機器搶去了工作。但是,隨著粗布的不規模製造,市場上對手工編織者的需求急速擴大了,人們需要更多的勞動者去處理新生產出來的大量粗布,加工成商店裡漂亮的製成品。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原本生產粗布的工人轉換了角色,在編輯行業從新發現了工作機會。

“讓法律專注於交易,而不是合同。”這是LawGeex的一句口號,也是送給所有合同律師的一句最中肯的建議。

吳江水:人工智能何時取代合同律師?

[1] 《標準商務合同評審中人工智能與人律師績效的比較》

[2] 詳見微軟研究院《預見未來:NLP將迎來黃金十年》

[3] 《麥肯錫:未來的工作——自動化、就業和生產力(附報告)》

[4] 《以色列人工智能軟件合同分析的速度和準確率擊敗專業律師 》

[5] 《域外法律人工智能的典型應用及其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