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昨天跟家裡視頻,弟弟竟然因為沒寫完作業捱揍了。

老媽跟我吐槽:我專門給他備塊手機讓他上網課,想讓他好好聽課學習,他可倒好,在家懶得連作業都寫不完。你說氣不氣?

其實我清楚弟弟寫作業的問題存在不是一天兩天了。

之前放學回家後,他的學習狀態就不理想。即使大人也在旁邊監督著,可是打開課本後,他就開始來事情了:一會兒要去個廁所,一會兒要削鉛筆,一會又口渴了,此時任何跟學習無關的事情,都變的重要了起來。最後結果往往一上午的時間只完成一點點作業。直到周天下午,晚上才開始著急,匆匆寫完,有時候還寫不完。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毋庸置疑,沒寫完作業有很多影響因素,但是這也反映出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的問題:拖延。

01

拖延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通病。

許多拖延者會發現,導致自己拖延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準備開始一項工作的時候,會被一連串突然出現的“意外事件”所影響,導致工作被延期。

可是這意外事件都是重要到馬上要處理的嗎?

那可並不一定。這只是我們的個人選擇:在面臨辛苦選項與逃避選項時,傾向於選擇更加容易的那一個。就我弟弟而言,可能上個廁所、削鉛筆、喝口水等這些事情,相對寫作業這件事情更容易處理和解決,只要不做作業,這些都變成需要立即解決的事情了。

對於拖延,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體驗,如果拖延的情況反覆發生,你可能已經進入了“拖延怪圈”:內心掙扎、焦慮、恐慌、自我安慰、自我鄙視的循環往復。

決定的事情一拖再拖,拖到最後一刻才能完成,甚至不能完成。學生時期,期末考試前夕通宵達旦複習考試,工作後,臨近工作提交日期才動手準備。每次都告訴自己下次絕不拖延,但類似的場景還是不斷出現。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很多人為了克服拖延,各種提升學習。

比如:有人認為,拖延是因為不會時間管理,於是學習了很多時間管理方面的課程和文章;有人認為,這跟個人的自控力有關,於是學習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這些方法,都為解決拖延症帶來了一定的幫助,也確實很多人受益匪淺。但為什麼還是會存在拖延情況呢?

從心理學角度看,拖延看似是時間管理和行為習慣的問題,但根本上是與自我接納和內心評價系統有關,如果只學習一些概念技巧,自然是治標不治本。

02

為什麼會有拖延這種行為?

1、過分重視,缺少成功的信心。

當你感覺一件事情是自己做不好或者做起來有困難,缺少信心的時候,就會一拖再拖。說是拖延,實則是逃避。

如果你把寫文章看成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對自己的寫作能力沒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或者即使完成也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那麼,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突然事件”去打斷我們的計劃,導致拖延。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2、完美主義心理:要麼不做,要做就必須做到最好。

拖延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為了證明自己足夠優秀,他們力求所有的事情必須要做到完美,這種想法反而成為拖延者取得進步的絆腳石。

想起前段時間跟一位寫作的朋友聊天,他說最近很苦惱,好多天不能寫出新的文章。原來這位朋友寫的文章曾經獲得了青雲,但是現在每次下筆,都會想到獲獎的那篇文章,害怕後來寫的文章不如那篇好,因此壓力很大。他這種心理,也是完美主義者心理:如果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做得很好。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利克里分校的理查德·比瑞博士,發現拖延症者會有這樣一個觀念:自我價值=展現的能力,這種信念會讓拖延者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產生我不去做,或者不盡力作,那麼即使我失敗了,也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我沒有盡力去做。

這往往與他們往年的經歷有關係。比如一個孩子自認為已經盡最大努力做到了最好,本以為會得到肯定和讚美,但是卻受到父母的批評和指責。那麼孩子會形成這樣的觀念,反正努不努力都是一樣的結果(被批評指責),乾脆不去做或者不認真做。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3、設定目標太過遙遠,在現階段感受不到對自己的意義或價值。

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未來折扣”。

行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都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當人們把一個目標其時間設定在很遠的將來,那麼它就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從而使這件事看上去沒有它實際上那麼重要。相反,一些時間很近的目標則感覺上去更為清晰而緊迫。因此,人們往往會急於去做即時的事情,而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這被稱作“未來折扣”。

因此,將目標設定的太遠,將會對他的意義和價值產生影響,當我們降低了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時,那麼必然會影響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願,拖延由此產生。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03

知道了拖延產生的幾個心理,那麼如何克服拖延呢?

1、只管開始做。不要想著一下子把整件事情做完,得到什麼結果。

所話說萬事開頭難,一旦開了頭就好辦了。當你不知道一篇文章怎麼寫時,你要做的就是開始寫無論寫什麼。一旦開始著手做了,處理重重的困難所帶來的感覺比焦慮、恐慌感要好很多。行動派=動機+動作,有了動機就開始動作,而不是一邊拖延一邊內心掙扎、焦慮、擔憂、後悔。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2、降低期望,接納自己

我們要接受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或什麼東西是完美的這個事實,學會發現自身的優點和擅長點,更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不足和薄弱點,而不是要求自己每次做到盡善盡美。要知道,很多時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後才會有完美的機會,連完成都完成不了,還有什麼完美可言。

3、明確的目標和可行性的計劃

降低期望,設定具體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不切實際的計劃。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標應該能夠被分解為幾個小步驟,第一步能夠在五分鐘內完成。一定不要制定我要學好英語這樣的寬泛的目標。而是今天我要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學習常用英語口語的前兩課。掌握這兩課的單詞。當你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時,就容易達成,逐漸可以累積成大目標。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4、給計劃賦予意義,不忘初心

把首要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不要習慣性地找藉口來拖延。像“我累了”、“餓了”、“很忙”、“很煩”、“以後再做”、“心情不好”這些藉口永遠都能找到。當我們產生這樣的想法的時候,想一想當初為什麼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麼?是厭倦現在的生活,想提升自己過的更好?還是能夠獲得好的身材和健康的體魄?

心理學|拖延=懶?拖延行為隱藏的心理因素

所以,拖延當然不等於懶。

拖延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戰勝拖延的過程,就是不斷整合自己內心的過程,與其一味的逃避拖延,不如勇敢直面,刨根究底的解決問題更能斬斷拖延的根源!

我是大白,關注我獲得更多情感心理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