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参加聚会?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不爱参加聚会?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我只是想安静一下”

你这样以后会吃亏的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寡言少语的内向者呢?

他们通常不太愿意参加聚会/聚餐活动,即便参加了,也只是在人群中静静的呆着。

如果你非得追问他们“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这个时候他们内心总是尴尬得要命,然而还必须露出尴尬的笑容含糊其辞“没有啊,在听你们说”

这种人,就是多数人眼中的内向者。

对于内向的人,还会听到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你这样以后是会吃亏的”

人们固有印象就觉得,内向者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

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是比较单一的,对内向者来说尤其是这样。家中的长辈,身边的朋友,公司中的同事,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把更多的赞赏和光环放在那些活跃的外向者身上,对内向者则只有满满的担忧。

因此,一些用来形容内向者的词汇渐渐汇聚:沉闷,不爱说话,孤僻,不合群,反应慢,社恐,羞涩等等

但是这些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却没有一个能真正用来定义真实的他们

内向者——这个占人群比例30-50%的庞大群体,似乎从未被大家真正认识过。

不爱参加聚会?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两者的表现完全相反

我知道,但我不说

内向,同它的“亲戚”们——敏感、严肃以及腼腆,在当今社会都被看成是一种次等的个人性格,一种介乎失望和病态之间的状态。

如何定义内向者,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论,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以及大五人格心理学流派就分别做出过定义。但“对照外向者所拥有的特质,与之相反的词条都能指内向者”这条定义恐怕才最为深入人心。

如果用游戏里的设定来分析,外向者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表达自我思想的机会,不断的社交状态可以持续激发他们体内的能量,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交谈就是他们获取经验值的方式。

但内向者则恰恰相反,安静的独处,刷剧,阅读,游戏等方式才是他们获得经验的方式,双方仅是方式不一样,不存在高低之分。然而,往往少有人能客观看待它们的区别,说的更多,声量更大俨然容易被误认为能力更强,这是不对的。

不爱参加聚会?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社交是极大的消耗能量

但不意味着,内向者就要弱于外向者,只是两者的心理机制有所不同。

外向者倾向于“速战速决”。他们习惯迅速作决定(有时是冲动的),而且更适合处理复杂和带有冒险性质的任务,他们享受这种为了奖赏(如金钱和地位)而“追逐的快感”。

内向者在处理问题时,步调更缓慢而且更具有目的性。他们更喜欢在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件事情,认为这样也许会更加专注。

所以,对内向者来说,参加聚会完全就是消耗能量,一次盛大的聚会活动,需要消耗的能量可能超过10条士力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Jonathon Cheek和同事们把内向者细分为了四种不同类型,并提出了STAR模型。一个人可以由一种类型主导,也可能同时是几种类型的结合:

1.社交型内向者

他们倾向于与小群体社交。比起朋友数量,他们更追求朋友的质量,希望有少而亲近的密友。

2.思考型内向者

思考型内向者通常不习惯与他人分享对于事件的看法(喜好或厌恶),更偏向于内省、沉思、自我反思;

3.焦虑型内向者

常常在社交场合中感受到难堪、不自信以及痛苦而清晰的自我意识:总是执着于担心自己是不是冷场王、毁掉了整个谈话?别人会怎样看自己?

4.克制型内向者

这种类型的内向者倾向于在说话、行动前先思考,他们的做事方式缓而稳,打腹稿是日常,拒绝冲动。


来自基因的差异化

个性源于基因,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基因的影响,性格也是一样,而这种影响在于人们身体内部的神经化学物质。

每个人的基因遗传大约包含了 150 种不一样的大脑化学物质与成分,这些物质与成分形成了不一样的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负责传递信息,指导大脑机能。

目前发现的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物质都是神经递质,它们在大脑中都有固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并依靠这些通路移动,引导血液流向,同时还会调节流到不同大脑中枢的血液流量。

比如,多巴胺是一个丰富的报偿系统,它会给大脑发出这样的信号——「一切看起来还不错,让我们再做一次,并回忆一下刚才究竟是怎样做的。」

这也是可卡因会让人上瘾的原因,因为它刺激大脑分泌出了更多的多巴胺。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格外向的人对多巴胺并不敏感,但他们同样需要多巴胺,而他们体内的多巴胺来自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中释放出来的肾上腺素,它们使得大脑创造了更多的多巴胺。

这就解释了当外向的人和朋友一起出去旅游或者一起野炊的时候,会感到快乐,多巴胺也会大量增加的原因。

而内向者对多巴胺过度敏感,太多的多巴胺会让他们受刺激太多而感到不适。

不爱参加聚会?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准备好一个让所有人都能看到笑容的面具

改变世界无疑是很难的,但改变自己相对要容易些。通常情况下,多数人只能选择戴上面具,假装自己是外向者中的一员,尽管可能在舞台上的表演错漏百出。

从小到大,学校环境不断强调的团队协作、集体意识,迫使每一个人都努力变得活泼开朗,来让自己更“合群”。

出社会后,职场中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大部分在开放的空间工作,持续暴露于嘈杂的噪音和同事的目光中。有些人会在办公桌上摆些花草,美观的同时也遮挡视线,营造安全港湾,而我,只想在工位旁种一排芭蕉。

现实如此,学校、职场……重点场所似乎都是为外向者设计打造的,社会环境都在提供尽可能多的刺激给每一个人,无论是否适合Ta的需求。

鲁迅先生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多数内向者恨不得大吼一声,说的好!

然而惯性力作为牛顿第二定律,不是凭借着满腔的不乐意就能证伪的。

那么,作为内向者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恐怕还是扮演后这些不同场所,自己对应的不同角色。

不爱参加聚会?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如何找到自己的舒展姿态

戴着面具会偏离自己的性格太多或者太久?

不用担心,扮演超性格角色的最好方式是尽可能地对自己保持真实——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

“恢复壁龛”是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

它可能是空间上的,就像自己最熟悉的房间;也可能是时间上的,就像你在两通销售电话之间为自己留出的休息空隙。它可能意味着在一次大型工作会议之前,你要取消周末的社交计划,来做瑜伽、冥想,或者将面对面的交谈改为电子邮件的交流。

总之,留出一定的独处时间或者空间,让它成为你的充电器。


不爱参加聚会?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找到自己的充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