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姗姗来迟,但是终于来了。

BOSE作为主动降噪耳机的鼻祖(BOSE在1989年推出世界上最早的量产主动降噪耳机供飞行员使用),QC(QuietComfort)系列的耳机独霸主动降噪耳机市场,但是真无线(TWS)耳塞市场,BOSE直到索尼降噪豆演进了三代、苹果Airpods Pro问世一年后才推出QUIETCOMFORT EARBUDS(以下简称QCE),原因是什么?时间都用哪儿了?通信?续航?还是降噪组件小型化?

不知道,anyway,还是来了。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没有沿用QC+数字的产品取名方式

用了十来天了,优点和缺点也都感受到了,小小总结一下。

降噪——目前所有入耳式降噪最佳!这次高铁回江苏我的旁边有三个小孩!三个小孩!而我活着下了高铁就是降噪性能优越的证明之一吧……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左上角那个背影小女孩嗓门是最厉害的

当然,Bose降噪最精彩的部分是对高铁飞机等低频轰鸣的抵消,毕竟当时创始人Amar Bose就是因为坐飞机受不了轰鸣的噪音才动了开发降噪耳机的念头。这一次,在低频降噪保持领先的情况下,QCE对于中高频的降噪也优于AirpodsPro,不输降噪豆。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主动降噪本身是通过声波反向抵消来达成的,耳机在不断地发送和外部噪声相位相反的声波,所以很多人用主动降噪耳机时即使关了音乐,感觉耳内还是有无形的压力感。从准确地拾取外部声音到产生反相声波,需要准确、也需要用算法预判,毕竟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预判算法恰恰是Bose的强项。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音质——典型的BOSE风格。什么是BOSE风格呢?BOSE历来追求的不是基于仪表度数的极致频率响应和瞬间动态,而是基于用户对声音的心理感受,说白了就是让普通用户觉得爽,所以BOSE一直在声音的电子算法上下功夫,这一点被一些发烧友嫌弃,觉得他家电子味浓,修饰感强。作为资深的BOSE产品用户(请看下图我家的BOSE各类产品),我是喜欢这种“爽声儿”的。QCE比较意外的是比QC35多了一些温暖感和亲切感,更接近新款700的声音。而普通用户就会很简单地表示“好听!带劲!”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不知不觉买了好多BOSE


佩戴感——有点纠结和复杂。BOSE的亲肤材质从蛋白皮开始登峰造极,这代鲨鱼鳍舒服至极。之所以说有些纠结和复杂,是因为QCE的入耳不是Airpods Pro或者降噪豆那样把硅胶耳塞完全塞入耳道,而是用宽大的塞套对耳道入口处进行封闭,所以会给你一种容易掉出来的感觉,但我这十几天的实际使用中,无论是走路还是跑步都不会掉下来。但是,做俯身体前屈并且不停摇头的话,是会掉下来的。跑步、划船、单车、器械训练,甚至瑜伽等都没有问题,但是打篮球等剧烈的大幅度运动场景,貌似是不合适的。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信号传输——优秀,十几天使用下来没有发现信号断续问题。

延迟——有,不影响电影,可能会影响游戏。

续航——优秀,近五小时高铁不间断使用,还能剩25%电量。官方给的数据是连续使用六小时,盒子能给耳机再充满两次延长续航12小时,且充电15分钟播放两小时。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高铁上连续使用近五小时后还有25%的电量

外形——Emm……耳塞大,充电盒大。耳塞大我猜是因为对消噪组件和电池等硬件的妥协,耳塞下部麦克风孔多且面积大,除了保证通话质量,我想更多是为了保证对环境音的准确拾取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好消息是得益于优秀的设计和材质,戴上后就对体积重量基本无感了。耳塞大,充电盒也大也能理解,但是材质、开关质感真的不敢恭维。好在这个盒子基本放在包里可以不拿出来。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材质和开关按钮的质感都很一般

通透模式——有,但是APP和使用说明里都没有显示,实际是降噪关到0通透模式就开启了,得改进一下APP界面。另外,使用中摘下任意一个耳塞,播放立即暂停且另一只还挂在耳朵上的耳塞进入通透模式,人性化!

姗姗来迟,Bose的降噪真无线

APP界面没有明示消噪模式

触控模式——有,左耳双击调节降噪、长按可自定义成切下一首歌或者播报电量;右耳长按调出Siri等语音助手,上手容易,准确性不错。

总结一下,降噪一流,业界最强,飞机高铁出差党和地铁通勤党等对降噪有需求的各位放心入手;音质优秀,带劲爽快;佩戴舒适且适合绝大多数场景,剧烈俯身甩头运动慎选;信号续航是一线大牌标杆水平;充电盒略傻愣,藏包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