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焦慮?

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焦慮?

文/ 梁華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我們不僅要面對病毒帶來的健康威脅,還要面對因為居家隔離和復工推遲帶來的財務危機。此外, 國外疫情和整個世界形勢的變化也牽動著我們的神經。在這些衝擊和變化面前,我們感到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感到焦慮和恐懼。


這種焦慮和恐懼帶來的危害不亞於新冠病毒。它不但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降低身體對病毒的抵抗力,讓我們身體不舒服,心裡不安寧,更影響工作和生活。如果這種焦慮和恐懼失控,我們的行為甚至會失衡,出現不合理行為,比如強迫症,抑鬱等。


即便你知道冷靜才能解決問題,這時候的你往往無法做到。越告訴自己不要焦慮,不要恐懼,你反而更加焦慮,更加恐懼。


面對焦慮, 更好的應對方法是學會釋放焦慮, 把它調整到一個合理的可控的水平。因為適度的焦慮可以保護我們更好的生活,而過度的焦慮則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焦慮?

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焦慮,讓它處於可控的範圍內呢?


1. 避免認知過載。

過多的信息只會增加你的焦慮和恐懼。持續暴露在負面信息中會讓大腦的杏仁核變得活躍,讓人更加焦慮和恐懼。


因此,要避免24小時刷屏,只從可靠的官方平臺適度地獲取信息。你需要有意識地給自己一些空間,激活大腦前額葉的理性系統,更好地冷靜下來。


2. 學會質疑和挑戰你的消極想法。

面對生死相關的事情,你感到恐懼,害怕,焦慮, 這是正常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情緒會促使你採取行動和措施,更好地生存下去。


在出現消極想法的時候,你要學會質疑,獲取可靠的信息去質疑和挑戰自己的消極想法,看它是否站得住腳。比如你可能會冒出這樣的想法:如果我被傳染,成為重症患者,死了怎麼辦?面對這個想法,你可以去了解病毒的傳播機制,瞭解死亡率和變成重症患者的概率是否真如你所想的那麼高。


在挑戰這些消極想法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把有些恐懼嚴重化了,實際並沒有那麼糟糕。在這個自我質疑和挑戰的過程中,你的不合理的恐懼和焦慮會隨之消失,剩下的是你應該有的合理的焦慮。


3. 把生活常規化,減少不確定性。

未知帶來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又引發我們的恐懼和不安。新的病毒,新的體驗,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增加我們的焦慮和不安。


對抗不確定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尋找確定性,活在當下。

什麼時候睡覺,吃飯,運動,工作和學習,都是我們可以掌控的確定性。通過把每天的生活常規化,學會發現和享受日常生活中的小快樂,我們可以更好地培養當下感, 減少不確定性。


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焦慮?

4. 設定每日的目標。

目標為我們提供方向,減少不確定性和焦慮。規劃好每天要做的事情,設定好當日的目標,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達成目標上,這有助於我們更有目的地度過每一天。


除了當日目標,你還可以給自己設定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當你能看到自己在按照設定的目標不斷前進時,你對生活的掌控感也會隨之增加,而焦慮也會隨之降低。


5. 學會分享情感,與他人保持聯繫。

我們常常有一種誤解,認為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弱者的表現,總告訴自己要堅強,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然而,無法接納自己是有七情六慾的人,無法接納自己會有脆弱的時候,不允許自己示弱,我們就無法找回情緒的平衡。


與讓你感到舒服的伴侶,家人或朋友通過各種通訊工具保持聯繫並分享情感,這並不會加深你的焦慮。反之,這有助於釋放情緒,找回希望和力量。不過注意,你要以合理而不過度的方式去分享,而不是傳播恐慌和焦慮。


6. 客觀評估風險,保持現實感。

感覺不到風險,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就不會啟動,就不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去應對潛在的危險。而感知到過大的風險又會讓恐懼佔據思想,讓我們精神陷入癱瘓。


因此,你要客觀地評估疫情帶來的各種風險,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處境,既不誇大也不低估風險,保持現實感,然後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計劃。


7. 接納現實,但不要忘記你一直有選擇。

我們無法掌控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掌控當事情發生時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是選擇怨天尤人,還是選擇思考如何減少損失,過好當下,這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前者讓你成為命運的犧牲者,錯過在當下更好生活的機會,而後者讓你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能積極地活在當下。


我們無法決定病毒的到來,無法決定疫情什麼時候會勝利,這是我們需要接納的現實,但我們可以選擇在這個條件下如何更好的活好當下。


多維人生(id: dovilife),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尋找平衡,在心理學中探尋更好的生活之道,與你一起更好地生活。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