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五步大法,改變嚴重偏科的現象

嚴重偏科是一種什麼體驗?微博各路網友紛紛在下面留言道:


@十分甜哦:一個老師覺得你能上985,另一個老師覺得你考不上大學。

@歪歪GN:英語老師眼裡的寶,數學老師眼裡的草。

@林易允:這節課你能挺胸抬頭,下節課你能一直埋頭。

@落月無色:文能提筆安天下,理能算錯八加八。

@陳小寬:什麼感覺呢,就好像前腳在重點大學,數學卻緊緊拖住了你的後腳。


學好五步大法,改變嚴重偏科的現象

大部分同學都有著偏科的問題,卻總是在刻意逃避,抱著“我不是學這門科目的料”,“我另一門科目學的好就行”的心態,久而久之,就會對偏科的科目產生恐懼心理,越不愛學,成績就越差,學習走入了惡性循環。於是渾渾噩噩的度過了高一和高二,等到高三看到各科分數的懸殊,才開始正視偏科的問題。

那麼偏科是什麼?

顧名思義,指在學習文化課程中,某一門或者幾門功課成績特別好,剩下的功課成績特別差,形成鮮明的學習成績不均衡的現象。

而“木桶效應“的原理恰好解釋了偏科的現象。

即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要求每塊木板都平齊並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有破損,那麼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也就是說,一隻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木板。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走得快不代表走得遠,只有踏實穩定的走好每一步達到成績的均衡,才會更走得更遠。

學好五步大法,改變嚴重偏科的現象

如果以下三點你通通中槍,那可要引起注意了


1、一直在學自己會的東西

有時候努力是好事,就害怕陷入假努力的圈子,每次卷子剛發下來,你很快寫完自己會的部分,然後把不擅長的題目空著留給老師去解答,完全不想動腦子鑽研,反而一直在自己的擅長的領域尋找成就感,以此感動自己。


2、一直在做不動腦的事情

比如說,有位同學不擅長數學,看似很認真的學了一晚上的數學,實際上就是把不會做的題對照著答案在錯題本上抄了一遍,然後下次遇到同樣的題目還是不會,繼續同樣的行為從而陷入一個死循環。


3、在喜歡的科目上花費太長時間

有時候喜歡一門科目可能是因為這個科目的老師或者這個科目的內容,不知不覺中你就會把學習時間分配給那些科目,比如一下午都在學習英語,覺得自己過得很充實,但其實你不擅長的數學卻連書都沒有翻開,久而久之弱勢科目還是老樣子。


學好五步大法,改變嚴重偏科的現象

偏科的原因是什麼引起的,我們先來看看麥克赫森的一個小實驗。


1997年,蓋瑞·麥克赫森開始著手一項調查,有關一個長期以來困惑著家長和音樂教師的謎團。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音樂課上進步神速,而有些卻相對緩慢呢?他採取了長期跟蹤式研究,隨機挑選157名兒童,分析他們的音樂成長曆程。

經過前9個月的課程,孩子們的水平明顯變得參差不齊:少數孩子進步飛速,少數幾個勉強跟上,大部分人徘徊在中間水平。麥克赫森開始分析收集上來的數據,試圖找出原因,結果發現和智商、聽覺敏感度、數學能力、節奏感、運動感知能力等等都不相關。

接著麥克赫森測試了一個新因素。在孩子上第一堂課之前,他提出過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這個新樂器,你覺得自己會演奏多久?(選項有:今年、小學期間、直到高中、終身。)


孩子們的回答分成了三類:短期承諾、中期承諾、長期承諾。

然後,麥克赫森計算了每個孩子每週的練習時間:少量(每週20分鐘)、中等(每週45分鐘)、大量(每週90分鐘)。

麥克赫森根據這些數據繪製了一張表格,當他看到的時候震驚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學好五步大法,改變嚴重偏科的現象

因為孩子的進步不取決於任何可衡量的天賦或者性格,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念頭。一個小小的念頭卻產生了無窮的力量,孩子甚至在學習開始之前就打定了主意,這決定了進步的快慢。

這個實驗可以理解為:準備長期為此而奮鬥的東西,會付出更多努力,這種奮鬥一旦變成短期行為,就不願投入更多。

克服偏科並不容易,因為沒有人喜歡做一件難度很大或者不擅長的事情,就像是你可以把經常居住的臥室打掃的鋥光瓦亮,但是現在讓你去打掃常年不收拾的地下室,你自然不願意,肯定把這件事一拖再拖。


那麼如何來改變偏科的現象呢,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找準自己競爭的目標

首先,確定自己的理想名次,然後對比你和理想名次考生成績的總分差距,最後對比你最差的科目與他的差距。專心去突破偏科的科目,有針對性的克服弱點,只要提高這一個科目,總成績就會快速提升,比起你費心爭取優勢科目的10分容易多了。事實證明你越不擅長的科目,就是你成績發生改變的機會。


二、消除個人情緒

如果討厭一門科目是因為授課老師,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對老師的個人看法,要明白學習是給自己學的,因為個人情緒而厭惡某一學科,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遇事先自省再要求他人,積極地和老師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接受老師的批評和幫助,明確現階段的任務,要知道互相體諒才能雙贏。


三、為不擅長的科目花費更多時間

一個科目之所以不擅長,是因為學習速度的差別,可能你正在思考這一道題,老師就開始講下一題了,由於傳統的教學模式會根據一開始的學習速度給學生貼標籤,老師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速度,對於節奏慢的學生,落後就開始放棄這門科目。想想本來思維就稍微慢一點,還放棄了一段時間,後期肯定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補救失去的分數。當然在不擅長的學科上花時間,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如果你一開始便不顧一切地花費大量時間,就會感到不適應和疲憊不堪,最理想的辦法是“循序漸進,逐日增加時間”,也可以把不擅長學科的學習穿插在其他學科之間進行,做短時間內的多次重複,這個辦法是非常有效的。


四、仔細分析,做好全身透析

對於弱科,首先要分析自己,做個全身透析,到底這門學科是哪裡出了問題,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特點,學習方法自然也是需要變通的。比如,數學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平時的解題運算,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死記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活學活用。而語文則注重知識點的積累,不僅要求平時大量的閱讀,還要學會在閱讀中總結提煉,提升語言的邏輯性。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針對學科特點查漏補缺,將弱勢學科補起來。將課本上的知識點吃透,理解題型的變化,用簡單易懂的方法把相關知識的概念串聯起來,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將最基本的知識理解透徹,這裡所說的“透徹”,絕不是隨便看幾眼,稍加重複即可,而是包含極為嚴格的意思。要求你不理解透徹絕不能罷休。因為熟悉和理解是完成一件事的基礎,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戰勝不擅長學科的計劃只能是紙上談兵。


五、構建錯題庫

把錯題整理成冊,錯題庫是每個人最好的教輔材料,沒有任何教輔書比它更有針對性。整理錯題庫是為了鞏固練習加深記憶,不要讓錯題再次出現。要做到所有的錯題不看答案,自己可以獨立做出來,這樣才是真正掌握。

每個人的天賦相差不大,剛出生時大腦有很大的成長性,隨著我們對一個行為或者技能的不斷重複,大腦形成特定的迴路和模塊,而這個迴路模塊越穩固發達,我們在這個技能上進步越快。如果你在某個方面不擅長,不一定是缺少天賦,可能是練習太少導致學起來困難,千萬不要因此而放棄只有走出舒適圈,直面問題才是解決偏科的最好辦法。

當弱勢學科不弱,優勢學科更穩的時候,才有可能把握更多的機會在考試中勝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