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江陽郡,本犍為枝江都尉【1】,建安八年置郡。漢安程徵、石謙白州牧劉璋求立郡。璋聽之,以都尉廣漢成存為太守【2】。屬縣四。戶五千【3】。去洛四千八十里【4】。東接巴郡,南接牂柯,西接犍為,北接廣漢。有荔支、巴菽、桃枝、蒟、給橙【5】。俗好文刻,少儒學,多樸野,蓋天性也【6】。

江陽縣,郡治。治江雒會【7】。有方山蘭祠【8】。江中有大闕小闕。季春,黃龍堆沒,闕即平【9】。昔雲,世祖微時,過江陽,有一子。望氣者曰:“江陽有貴兒氣。”王莽求之,縣人殺之。後世祖為子立祠。謫江陽民不使冠帶者數世【10】。有富世鹽井【11】。又郡下百二十里者,曰伯塗魚梁,伯氏女為塗氏婦,造此梁【12】。四姓,王孫程鄭【13】。八族,又有魏趙先周也【14】。

漢安縣,郡東五百里【15】。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16】。一郡豐沃。四姓,程姚郭石。八族張季李趙輩。而程石傑立,郡常秉議論選之【17】

符縣,郡東二百里。元鼎二年置。治安樂水會【18】。東接巴樂城。南通平夷、鄨縣。永建元年十二月,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拜檄巴郡守,過成湍灘,死。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有二子並數歲。迺[nǎi]分金珠,作二錦囊繫兒頭下。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女絡乃乘小船,至父沒所,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至二十一日與父屍俱出。”至日,父子浮出。縣言郡,太守蕭登高之,上尚書,遣戶曹掾為之立碑。人為語曰:“符有先絡。僰道張帛,求其夫,天下無有其偶者矣【19】。”

新樂縣,郡西二百八十里【20】。元康五年置。西接僰道。有鹽井【21】。大姓魏、呂氏。


案:江陽郡與其屬縣雖居巴蜀水運中心,而以偏近“南夷”故,不為秦漢統治階級所重,文化落後,經濟落後,入三國世始漸進入封建社會。《常志》雖以其為郡而欲重之,苦無資料充實篇章。徒多採民間傳說。後之覽者亦弗注視。若干訛譌,明以前無人校及。茲以其所代表者為開始向封建制過渡之社會心理與社會動態,仍詳為校訂。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注釋】

【1】江陽郡,因秦舊縣名為稱。治城在江之北岸,故曰“江陽”。郡境則跨江之南北也。

枝江都尉,兩《漢書》不見。蓋亦如涪陵都尉,為劉二牧時,因犍為郡境遼闊而形勢分散,分設都尉以治盜賊,劃有屬縣,遂因程石大姓之請,升為郡也。枝江者,沱江之別稱。沱江自都江堰分水,稱為內江。至郫納湔水,至新都大渡,納綿雒水,穿金堂峽,經牛鞞、資中、漢安至江陽(皆漢縣名)復入江水,(古人稱岷江及今宜賓市以下的長江為江水,蓋誤以岷江上游為長江上游也。)故《禹貢》稱之為沱。(後世因他處多有江沱分合,不專稱此水為沱江者約兩千年。)《漢志》稱之為湔(文在“緜虒縣”)。《水經》稱之為雒。《酈注》引用他書,時復稱為綿水。《常志》則於牛鞞稱新都江,於資中稱“牛鞞江”,於此稱為枝江(《水經注》朱趙本作歧江)。其後又有資江(漢安人語,《一統志》用),支江(《寰宇記》),中水(《水經注》)等別稱。至明清復稱沱江。枝歧支資古同音義,漢安人呼叫資江,江陽人呼枝江也。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沱江流域圖

【2】成存,未見《廣漢士女目錄》及《三國志》。不知何時作此都尉。本書謂其升太守在建安十八年(213),微有可疑。《晉書地理志》謂:“蜀章武元年,又改固陵為巴東郡,巴西為巴郡。又分廣漢立梓潼郡,分犍為立江陽郡。”是改郡在章武元年(221),非建安十八年也。建安十八年,劉備攻劉璋已圍雒城,劉璋正惶迫垂滅之年,安可能從容升江陽為郡?且就《三國志》各傳作江陽太守者程畿劉邕彭羕諸人傳記推之,亦不可能是建安十八年升郡。若作八年,則合矣。

《三國志楊戲傳》《輔臣讚》注贊程季然雲:“季然名畿,巴西閬中人也,劉璋時為漢昌長......義知畿必不為己,厚陳謝於璋以致無咎。璋聞之,遷畿江陽太守。先主領益州牧,徵為從事祭酒。”趙韙叛璋,龐義疑貳,在建安五年(200),先主領益州牧,在建安十九年(214)。則謂建安十八年升郡,成存程畿於一年內更為太守,為不可能。又注贊劉和南雲:“劉和南,名邕,義然也,隨先主入蜀。益州既定,為江陽太守。建興中稍遷至監軍、後將軍。”又《彭羕傳》雲:“先主領益州牧,拔羕為治中從事。......左遷江陽太守。”以此推之,建安十八年前後,江陽太守首為成存,代存者為程畿,皆在劉璋時。程畿徵,代之者為彭羕。羕未就任,以怨誹死於獄中,代畿者實為劉邕,邕任甚久(至後主世)。龐義疑貳,璋初未知。其知由程畿不附而拔畿為江陽太守,應在建安六年以後,十六年劉備入蜀以前,不能遲至劉備反攻劉璋之後。故江陽為郡,只能是建安八年,不能是十八年。至於《晉書》作章武元年,則尤誤矣。

成存已至二千石秩,為常璩所知,而《廣漢士女目錄》未收者,蓋曾參加叛亂罪廢。常氏書例,凡參加賈龍與趙韙之亂者皆不收。疑存附趙韙叛璋。韙敗後久之乃為璋所覺,故以程畿代之。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瀘州市區

【3】晉《太康簿》,江陽郡戶三千一百,此雲五千,是元康時戶數。

【4】後漢《郡國志》,廣漢郡治雒,去洛陽三千里。蜀郡治成都,去洛陽三千一百里。犍為治武陽,三千二百里。巴治江州,三千七百里。依此推,江陽去洛陽不得至四千八百里,四千八十里則合。

【5】各物已詳《巴志》注。僰道、江陽、巴郡與巴東,同屬四川紅盆地之長江河谷,在北緯三十度以南,海拔三百公尺左右,全年無霜雪,屬亞熱帶氣候,故其物產大抵相同。

【6】“文刻”,謂用律文法例中傷人,深刻無禮讓,不溫厚。“文學”謂儒士之學。文謂詩書六藝之文,說在《論語》。常璩,儒者,以此俗為“樸野”也。

【7】江謂岷江。雒謂沱江。故城今為瀘縣。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瀘州方山風景區

【8】《水經注》:“綿水(即沱江)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此《常志》所言之方山也。“蘭祠”未詳。劉昭《郡國志》注引《華陽國志》作“有方蘭祠”,無山字,似女子名,應非。唐宋以來地書皆謂瀘州有方山,而所指地不同。《元和志》“江安縣”雲:“在縣北一十三里。”則當是今江安之九龍山也。《寰宇記》合江縣雲:“方山,唐天寶六年,敕改為迴龍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形八角。”則當是今合江彌陀場北之來龍山也。《一統志》雲:“方山在州西。”引《舊志》雲:“在州西四十里,有九十九峰。顛頂有池,週一裡許。北去資江十餘裡。”則自今瀘縣城連龍透關臨沱江一帶諸山皆是也。凡紫土丘陵地之山皆方崖側立,被稱為方山者甚多。近世地文學者,以方山為此種山形之通稱。江陽之方山,應即在江會處,不當是遠至十里以外。

【9】大小闕,蓋江中矗立之石嶼對立如闕者。重慶沙坪壩外“龍門石闕”之類也。《寰宇記》引《郡國志》雲:“瀘江水中有大闕焉。季春三月,黃龍堆沒,闕即平。”謂不待夏季洪泛,但只季春水漲,闕石即沒至水下。又云:“黃龍堆者,昔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後母潛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賜其美樂,揚聲悲歌,船人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是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在此。”相傳蔡邕作《琴操》,載此曲故事。然尹吉甫非巴蜀人。而近世瀘縣尚有尹吉甫祠廟,稱“穆清祠”,造以勸孝行者也。常氏未取於此說。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受傷的沱江

【10】“世祖”為後漢光武皇帝。生平事蹟具在,不可能至江陽有兒。此蓋內地文士淪落於此者妄造,常氏蓋姑存民間傳說也。《三州士女目錄》江陽郡只女子先絡一人,此“不使冠帶”之說所由造也。

【11】《元和志》:“富義縣,本漢江陽縣地。周武帝於此置富世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富義縣。”又云:“富義鹽井在縣西南五十步,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劍南鹽井,惟此最大。”蓋李冰式之陂井,以鹽汁濃,自漢魏即已開鑿,晉已有富世之名,後周因井以置縣,至唐猶大盛。宋代筒井大興,此井乃廢也。

【12】“伯塗魚梁”,別無所見。雲“郡下百二十里”,則當在今龍溪口以下,去郡已遠而名不泯,必大工程也。大江不能作魚梁,應是就江水岔港為之。工程不能不大,惟大富室乃能興工。伯塗其人,蓋如巴寡婦清之類,以工商業致鉅富之寡婦也。非大地主或大奴隸主不能造此魚梁,且亦不單為取魚,蓋兼為沿江造田或溉灌之用。江水漲落大,雖岔港亦非有高隄障水即不得為魚梁也。郡少儒學而能進入封建社會者,蓋地當江雒之會,近鹽鐵生產之區,人習於工商運輸之業,易致鉅富,樂得封建秩序而不喜詩書文學之業故也。富至累世,則子弟淫泆自戕,賴婦女持其業,每每出名寡婦。巴寡婦清與此伯塗,皆其一例。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瀘州港

【13】“王孫”是一姓或二姓尚難點定。本書言“四姓”,代表掌鄉亭政權之姓,不必適為四數,已前註明。程鄭舊皆臨邛鉅富,晉世不見於他縣,乃獨於此同著,疑自漢行“均輸法”後,官籠天下鹽鐵工巧之事,臨邛大姓驟敗,徙就此區賈南夷,復以工商業為豪富大姓。其卓王孫子孫,更以自眾盛故,為王孫氏,用羌氐俗以父名母氏為姓也耶?此地無故傳光武有子於此之說,蓋即緣有姓王孫者而造耶(上雲“方山蘭祠”疑即祠光武子)?江陽,被江沱二水劃割縣境為三個自然區,故其鄉亭行政亦當為三區。從而“四姓”只實有三姓。

【14】“八族”對四姓言,漢安縣同,亦皆只舉四族。上“資中縣”雲“王董張趙為四族”,是“八族”與“四族”為同義語,謂世任掾史之氏族。不為四必為八者,縣有丞尉五官之屬,亦城鄉氏族任其掾史。有獄史佐史鄉佐斗食令史嗇夫等名目(見《百官志》劉昭注引《漢官》)。小縣四族,大縣八族,皆分鄉舉之,鄉各一姓為四。各二姓為八。江陽、漢安皆工商業集聚之大縣,城市人口多,故掾史有八族,實仍皆只四族當權。此種在官署有秩之掾史,大都必須識字,由習慣規定之氏族推舉更任;先尼和即其一例。鄉亭掌權之四姓,則無秩,有似後世之土司頭人;此其不同之處。在文學已盛之縣出仕守令長尉及大官者多,則不任此役,亦有權言議地方利弊,是為大姓,每在四姓八族以外。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內江市區

【15】漢安故城即今內江縣治。《水經注雒水》:“又東逕資中縣,又逕漢安縣謂之綿水也。”《元和志》資州內江縣雲:“本漢資中縣地,後漢分置漢安縣,李雄之後陷於夷獠。周武帝天和二年,於中江(當雲中水,對內水外水言)水濱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屬資中郡。隋文帝避廟諱(謂其父名忠也)改為內江縣。”《寰宇記》文同,並續雲:“開皇二年,徙內江於漢安故城,即今縣也。”是謂周之漢安戍,雖曾為內江(中江)縣治,非漢安故城。至開皇二年乃徙內江回漢安故城,即今內江縣也。周漢安戍,疑在今牛佛渡,與富世井近,且阻江峽以禦鐵山獠也。獠斂縮後,乃得徙還故城。

漢安本在郡北,約三百里。雲在“郡東五百里”者,古無正確地圖,但依所出城門方位言之。郡赴漢安,當出東門,渡沱江,從陸道往。按《後漢志》道里推算,郡北至漢安只能二百里,水行約三百里。疑五百是三百字譌,東字不誤。

《元和志》江安縣又云:“本漢江陽地也,李雄後沒於夷獠。晉穆帝於此置漢安縣,十八年,改為江安縣。”(晉穆帝在位十七年。惟孝武帝太元有十八年。疑原脫太元二字。)《一統志》遂謂:“後漢所置漢安縣,在今瀘州江安縣東。”世遂有誤今納谿縣為漢安者,大誤(顧廣圻校稿改此句為“郡西五十里”即誤指納谿)。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合江縣城

【16】漢安資中位沱江中游,當四川盆地正中,紫土丘陵間,溪谷盤紆,道路曲折,方山梯田,農產豐瞻。在漢世,人口尚稀,林木散在,風景和美,人民質樸,甚為士大夫階級所欣賞(涪江下游之德陽廣漢,嘉陵江中游之安漢閬中亦正如此)。故鄧芝樂德陽山水,而常璩亦贊美漢安。此種紫土丘陵,土性黏重,易於貯水。其地近巴,故家家皆有魚池,蠶桑收入。山原田盛產糧食,又有鹽井。江陽四縣中,農產之富,此為首屈。舟運四方,一郡仰給,故曰“一郡豐沃”也。縣境遼闊,包有今日榮昌隆昌與榮威遠諸縣。西界抵鐵山,鐵山穹窿帶之西東南三側皆產鹽,漢世已多作陂井,至唐益盛,宋改筒井深汲,迄今未衰。

【17】漢安在晉世仍只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多富室而少儒士,大族當權。四姓八族中,程石兩姓已有士人,少治文學,能與州郡官吏周旋,故地方政務,常受其言議影響,郡人鹹尊重之,選猶遵也。劉璋立郡,即從程徵石謙之議。

【18】符縣故城,今為合江縣治。安樂水即今赤水河也。古巴國通夜郎商道,從安樂水入。經平夷至朱提,轉夜郎與滇,旁循鰼水道通於鄨,故巴王設關於此,以稽商賈稅貨物,騐符而後放行,稱“巴符關”。《水經》:“江水又東過符縣北郭東南。鰼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酈注:“縣故巴夷之地也。漢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為中郎將,從萬人,出巴符關者也。元鼎二年立(縣),王莽曰符信矣。縣治安樂水會,水源南通寧州平夷郡、鄨縣,北經安樂縣界之東,又逕符縣下,北入江。”南齊置安樂縣,因水為名。鰼部水,今雲鰼水,在貴州習水縣,為赤水支流。其上源曰溫水,有名溫泉,古代循此道通鄨邑(遵義)。明以來始開婁山關新道。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江安縣城

【19】先絡,《後漢列女傳》作先雒,蓋雒字譌。“張帛”,謂張真妻黃帛,《先賢志》有讚,亦載此謠歌。《先賢志》無江陽士女,故別詳其事於此。大抵沿江男女皆習水能泅泳。封建官吏重孝義,而治喪貴得屍,故絡與帛沒水求之,力竭以死。家人復得屍,誇言神奇,官吏從而炫之方誌,然亦可見此地區於時封建文化雖尚未深入,孝道則已隨官吏之提倡深入人心矣。

【20】新樂故城,以道里推之,當在今江安縣治西。今江安城西五里,當清江口,有小河原曰舊縣壩,地屬長寧縣。傳為江安舊城,而無城址與瓦礫之蹟,蓋即此新樂縣故治。土城湮滅,久成耕土也。

按江安縣沿革,《一統志》雲:“後漢置漢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江安。”此緣《隋志》文省所誤耳。龔煦春《四川州縣沿革表》作:“二九五置新樂縣。三七三後改名常安。”魏周隋欄復曰:“漢安,五九八改名江安。”查二九五即晉惠帝元康五年,此據《常志》也。三七三即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此據《宋書州郡志》也。(《宋志》雲:“常安令,晉孝武立。”)劉宋江陽郡領江陽綿水漢安常安四縣,其漢安在今之內江,不在江安甚明)。《元和志》謂:“晉穆帝於此立漢安縣”者,蓋就流民所在置之僑縣。迨宋平獠亂,置東江陽郡時,漢安曾復還故治。南齊時,東江陽郡復陷,魏周得蜀,於東江陽故地置中江縣(隋改曰內江),而改常安從故僑縣名,故《隋志》曰“舊曰漢安,開皇十八年改名”也。《隋志》本稱《五代史志》,略於梁魏以前沿革,行文又極省略,苟非與漢晉宋諸志綜合分析,即不可能得其沿革全面。唐以後地理書尊《隋志》而徑依之,遂至直通漢安至晉穆帝時,則與《常志》《沈志》皆不合矣。

《晉書地理志》無新樂縣,蓋所據為《太康簿》,新樂置於元康年,故不能有也。

【21】此“鹽井”當指安寧河(淯水)側之淯井,唐置淯州,宋置淯井監。本鹽泉,與川東各鹽泉相似,非李冰式之陂井也,距淯水口只十餘裡,今為長寧縣,晉世為新樂縣地也。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之江陽郡


文字/《華陽國志·任注》

排版、編輯/巴蜀茗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