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而大家在討論“道”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時,指的就是這種民事行政道臺,也就是巡守道。查考清初“道”的源起,和巡撫有很多相似之處,剛開始都是臨時性差遣的官員,後來道員慢慢變為實官,道也隨之成為介於省與府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

清代的地方行政官員中,總督和巡撫是封疆大吏,位高權重,標準的地方實力派。州縣官是“父母官”,直接面對百姓,雖說品級比較低,但也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這兩個層級的官員,是國家管理地方事務的兩個重要抓手,在歷史沿革上變化不大,權責比較清晰。

其它如尚書、布政使、知府等,其重要性雖然不如以上兩類,但在職能劃分等方面也很清楚。

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清代官員

在清代的省以下,府以上,還有“道”,道的長官稱“道臺”,是正四品官員,低於省裡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一般為從二品和正三品),高於知府(一般為從四品)。

清代的道,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呢?道臺又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

下面為大家仔細梳理一下。

清代的道有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為省政府承擔某些特殊職責的道,也可稱之為“專業道”,比如糧儲道、河務道、鹽務道等等。

這些道可以看成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就某方面的事務實施管理。

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四品文官補服

糧儲道以糧食或以銀折糧為省政府徵收賦稅,清代的糧道並不是每個省都有,只設在那些糧食歲入比較富足的省份,清代18個省只設了7個糧儲道,江蘇省有2個,山東、浙江、湖北、

湖南、廣東各一個(晚清取消山東糧道,新設一個福建糧道)。

鹽法道全國只有9個,個別省份設從三品的鹽運使,比如駐天津的直隸長蘆鹽運使。

而河務道全國就兩個,一個是直隸的永定河道,另一個是設在山東的運河道。

第二種具有特殊職能的行政道臺,比如茶馬道、水利道、驛傳道、提學道、兵備道,以清後期打開國門後的海關道。

這些道絕大部分都由巡道兼任,一般的巡道都兼兵備道,因為清朝當初設立道的目的,除了民事職能(監督地方事務、評價下級官員)外,就是軍事職能(鎮壓親明分子和地方叛亂)。這些道里面,只有天津海關道有自己獨立的衙門。

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清朝的官員

第三種是最重要的一種,數量也最多,就是分守道和分巡道,也可以看作是民事行政道臺。

省布政使(也稱藩司)派出去的叫守道,按察使(也稱臬司)派出去的叫巡道。

到了晚清時期,守道和巡道的區分已失去意義,因為它們大致都承擔著相同的義務,不過1899年的《大清會典》仍然使用這樣的區分,當時全國共有20個守道和72個巡道,還有一個既不屬於守道也不屬於巡道的天津海關道。

而大家在討論“道”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時,指的就是這種民事行政道臺,也就是巡守道。

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道臺衙門

查考清初“道”的源起,和巡撫有很多相似之處,剛開始都是臨時性差遣的官員,後來道員慢慢變為實官,道也隨之成為介於省與府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

道員的設置始於明代,以布政使的佐官參政、參議官掌理分守道,以按察使的佐官副使、僉事官掌分巡道。

剛開始這些道的長官,都帶著參政、參議或副使、僉使的原銜的,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裁去原銜,專稱分守道或分巡道,道員也定製為實官。

這時的道,也就成為省以下,府以上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劃了。

當然,在某種情況下,無論是職能或是管理區域方面,道與府存在著職能重疊的問題。

清朝的“道”到底算不算一級行政區劃?

比如江蘇的江寧道臺(駐南京)和徐州道臺(駐宿遷),下轄都只有一個府,江寧道臺下面只有一個江寧知府(駐江寧),徐州道臺下面只一個徐州知府(駐徐州),這兩個知府下面都各管7個知縣。

這種架構,也體現了道臺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官”,而不是直接參與地方民事管理,所以道臺也被稱為“監司(意為察看與監督)”或“觀察(意為檢查與監視)”。

清代最有權勢的道臺就是上海道臺,也稱蘇松太道,在19世紀後期,上海道臺被普遍認為,是直省督撫以下東南地區最重要的職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