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麼?

在收到的留言中,發現有不少人為自己的“內向”而苦惱,其中很多人問如何才能變得更“外向”一些,有的人則為自己在社交場合的格格不入感到困惑和挫敗感,並將其歸為“我太內向了”。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內向/外向的問題。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麼?

什麼是外向/內向?

很少有一個人格特徵像內向和外向那樣受到如此多學者和專家的關注。以類似的分類來描述人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歷史,到了20世紀20年代早期,卡爾·榮格(Carl Jung )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這一概念之後逐漸為大眾所知和運用。

他認為這兩種特質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健談,喜愛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間。內向的人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喜歡閱讀寫作,自省和思考。

除了榮格的解讀外,許多人格模型都引入了內向/外向維度,包括大五模型(Big Five),艾森克人格問卷(EPQ,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試(16PF,Raymond Cattell's16 personality factors),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等。

不過比起一分為二非此即彼的對立狀態,人格學家越來越傾向於將一些特質理解成人格譜系在一個連續維度上的兩端,內向和外向也是如此。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內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極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最近中間性格(Ambivet)的概念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具有中間性格的人兼有外向和內向的特質,但二者都不佔主導,他們在社交與獨處之間的切換更自如靈活,情緒方面也更有適應性。

為什麼會有內向與外向之別?

研究發現,內向者對刺激更為敏感,當置身於刺激中,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也許就可以解讀為什麼內向者會更傾向於獨處,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也會而外向者喚醒水平更低,更容易無聊,所以才會向外尋求更多刺激。曾有研究表明,當處於高水平刺激時,內向型的人成績較差,而聽輕柔的噪音刺激時,外向型的人成績較差。

同時研究者發現,對刺激的敏感性差異是遺傳導致的,外向與內向的差異與生俱來,早在嬰兒時期就已顯現,並會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的風格,難以被真正改變。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例子,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分辨內向者和外向者:

·充滿著人群和喧鬧的派對是外向者們所喜愛並樂意投身其中的,然而這可能會耗盡內向者的“能量”,反過來,一個人獨處會讓外向者覺得無聊,但這是內向者恢復精力的最好時機。

·在公眾場合,外向的人可能會喜愛被眾人包圍,而內向的人可能會更願意待在角落或靠近門口的地方,以便及時撤退。

·內向的人更容易被幹擾分心,因此當他們學習或者工作時會傾向於選擇一個安靜的角落,並塞上隔音耳塞;外向的人更需要刺激,因此他們在學習和工作時可能會更喜歡待在會有人來往經過的地方,可能還會同時開著音樂。

·內向的人會覺得節奏舒緩的文藝片有很多有趣的細節,柔和的音樂可以放鬆神經,而這些可能會讓外向者覺得無聊。

·內向的人更喜歡就某點展開深入思考,外向的人更擅長在不同事務和話題間快速切換。

·內向的人傾向於在說話前反覆斟酌答案,外向的人則更容易邊想邊說然後再更正。

·內向的人可能更喜愛用短信等非即時溝通方式交流,屏幕上突然響起的來電提示簡直就像打斷思路的不定時炸彈。他們可能會因為擔心一個漫長的閒聊而拒接朋友打來的電話,但他們會在準備好之後再次撥回去。

如果你不一定總是符合其中某一邊,別緊張,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兼有內向和外向的特質。

不過總的來說,這個世界依然是外向者佔主導,對內向者的誤解也更多一些。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主要介紹內向者的特點,並對內向者給出鼓勵和建議。

接下來先說兩個比較常見的對內向者的誤解:

1.內向=社交焦慮/害羞

內向與社交焦慮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慮是指參與社會交往時感到焦慮緊張,同時伴有較高生理喚醒水平(出汗、發抖、口吃)的狀態。社交焦慮者之中的很多人內心渴求與他人接觸,只是對外部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的過分關注擔憂與對犯錯誤的恐懼和尷尬阻擋了他們與人交往。

而內向的人並不害怕社交活動,不參與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很舒適。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麼?

2.內向者不喜歡說話或與人打交道

內向者並不是喜愛沉默,也不是討厭與人打交道。比起一大群人一起出去嗨,內向者更適合並擅長於一對一或一對幾個的交流,更偏愛有內容和深度的談話,他們只是不喜歡無意義的閒聊。

另外很有趣的一點是,以口才謀生的人之中有很多是內向者,他們並不是不願意表達。對他們來說,在眾人面前發表演說、在舞臺上表演,也好過結束後在一大群人之中聊天。

因此有些被視為“內向者問題”的現象,可能實際指向的是“社交焦慮”或“缺乏社交技巧”,而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如果我是內向者,我應該怎麼做?

其實內向者有著一些非常好的特質,比如先想再說,可能會讓你的表達更為審慎和準確;三思而後行,可能會讓你避開惹麻煩的代價;愛好深入思考和善於自省,可以讓你能夠專注於對問題的探索和自我提升。先接納自己,然後挖掘自己的長處。

其實如果沒有內向者,世界上可能會少很多工程師、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作家。而在其他各行各業,也有內向者的身影。對於內向者來說,選擇自主性更強的、有獨處機會的工作可能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也考慮可以向著專家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在領導者崗位上的內向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細節、更擅長收集信息傾聽建議、更擅長激勵員工、更擅長思考抽象的藍圖、決策也更慎重。

在被提及最多的社交方面,其實內向者更重視朋友質量而非數量,加上擅長深入交流的特點,這使得他們可以成為忠實、親密、會帶來啟發的朋友。如果內向者為無法融入人群而困擾,那麼可以嘗試人數較少的熟識小圈子,將會見地點選在安靜或熟悉的場合(比如獨立書店,或者自己家裡),圍繞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談話,這可能會讓內向者更自在舒適。

此外,雖然之前已經澄清了對內向的誤解,但考慮到幾個群體的重合度,在這裡我們依然鼓勵內向者之中存在社交問題的人勇於嘗試,開口表達自己的需求,釋放善意避免誤解,以及通過學習社交技巧來緩解困境。在履行工作職責,並認真扮演好社會角色的前提下,“內向”屬性本身不應該被指責。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雖然內向者與外向者都能自得其樂,但研究表明,外向者自我報告的主觀幸福感確實更高。

這可能是由於外向的人的社會交往更多,而社會交往可能帶來價值感。加上外向的人在有困難的時候更容易去求助於朋友而不是獨自解決,而朋友的援手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這也是可以帶給內向者啟發的地方。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外向的人對外在情境中的獎賞比內向者更敏感。在結果不那麼好的時候,外向者與內向者的情緒水平差不多,但在得到相同的好結果時,外向者比內向者表現得更高興。這意味著外向者更擅長從外在環境中尋求積極的反饋,找到高興的理由,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度。

另外一個可能的情況是,在這個外向者主導的世界裡,內向者得到的肯定和認同更少,也更不容易適應。內向者可能會因為沉默而被貼上“不合群”“高冷”的標籤;需要在家裡獨處休息的內向者總是被朋友勸出門“放鬆放鬆”;內向的孩子雖然自己並沒有什麼不適,卻可能會被憂心忡忡的父母強行要求“變得活潑些”,等等。而這些經歷可能更容易帶來困惑和自我否定。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麼?

說到這裡我們要再次強調的是,其實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一種特質傾向。這個世界是多樣的,人是複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與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瞭解自己,而並不意味著這些分類有“高等”和“低等”之分。在人格心理學家試圖用於描述人的模型中,內向-外向僅僅是其中一個維度,而即便只是在這個維度上,差異也僅僅意味著差異本身,並不涉及對錯好壞。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愛與奇蹟 | 全國近期工作坊安排

上海 | 02.08-09 李姬淑《疾病的心靈密碼》

太原 | 02.14-16 吳陽波《從心開始》

大同 | 02.14-16 賈雲贊《幸福成長版》

上海 | 02.15-16 李姬淑《快樂學習》

大同 | 02.17-19 賈雲贊《家棑導師班》

蚌埠 | 02.21-23 吳陽波《家庭重塑》

上海 | 02.22-23 齊 文《成功法則》

武漢 | 02.22-23 陳 凡《生命動車》

大同 | 02.28-03.01 吳陽波《身體智慧》

銀川 | 02.28-03.01 賈雲贊《幸福成長班》


愛與奇蹟 ∣發現生命真相的旅程

身體|心理|關係|情緒|財富|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