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和子不教父之過”該如何理解?

積極家庭教育


慈母多敗兒,我的家鄉有句話叫:惜孩兒害孩。子不教父之過,也就是說父母的品行就是孩子的德行。先說慈母,有的母親真是親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對孩子是要天許地!要長給短!要方給圓……慢慢的把孩子慣的驕橫跋扈,好吃懶做,唯我獨尊!走向社會後不早起,不貪黑,捨不得苦受不得罪!幹啥啥不成!弄啥啥不行!這山望得那山高,這路看得那路平……最後變成啃老族、敗家子……咱再說子不教父知過。有句俗話說:啥大人啥孩子,啥羅卜啥胎子!意思是說有什麼樣的大人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因為大人的點滴是孩子的榜樣。大人的言行是孩子的教科書……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你的孩子好不好先看看自己!你的孩子做的事對與否,先問問你自己!人父人母責任而已……


海闊天空1644932973538


這兩句必須結合在一起來理解,然後把前後順序交換過來,先說子不教父之過,再說慈母多敗兒。概括起來就一個意思,有了孩子不好好教育都是父母的過錯,但溺愛出浪子,教育也要講方法。

前者講的是教育理念,強調家庭教育,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後者是經驗總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該讓吃苦要讓吃苦,不能一味寵愛。簡單兩句話,既是教育子女的法寶,也是國人智慧的精華。

一、“子不教,父之過”,樸素的教育觀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宋代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裡的片段,意思是,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前,《三字經》裡講了很多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方法得當,他的五個兒子同時科舉成名。以此來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習性不好都是自己教出來的。養子不教子,等於沒要子。


中國文字很有奧妙,我們一眼可以看出,“教”是個象形字,“孝”字加個“文”,學文為教,不教當然就不孝。所以,子不教不光是難成才,而且容易養出“坑爹”的逆子。


二、“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實用的教育經驗

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是明代周希陶所著。這本書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主導思想是,人不教不會向善、不能成才。“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顧名思義就是嚴厲的父親可以教出孝順的孩子,寵溺孩子的母親,教出的孩子多是很自私很任性來。


很久之前看過一個電影,媽媽把兒子寵上天,導致他心理失衡分不清對錯,走上犯罪道路。在監獄裡,媽媽去看望兒子哭著問媽媽還能為你做什麼,兒子說,我想再吃你一口奶,媽媽當即解開衣服,結果兒子一口將她的乳頭咬掉了。他說他恨他的媽媽,因為從來沒告訴他,什麼事兒是錯的。


只知疼愛兒子的母親,對寶貝含在口裡怕燙著,捧在手裡怕摔著,孩子要星星不敢給摘月亮。這樣的家長,孩子做錯事不批評,孩子不分是非不引導,教出來的孩子只懂索取、享受,不懂付出、感恩,很難立足於社會。甚至很容易去坑蒙拐騙,走上邪路,遑論孝敬父母。

總結:

嚴父慈母是傳統搭配,這裡不是說,父親就只能嚴,母親就只能慈,寬嚴相濟、恩威並施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而且,這是父母雙方的事。


孩童時期,是進行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為人父母,更多應該是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戰勝困難的勇氣,而不是盡一切力量保護他們,不讓經歷一點風雨。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溺愛違背天理倫常,累了自己,毀了孩子,決不可取。


另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身教勝於言教。當大人的自身有教養,有德行,做好榜樣,孩子才會上行下效,否則就容易上樑不正下樑歪。


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謹以此,與諸君共勉!

我是何處風蕭蕭,歡迎關注、交流。你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


何處風蕭蕭


只嬌不教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