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咋開展學校教育?這位委員強調了兩本“教科書”

疫情下咋開展學校教育?這位委員強調了兩本“教科書”

△李有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學習成為短期內許多學校教學的主流方式,這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教育系統的考驗,也代表了信息化時代的一種發展趨勢。其實,疫情也是一次教育機會,要善於變“危”為“機”,讓師生從疫情中獲得反思和成長。

在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統籌課程學習和戰疫專題教育,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引領,注重將戰疫先進事蹟教育和防疫知識、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作為重要學習內容。

然而,筆者對教學活動的觀察中,發現有一些教師引導意識不足,在課堂上和班會上聯繫疫情少,沒有深入的剖析,思想引導不足。

戰鬥在疫情一線的白衣天使、科學家、解放軍及志願者的事蹟催人淚下;英雄的武漢人民識大體、顧大局,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動投身疫情防控鬥爭;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們爭相飛馳湖北……這些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故事,值得我們用心聆聽,從中學習大愛和擔當,指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疫情的挑戰。與疫情相關的科普知識、抗疫的英雄事蹟和疫情防控的做法也可以融入到我們的學科知識和閱讀材料中,做研究性學習。

教師手中,不僅要拿著知識教科書,同時也要給學生一本與生命相關的教科書。讓每一個孩子在此次疫情中得到成長,獲得對生命敬畏,對科學尊重,科學應對災難的全方位教育,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當前,在全國人民的協同努力下,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但我們對病毒和瘟疫的傳播、對疫情的防範與控制知識儲備仍舊太少。在此次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寂靜的春天》《逼近的瘟疫》《病毒來襲》等書成為許多人案頭的讀物。這些書有的講述了歐美國家經歷過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變化,有的介紹了比較專業的科學知識,還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比較充分地論述,對學生們如何看待和應對當下正在全球範圍蔓延的疫情,有很大幫助。類似這樣的做法,可以推廣。

要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學習和了解病毒和流行病學的知識,嘗試和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不久的將來,他們中也許有人終會成為病毒研究專家和生物學家,人類與自然災害做鬥爭,又多了一些主力軍。

要引導學生像真正的新聞工作者一樣尋找事實的真相,獲得在信息時代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

讓他們學會辯證地去看待世界和不同的觀點。當我們有了更多的理性觀察者的時候,世間的苦難會少很多。

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和幫助在這次疫情中染病的人們。病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類在自保中所表現出來的冷漠和殘忍。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用同理心和包容心,去消除對疾病的偏見,體驗他人的疾苦。

要引導學生去研究充滿好奇的物流運輸的流程,學習科學管理的辦法。未來的他們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時,就不會手足無措,盲目慌亂,而是成為運籌帷幄的帥才將才。

要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多數學校還未復課,宅在家的學生難免有焦慮急躁的心理,應當適時培養他們堅強的性格、寬廣的胸懷和學會自我管理的能力。這樣,無論未來他們遇到任何困難,有了今天寶貴的體驗,都能用理性的心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

作者:李有毅

編輯:劉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