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说,越是上了年龄的老人,越害怕过冬天

隔壁邻居家的那位老爷爷,前三天过世了。

我想起奶奶说过,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越害怕过冬天。他们年纪大了,受不住一冬的寒冷。大多数,没熬到开春,就去了。

这个冬天,还不算太冷。马上就到腊月天,但一场雪也没下。时不时,还出个暖和的大太阳。找个背风的山墙,坐下晒太阳,是老人们最爱做的事情。

奶奶说,越是上了年龄的老人,越害怕过冬天


前几天,我领着女儿出去买菜,还看见那个老爷爷。这人,说没,就没了。

一早,我和女儿还没起。听见外头一片哭天喊地的哀嚎,应该是要出殡。

然而又有几个人,是在为老人真正的流眼泪?

老人年纪大了,寿终正寝也算是喜丧。与其在老人死后哭天喊地,用所谓的“排场”表明自己孝心,为何不趁着老人还在世的时候,抽时间多陪陪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一下,子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庄子的作品《至乐》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前来吊丧,庄子却在那里唱歌,没有丝毫伤心的姿态。

其实,庄子面对妻子的过世,不哭反歌,是因为他对于生死早已看的通透。死亡后灵魂所到达的地方,无人可知。又有谁能断言,那里一定是悲苦的所在呢?

对于高寿的老人,毫无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去到未知的那个世界,如同生命的轮回,子孙又何必在老人过世后那般痛哭呢?而如果是饱受疾病折磨的老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孝心可以在人还在时,用许多形式来表达。而老人死后大张旗鼓的葬礼,不过是“所谓的孝”,对死去的人来说,并无太大意义。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了一个患了胰腺癌的母亲,在她生命结尾和他的儿子和书的故事。

奶奶说,越是上了年龄的老人,越害怕过冬天


余秋雨评价这本书:“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涼而又宏伟的诗意。”

这本书讲述的虽是关于死亡的事,但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却是暖暖的亲情。

听了许多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现实中的你我,却总用生活忙、压力大,作为自己不经常回家的理由和借口。父母在一天又一天的翘首等待中日渐老去。而一些远在他乡的子女,甚至在听到父母重病的消息,也只是用汇款的方式来“尽孝”。猝然中接到父母去世的噩耗,急匆匆赶回,却也只能面临从此阴阳两隔、再难相见的结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小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吃饭、走路、穿衣,当他们老去需要子母照顾时,我们又在哪里?

即便不能像《生命中最后的读书会》中作者那样,在他母亲病榻前和她共读一本书。我们也该时常去看望那些孤独的空巢老人,给他们带来一点温情。要记得,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奶奶说,越是上了年龄的老人,越害怕过冬天


我的姥姥,也就是我妈妈的妈妈,去年去世了。姥姥走的时候,有94岁高龄。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她完全糊涂了。她不记得我妈妈是谁,也不会自己穿衣吃饭,甚至大小便都时常拉在床上。还好有五个女儿轮流照看着,姥姥也少受些罪。后来,姥姥还是去世了。我原本以为,妈妈会伤心失落一阵子。但妈妈说,走了也好,少受些折腾。去了那边,也就没病没灾了。妈妈在姥姥临终前,她努力了,也付出了。因而面对自己妈妈的去世,并不一味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反而认为是姥姥更好的“归宿”。我想,这才算得上是孝。

写在最后

我的婆婆家也有一个93岁的老奶奶,是我老公的奶奶。不过身体比我姥姥那时候硬朗的多,这个年龄还能自己用电磁炉做饭吃。

天冷了,我和老公带女儿回老家看她时,她经常在家里笼着火盆,烤红薯吃。

围着热腾腾的火盆,吃着甜甜的烤红薯。看着火盆旁边头发雪白,身体瘦小的老奶奶,

我心里想着;还好,还好奶奶身体还算健康。还好,每次回来还能看到她。

奶奶说,越是上了年龄的老人,越害怕过冬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90后全职宝妈,一边阅读,一边带娃,文字给予我生活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