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一步認識中醫中藥?

新文藝復興oK


關於中醫、中藥,作為一箇中國人,真的有許多話想說,但又不知該從何說起。在中國人還不知道什麼是“西醫”的時候,我們的中醫中藥已經存在了千年之久,國民就是在中醫藥的範圍內,從患病到康復。令人奇怪的是,自從“引進”了“西醫”,許多人“突然”之間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把“國醫”批評得“一無是處”,他們已然忘記了自己是在“國醫”的“庇護”下長大的。我就不明白了,有著幾千年的承傳歷史的中醫中藥學,怎麼就“輸給”了“毛頭小子”?是我們的“國醫”真的乏術了嗎?,還是我們的“後人”崇洋迷外的怯懦了呢?我想後者的成分要遠遠的高於前者吧。

不可否認,西醫的確有它的長處,比如在外科手術和病人退高熱方面,它們優於中醫和中草藥。但在許多人性化方面無論是人體肌能的調理和後天的康復,中醫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是遠超西醫的,只是我們目前的科學技術和認知都還無法從根本上“懂得”中醫。這真的是有點遺憾,作為國人,我們是有責任進一步認識中醫中藥的,我們千萬不能妄自菲薄,跟著“洋人”奔“西”而去。我們需要進一步的去認識中醫藥,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重塑“輝煌”。諸如,華佗、扁鵲和李時珍時代。

一門承傳幾千年,歷經許多前輩含辛茹苦,遍嘗百草,著書立傳的學科,曾經和現在為千千萬萬的老老少少解除病痛的醫術,醫藥,怎麼會一夜之間“失效”,失靈了呢?這不符合客觀規律。

再者說,中醫驗方,不是“片劑”“藥片”,也不是“罐裝飲品”,它哪裡來的“保質期”呢?儘管說,新的科技帶來了“新變化”,中醫有了“片劑”和“湯藥瓶裝”,但總體的醫治“規則”並沒有改變。望聞問切,因人適治,把脈問診。

醫術是承傳下來的經驗集成,千錘百煉中成功的“範例”,還有“教訓”告誡。藥材是土生土長的天然動植物成分,沒有添加劑,也沒有保鮮劑,一切都是自然生態的產物。即符合自然生長規律,也妥妥的綠色而環保。湯藥,因人而異,辨症服用,隨時調濟藥量,從根本上“恢復機體”的健康初始狀態。“調理”是中醫的一大特色,依靠的是患者自身的“修復能力”和察言觀色,掌控病程,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

西醫望塵莫及了!

相比較西醫,中醫中藥的“副作用”要少很多,許多時候都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醫術很重要。常常不是“中醫中藥”出了“問題”,而是一些人的“妖術”,打著“祖傳秘方”使中醫遭到譭譽!庸醫害人,害己。我們理應分清是非,千萬不能人云亦云的聽風就是雨。

進一步的認識中醫也是對這門學科認真負責的態度,理應如此。


詩畫同源


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無論中醫的神奇醫術,還是中藥的功效和實踐,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和驕傲。

許多著名的中醫傳奇人物: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醫學寶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著名神醫:扁鵲、 華佗 、孫思邈 、張仲景 、李時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今年,在抗擊新冠狀肺炎的過程中,中醫起到了神奇的抗疫治療作用。

作為華夏子孫,我們一定要繼承和重視中醫的發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認識和提升的過程,我們不要輕易的肯定和否定一切,要理性的對待中醫和西醫的發展。

我們應該立足於需要,走一條以中醫為主體,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袁洪智詩畫


中藥是國藥 有幾千年的使用歷史。神農嘗百草,首先嚐試中草藥的藥效,瞭解了各種草藥的屬性,並根據陰陽平衡的原理,進行配伍,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達到標本兼治,從而治病的效果。中藥治本,就象大禹治水一樣,不是堵水,截水,而是疏水,高的地方就平平,低的地方就填填,順其自然,旱澇均衡,既消滅了洪澇災害, 又找到了水流的暢通的方向,達到了治水的目地,變害為利。西藥治表,西藥,西醫就象消防隊員一樣,那裡有火就去那裡滅火,這裡滅掉了,那裡又升騰起來了,來回滅火,但又不可能真正滅掉火。

中藥和西藥的治病原理不同,中藥重調理,活血化瘀,通經脈。西藥重消炎,降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