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議:日本與美國的經濟“格鬥”,二十年都沒緩過勁來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日本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令美國人驚呼“日本將和平佔領美國!”

美國許多製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開始坐不住了,他們紛紛遊說美國政府,強烈要求當時的里根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製造業。更有許多經濟學家也加入了遊說政府改變強勢美元立場的隊伍。

廣場協議:日本與美國的經濟“格鬥”,二十年都沒緩過勁來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Stoltenberg)、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PierreBeregovoy)、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NigelLawson)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鉅額的貿易赤字。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PlazaAccord)。協議中規定日元與馬克應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過分高估的美元價格。“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貶值20%OK”。

廣場協議:日本與美國的經濟“格鬥”,二十年都沒緩過勁來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廣場協議”,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匯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陷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即“失落十年”(The Lost Decade)。從高速增長到長期停滯,日本的發展經歷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於經濟起飛的新興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為最重要的產品輸出國,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躍居世界第一,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這一局面與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極為相似。

廣場協議:日本與美國的經濟“格鬥”,二十年都沒緩過勁來

縱觀日本經濟近三十年來的發展,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一個轉折點。有分析指出,廣場協議後,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經濟一蹶不振了十幾年。甚至在經濟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為整垮日本而佈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但也有專家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

實際上,在“廣場協議”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了。日元升值並沒有為美國商品打開廣闊的日本市場,因為日本產品與美國本土產品有很強的結構性差異,形不成價格競爭。即使在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經濟最悲慘的時代,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日本產品,無論是電器、汽車,還是中間機械產品,失去了國際競爭力。因此,就減少美國對日的貿易赤字這一目標來說,“廣場協議”是徹底失敗的。

廣場協議:日本與美國的經濟“格鬥”,二十年都沒緩過勁來

相反,“廣場協議”對日本經濟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為了要達到經濟成長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調降利率等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國內經濟的景氣。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降,這使得國內剩餘資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工具上,從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這個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便陷入戰後最大的不景氣狀態,一直持續了十幾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復甦之跡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