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2歲還在尿床,別忙著看醫生,先處理好孩子的焦慮更重要

这几天,公司里的几位年轻妈妈就带孩子的问题发起了讨论, 一个妈妈抱怨到:“我家孩子怎么就是坐不住,让他安静看书就是停不下来,以后上学怎么办?”另一个妈妈说:“我家也是,就是不肯上幼儿园,又哭又闹,实在是头疼……”

是啊!当父母这个差事,恐怕是天下最难做的,都是无证上岗,只能是“自学成才”,加上如今大多数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孩子要是做出点异常举动,或是闯了什么祸端时,父母简直是心急如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家庭,就连国外的家庭也同样面临,诸如孩子厌食、尿床、多动咬人、极度害羞等等养育问题。

对于这些看似身体上的异样而没有心理病因的问题,来自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在这本《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书中指出:

“父母们需要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

孩子12岁还在尿床,别忙着看医生,先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更重要

这是一本难得的儿童心理学书籍

对于很多年轻而独立的职场妈妈来说,确实很难做到将孩子教育与事业发展做到两全其美,大多交给老人帮忙照料。

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能够和孩子亲密共处的时间格外有限,通常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想着寻求医生的帮助,或者是过来人的意见。

本书作者布拉夫曼博士却认为:“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能够了解真相后,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小王子》里有句话:“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

因为你是我唯一的孩子,我也是你唯一的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是与身俱来的,谁也不能妄图去改变,去漠视,对于孩子的养育问题,终归是要在每个父母的身上寻找答案。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起科学教育孩子,关于“与孩子沟通”的概念很多家长都知道,并且也在朝着这方面去规范自己,可是,在想要解除孩子焦虑的这条道路上,大多数家长还是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01 不接纳孩子的感受

案例表现:

一个叫托马斯的12岁男孩,晚上总是尿床。他有两个妹妹,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哥哥在寄宿学校。哥哥有脊柱方面的问题,只能拄着拐杖走路,还经常大小便失禁。

对此,他们的妈妈却坚定地说:“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妈妈带托马斯去过专门治疗尿床的诊所,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任何帮助,最后只有使用一种夜间的喷雾药剂,才会有所改善,但是只要不使用这种喷雾,症状就会反复。

孩子12岁还在尿床,别忙着看医生,先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更重要

孩子在用另一种方式哭泣

原因分析:

看得出来,托马斯的妈妈很爱孩子,面对孩子的身体问题,表现得很坚强和自信,同时也愿意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但是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自身家庭的特殊性。

这个家庭情况相对复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亲就离开了家,原因是很难承受抚养一个残疾孩子的痛苦。后来,妈妈的第二任丈夫也就是托马斯的父亲,也曾经努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们,也包括托马斯的妹妹,可是当托马斯妈妈经历了一场皮肤癌手术后,他也走了。

几年后,妈妈又组成了新家,生下了最小孩子。可想而知,家庭的这些痛苦经历给一个年幼的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但妈妈却一味去逃避这些现实,从不过问孩子的感受。

所以,她并不知道孩子是因为心里有了太多的忧虑才会导致尿床的发生,这其实是孩子另外一种形式的哭泣。

解决方式:

类似这样的孩子,通常比较敏感,一定要与孩子坦诚地交谈,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妨告知孩子这是正常的身体现象,排除孩子对尿床问题的误解。

同时妈妈也要找到孩子最容易尿床的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叫醒孩子,而不要一直用药物尝试控制。接近晚上的时候,减少饮水量,这样坚持下来,症状应该可以逐步缓解。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这个问题不是偶然的,让孩子的情绪随着妈妈的话语转移,妈妈适时地引导孩子,使孩子用正向的态度面对发生的事情。

孩子12岁还在尿床,别忙着看医生,先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更重要

敏感的孩子要坦诚交谈

02 过度保护孩子

案例表现:

安琪拉是一个两岁多的女孩,每天会吃很多次点心,而在进餐时间只吃几口东西,妈妈试过很多办法就是不能改善。

到医院检查视力时,看到一张苍蝇的图片,很害怕,大声哭闹,拒绝进入任何房间,直到家人向她保证房间里没有苍蝇。

妈妈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非常焦虑,但又不想让孩子接受其他的干预治疗,非常害怕孩子会受到伤害。

孩子12岁还在尿床,别忙着看医生,先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更重要

孩子胆小到底是什么原因?

原因分析:

安琪拉的妈妈很年轻时就结婚了,但是婚后多年未能顺利拥有孩子,知道快四十岁时,才有了这个宝贝女儿,于是让安琪拉变成了“一个被宠坏的小女孩。”

孩子害怕苍蝇和蜘蛛,还经常会做噩梦,梦见自己独自一人,其实这样的表现就和她拒绝进食一样,她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可能是在试探妈妈对她的感受有什么反应。

如果是这样,那每一次妈妈用保护的方式做出反应,都会让她确信是要避开一些危险的东西。

解决方式:

每个妈妈爱自己的孩子都是天经地义,但是爱不是占有孩子本能的生存意识和认知世界的能力。看似妈妈是心疼孩子,但其实是不信任孩子的,她不相信孩子能够独自从害怕的情绪里走出来,也不相信孩子能有独自面对挫折的能力,有正向引导孩子去面对挫折。

这时候,我们要试图让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恐惧,同时要赞同孩子的想法,告诉她为什么会害怕,可以用什么方式排除这些想法。

如果一定要去上班的妈妈,可以安慰孩子,因为自己要工作,不能随时随地陪伴她,但是一定会帮助孩子克服苦难,一起努力对抗孤独。

妈妈的理解会让孩子的内心迅速安定下来,并且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和害怕的时候,重要的是引导好孩子的情绪,增加孩子的内心力量。

孩子12岁还在尿床,别忙着看医生,先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更重要

安慰孩子,陪伴孩子对抗孤独

03 父母的情绪差异让孩子感到困惑

案例表现:

一岁多的丹尼尔,有“见人就咬”的习惯。他选择咬的人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特点,他多数是在“感到愤怒或沮丧”的时候咬人,但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情绪时,他也会咬人。

他的父母对丹尼尔进行批评、打他、嘴上涂一些味道强烈的东西、把他绑在椅子上,所有的办法都用到了,还是无法改变现状。

孩子12岁还在尿床,别忙着看医生,先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更重要

咬人的孩子实际上非常困惑

原因分析:

父母当年的结合受到过双方家庭的反对,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妈妈不顾社会规范和家人的意见嫁给了爸爸,她内心对此事也一直有强烈的冲突。

男方则非常注重对家人和朋友的忠诚,像妻子一样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为了自己而战。

母亲认为一个孩子应该为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而努力,但认为一个孩子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别人也有实现欲望的权利。

男方认为千万不能让孩子认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投降和顺从,既然儿子没有其他可以供利用的武器,那么咬人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主张的正当手段。女方则认为咬人是一中个人攻击,这种攻击侵犯别人的权利。

他们在批评和管教丹尼尔时,对于儿子的行为看法很矛盾,可孩子从父母的言语和行为中感受到,父母对于它咬人行为存在矛盾,这让丹尼尔对父母的真实期望感到困惑。

解决方式:

孩子偶然发生的行为会变成一种习惯,家长要能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视角来感受孩子,引导孩子倾诉事情的经过,通过发生事情的过程,再来帮孩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让孩子明白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去解决,需要怎么做才能改变当前的困境。

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才能真正地接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孩子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和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孩子和父母双方都觉得自己不能得到理解,越来越沮丧。

孩子12岁还在尿床,别忙着看医生,先处理好孩子的焦虑更重要

父母要学习体会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其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因为孩子无法克服自己的焦虑,于是就通过外部症状来寻求帮助,这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自身苦恼的语言,尤其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就会做出反应。

因此,我们来总结一下消除孩子情绪上的的症状,重点在于:

第一,孩子要明白自己无意识焦虑的原因。

第二,父母要明白他们如何根据孩子的症状去进行解读。

第三,弄清父母在孩子的症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很重要。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布拉夫曼博士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50年之久的经验之作,通过那些生动的案例,我们都不难看出,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其实所有的困扰与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们需要做到的是正视问题,理解孩子的情绪,尽力去鼓励孩子,而不要一味苛责或者尝试去操控他们的行为,要知道,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出焦虑的阴霾,获得幸福与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的注意和赞赏是最令他们高兴的。——戴尔·卡耐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