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國潮」變「國嘲」

西安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古典与现代并存,时尚与传统共在;如何让西安和时尚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感悟和理解,我跟身边的很多朋友聊了聊关于西安和时尚的联系,最为集中的观点就是:

西安文化需要时尚表达

西安城市需要潮流内涵

别让「国潮」变「国嘲」

西安的文化元素多到数不清,而时尚又完全离不开文化元素的支撑。按说这样的文化底蕴可以衍生很多的时尚潮流,但恰恰相反,西安在这样一个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在时尚领域却显得黯淡无光。

我们在跟圈内人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是「跨界」「国潮」

「跨界」和「国潮」,俨然成为了时尚的代言词;似乎任何事情任何品牌,只要玩点跨界,或者跟国潮沾点边,就立马步入了时尚前沿。

跨界我可以理解为品牌的抱团发展,但热热闹闹的国潮我却一直没搞明白究竟是什么。

商家的大肆炒作,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热烈追捧,国潮,正在引领着当下的潮流走向。

国潮热,拦都拦不住!

别让「国潮」变「国嘲」

作为国内潮流文化的引领者,李宁早在2018年初,就已经在「New York Fashion Week China Day 纽约时装周中国日」当中登台。

后来的故事,相必你多多少少也已经有所耳闻了。

从那之后,李宁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潮流品牌的代表。

别让「国潮」变「国嘲」

李宁成功拉开了国货变潮的序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登上「国潮」这趟高速列车,这其中,就包括国产羽绒服品牌「波司登」。

一个原本与「潮流」二字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品牌,带着他们全新的成衣设计,频繁亮相纽约、米兰等国际时装周。似乎想要通过四大时装周的时尚效应,去打破自己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老气横秋”的既定印象。

别让「国潮」变「国嘲」

如果说李宁主打的是运动视角下的中式潮流,那波司登高价请国际明星代言、请国际一线设计等一系列看似大手笔的动作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元素,就实在不得而知。

我们不想去批判或者评价某一品牌的动机和效应,也并不是非要在两个品牌中间去比个高低,只是这两个品牌很有意思,刚好代表了当下国潮趋势的两面:同样是登陆国际时装周,李宁和波司登为何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也就引申出了一个问题:

「国潮」究竟是什么?

别让「国潮」变「国嘲」

如果我们只是将「国潮」简单定义为:中国的主理人或设计师创立的潮流品牌。那么似乎李晨和潘玮柏的NPC、余文乐的Madness、陈冠希的CLOT都能算入国潮范畴。

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理解的「国潮」。

「国潮」和「潮牌」,有着本质的区别


别让「国潮」变「国嘲」

潮牌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受美国街头文化的影响,从冲浪、滑板运动、嘻哈音乐、涂鸦等街头文化中衍生而来。它早期的英文称之为Street Wear,更能简单直接地体现它的含义。

我们从美国和日本的某些潮流品牌的发展上,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诞生在美国7、80年代的Stussy这一品牌背后的精神内核,是基于最纯正的美式街头文化,并且在logo的设计上,致敬了涂鸦文化;

别让「国潮」变「国嘲」

被推上「圣坛」的Supreme,更是将街头滑板文化推至高峰,并在自身品牌的时尚表达中结合了Hip-hop等元素,让文化表达得到了更好的时尚迁移。

别让「国潮」变「国嘲」

Noah则将美国工装、军装元素融入品牌之中;

AntiSocialSocialClub直接诉之于社会批判主义……

近年来大热的Off-White,他们的「根基」是现代建筑风格;

别让「国潮」变「国嘲」

日本的潮流文化也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二战之后,美国协助日本经济体系复苏,大量美式文化的灌输,其中就包括了美国军工元素、嘻哈音乐和滑板文化。现在在日本街头还能看到许多美国服饰买手小店。

东京原宿、涩谷更是有“年轻人之街”之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尚生态圈”,穿得土你都不好意思去原宿。在如此的竞争压力之下,日本的潮流品牌还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最近爆火的综艺节目《潮流合伙人》,吴亦凡和潘玮柏等艺人联手打造的潮牌店FOURTRY,就位于日本东京原宿。

别让「国潮」变「国嘲」

80年代,日本逐渐诞生了结合日本原宿街头文化的潮牌,例如Bape、Evisu。

之后,他们又逐渐找到了更多日本文化表达,诞生了Y-3、comme des gacon等潮流品牌。

别让「国潮」变「国嘲」

可见:不论「美潮」还是「日潮」,能在当下掌握潮流话语权的品牌,都是因为他们能在本地文化的内核之上,做出更好的时尚迁移和表达。而这样的解释,也才真正符合潮牌最初始的教旨。

潮牌能吸引年轻消费者,很重要的因素是潮牌或者潮牌主理人对外传递了鲜明的生活态度。「潮牌」与「国潮」的区别在于,目前大部分潮牌所代表的、符号化的文化底蕴,并非来自中国内陆本土。只是某些单品利用了中国元素。消费者所认同和购买的,是潮牌背后所代表的的自身独有的潮流文化价值,而非中国元素。

所以,「国潮」的真正释义应该下探一层:国潮应该是品牌通过设计语言,对中国本土文化一种彰显和表达。

当把“伪国潮”当做“真国潮”去追捧的时候,难听点说,就是一种无知:模仿着西方文化,却没有传达出任何中国的文化特色。

不论是美、日两国的潮流发展史,还是中国李宁的走红。都在阐述着“潮流”二字的解读:品牌文化才是核心吸引力。

什么是「国潮」?我想到这里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能够赢得消费者芳心的「国潮」,不应该肤浅的套用青花瓷花纹T恤,或者强行添加的京剧脸谱手机壳,而是结合了某种时代文化的产品。更是某种精神思潮的诉求表达。我们购买,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标签。

然而反观当下众多所谓的「国潮」产品,只是简单粗暴的打上「中国风」的标签:玩一些抓人眼球的跨界,将大大的汉字印在胸前。品牌内核、整体设计完全是一片空白,一味的去地强调自身的「潮流属性」,并没有真正深入借鉴、传承东方美学的文化内核。

别让「国潮」变「国嘲」

国潮的核心是对中国本土的文化的彰显和表达,那么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安,国潮元素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去年年底,运动品牌李宁就在西安推出了“长安少年”系列,将唐三彩的色系融入产品设计,将“撩咋咧”、“忒色”等陕西方言印到衣服上。掀起了一股“长安少年”热。

别让「国潮」变「国嘲」

大华1935在开业前期也发布了大华1935的原创复古厂牌——大華青年。工装风的外套和高腰碎花裙,印着“大華青年”字样的T恤和高腰袜子,「把“大華青年”穿在身上,就能把老西安的情结留在心里」。大华1935也借势博了一下出位。

别让「国潮」变「国嘲」

陈冠希的潮牌CLOT华人青年在西安中大国际的快闪店,更是吸引了无数西安潮男潮女前来膜拜,品牌还特推出了西安限定款的兵马俑T恤。当然,大家看重的,是潮牌本身的文化内涵,而非对西安兵马俑文化的设计解读。将兵马俑的图案印到T恤上,并不能称之为「国潮」,只是潮牌的某个元素之一。

别让「国潮」变「国嘲」

当然,还有大白兔奶糖在西安商场的巡展,陕历博与多个品牌的联名款等等等等,西安在国潮风当下的时代,多少还是有自己的声音在。

不仅是西安,各种清奇脑洞的老牌国货的跨界联动,也一遍遍的刷新着我们对「国潮」二字的认知:

马应龙和Suamoment联名,青岛啤酒和NPC联名,大白兔和美加净联名等等。甚至「国风整形」的广告也开始遍布大街小巷……

别让「国潮」变「国嘲」

这样所谓的「国潮」,完全就是蹭热点的失败之作,并没有传达出什么中国的文化特色。品牌之间互相抄来抄去,你搞跨界,我就联名。许多以「国潮」为名的品牌生硬跨界,以奇怪脑洞博出位,抢占消费市场注意力。

如此多的国潮风,我们认真回想下,真正有多少品牌在我们心目中站稳了脚跟,成为日常生活消费的产品?

别让「国潮」变「国嘲」

前赴后继的贴牌「国潮」风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老牌国货的增长困境,以及试图打破传统既定印象,年轻化转型的诉求。

用粗俗一点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大家都在自娱自乐的自嗨。只想用更快、再快的方式去摆脱「中国制造」长久以来积累的廉价感而已。

时尚是什么?其实就是消费者对大量同一物品的消费行为,带动更加疯狂的统一消费行为,我们将这种行为命名为「时尚」。

国潮是否能引领时尚,取决于消费者是否真正形成了统一消费习惯。西安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更多的设计解读和文化包装。

西安与国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