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古驛 文旅義馬——鴻慶寺

#三门峡头条#

鸿庆寺

丝路古驿 文旅义马——鸿庆寺

鸿庆寺位于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的石佛社区。寺庙背依白鹿山,面临涧河,西侧是一溜南北走向排过去大大小小的石窟。

丝路古驿 文旅义马——鸿庆寺

鸿庆寺原本叫“三圣庙”,庙中供奉着道家的“三清”,本来叫“三圣观”合适一点,可是因为后来佛教兴起,越来越多的僧侣将此地作为开讲佛法的道场,渐渐就成了“三圣庙”。乡间百姓不懂道观和寺庙的区别,既然供奉的都是念经的神仙,观和庙也就差不多了,庙叫起来还更顺口些。

大唐王朝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出于树立皇室正统地位、打压世家大族、巩固统治基础的需要,高调宣扬自己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的后裔,奉道教为国教,并亲自到国子监宣布三教地位: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

唐太宗继位后,进一步尊道抑佛,使得道教在与佛教的长期斗争中,第一次出现了道胜于佛的优势。

当唐太宗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高宗李治手中,大唐的政权开始了一步步微妙的演变。经过多年后宫和前朝血雨腥风的洗礼,武皇后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终于,在李治崩殂之后,武皇后不再半遮半掩,她昂首抬步,由幕后走向台前。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九,红日当空、万里无云,一代女皇武则天登临则天门,大赦天下,定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尽管这年,身披龙袍的女皇已经是一位67岁的老人,但是擅长化妆的她,被至高无上的权势簇拥着俯瞰天下时,依旧是神采照人、英姿勃发。

从汉高祖的吕后开始,到清朝末年的隆裕太后结束,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主有数十位之多,可是登基称帝又被天下认可的女皇唯有武则天一人。

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后,新的统治者都要对自己进行一番炒作造势,作为有违所谓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更需要。因此,在她称帝的次年,金山寺的僧人法明向朝廷进献《大云经》,宣扬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万民归服,合为天下之主,以顺天意。于是,武则天下诏规定佛教列于道教之上,僧尼位于道士女冠之前,佛教大兴盛于武周时期。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女皇已经是一位垂垂老人,帝国需要确立继承者以安天下之心。

朝堂之上,终日充斥着立子与立侄的吵吵之声让女皇憋闷愤怒。一个落日的黄昏,怀着烦躁或许还有几分惆怅的心情,她再次登临则天门。女皇孤独的站在帝国的高处陷入了沉思:立子,则武周一代即亡!立侄,姑侄哪有母子亲?尽管她的幕僚班子北门学士中不乏熟读历史的饱学之人,但是他们和女皇一起翻烂了史书,却找不到可供参考的佐证。

几番博弈,从不服输的女皇屈从于亲情的召唤。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武则天密令职方员外郎徐彦伯从房州接回了流浪十四年之久的庐陵王李显。九月,李显被立为太子。

或许年岁已老万事看开,或许一生杀伐决断终于想要歇歇,确立了皇位继承人的女皇帝展现了她温情脉脉的一面。

丝路古驿 文旅义马——鸿庆寺

圣历元年,女皇从神都洛阳出发,沿着崤函古道一路向西游玩。这次游玩与以前有所不同,她的随行车驾中,多了一名十四岁的美丽女孩。这个女孩就是有着大唐帝国第一美人之称的安乐公主。女皇游幸携了李显的爱女以示亲近和重视,向朝堂传递出不一样的讯号。

西出神都六七十里,行至一座山下,祖孙两人抬眼望去,但见鸿雁群集,或飞翔于山野之间,或栖息于寺庙之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女皇心情大悦,御驾暂驻,携孙临幸。

其时,寺庙香火鼎盛,殿宇众多,僧侣多达280余人。女皇走来,“三圣庙”三字映入眼帘。尽管面上波澜不惊,但是她的内心依旧有一丝丝的触动。随侍在侧的上官婉儿敏感地察觉到了女皇细微的异样,她赶紧备下笔墨,请女皇为寺庙赐名。女皇欣然提笔,因感于鸿雁齐集的祥瑞之兆写下“鸿庆寺”三字,一众僧侣跪俯谢恩。

改 “三圣庙”为“鸿庆寺”,让佛教彻底抹去道教的影响,或许是武则天作为武周皇帝最后的坚持和倔强。

丝路古驿 文旅义马——鸿庆寺

女皇的车驾越走越远,终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鸿庆寺”三字却因为女皇的驾临,一直沿用至今。鸿庆寺本身也因为女皇钦赐寺名而名扬天下。

宋神宗元丰六年,韩绛改知河南府,与吴师孟同游寺庙,二人相互唱和,写下了诗篇。韩绛在《游鸿庆寺》中写道:“久旱雨初足,乐游春正深。喧阗观士女,清旷入山林。佛界云成宝,僧园地布金。方塘探子石,高阁会宾簪。沙水通溪白,松筠逐径阴。纷华从满目,幽寂自虚心。印组端为累,岩扃得暂寻。晚风吹绿野,归骑已駸駸。”

丝路古驿 文旅义马——鸿庆寺

女皇游览过的这座寺庙,因西山的石窟而著名。这些石窟多开凿于北魏晚期,现存五窟,有佛龛46个、造像120余尊,浮雕佛传故事4幅。

1500年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拓跋宏喜欢开凿石窟以证佛法不朽。迁都后的孝文帝先是选中了白鹿山作为开凿石窟的地点,叮叮当当的斧锤刀凿之后,石窟开凿了出来。但是因为这里的山体石质松软易风化,北魏统治者决定改在洛阳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雕凿佛像,于是有了后来的龙门石窟。

鸿庆寺石窟现存的五座洞窟中,最北边的一号石窟为其精华所在。一号石窟中心凿有四方塔柱,这在石窟作品中相当罕见。右侧壁上雕刻的是释迦还是王子时候的宫廷生活场景,王妃、侍从等人极力劝阻释迦出走。左壁浮雕内容为“犍陟惜别”,描述的是佛祖释迦决心舍弃宫廷的安乐生活入山修道时,他的爱马“犍陟”依依不舍,与佛祖洒泪离别。工匠中不乏艺术大家,他们把人和马留恋不舍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后壁中心是巨幅浮雕“降魔变”,气魄宏大,内容生动,描绘的是释迦佛在修行时,魔佛波旬率领魔兵横加威胁的一个场面。层层妖魔鬼怪的包围下,更雕有三个忸怩作态的魔女,展示着各种妖媚的动作引诱释迦。释迦视而不见,不为所动,正襟危坐,宝相庄严。

在同一室三幅浮雕作品中,雕刻者根据故事题材和人物的不同,所施用的手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雕工们的创作才智和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无怪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一见之下,心中大喜,赞誉其为“中州文明,华夏之光”、“石刻精华,文物珍宝”。

二号三号石窟也是北魏时期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略小的四号石窟,其结构形式是在中心莲花之外,用四条斜线引向四角,将窟顶分成四个斜面形,外围绕以帏幔璎珞为装饰,在每一斜面中雕有两个对舞的飞天,构成一幅华美而又飘舞流动的天幕图案。五号洞窟窟顶已全塌,经后来修复加固,现仅余后壁一龛一像。

因鸿庆寺内石窟远近闻名,还与帝王多多少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寺旁的村庄因寺得名,即为今之石佛村。

丝路古驿 文旅义马——鸿庆寺

如今的鸿庆寺,朱红色院墙内,绿竹猗猗、花草丰茂。游人来此,多半冲着鸿庆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更多关注寺内的石窟艺术。

古老的石刻艺术作品,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光大,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更迭。

时值三月,暖阳高照,映着“鸿庆寺”三字反射出的光辉,让人仿佛看见了崤函古道上拓跋宏西来的车驾,听到了武则天东去的叮当銮铃……

(融媒记者 董颍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