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县“不搞特殊化”的李德生

李德生,新县陈店乡李家洼人,1930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旅长、师长。抗美援朝时曾担任师长、副军长,指挥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之后担任过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十届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后担任中顾委常委。

“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是李德生坚持“严以修身”、一生始终倡导的“家训”。

不大操大办儿子的婚事。李德生的大儿子李和平回忆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自己新婚时,收到父亲一生中唯一的一封家信,拆开信,满纸竟然全是训斥。70年代,李和平在南京军区当营长,为想“风光”地办一下婚礼,就写信给家里,想让家里寄点钱。钱没要到,收到的却是母亲的一顿批,没两天,又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李和平说,“拆开信,里面全是对我的批判,批我想风光大婚的想法,是贪图享乐和虚荣、贪图特殊化的思想。一分钱没给,还被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最后还是李和平母亲在家里安排一桌酒席,算是对儿子结婚的庆贺。

“不利用自己的职务影响为亲属提供便利。”女儿李远征回忆,1979年她在济南军区医院工作期间,在一次职称由12级上调到11级时,本来够条件,但由于特殊原因错过了,于是就找到当时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父亲,没想到父亲竟然不管,说他不能帮忙,还告诉她,11级也好,12级也好,对工作本身没什么影响,不管什么级别,都是一样救死扶伤,让她不要有情绪。后来很长时间,李远征在晋级时都比别人慢一步。李远征说,“当时有些不理解,感觉父亲很冷酷,后来想想,父亲这样做是以身作则,是大公无私的表现。”

不公车私用,李德生不准子女利用他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享受。李和平服役是在安徽等地,他提干后第一次回家休假是一个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北京下着鹅毛大雪。从北京火车站出来,来接站的妹妹带他径直走到公共汽车站,李和平问她怎么没带车来?她反问道:带什么车?李和平说,父亲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公家配给他若干台车,“父母亲给驾驶员交代得很清楚,不准我们用公家配的车!”

“不贪图享受,一生艰苦朴素”。李德生出身贫苦佃农,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拒绝领取机关按标准给军首长补助的主副食。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他经常以豆饼、豆渣以及自己种的南瓜来充饥,以致于有时腹泻,生前一直落下病根。在对家人严格要求的同时,李德生却“爱兵如子”。从军长到总政治部主任,从北京军区到沈阳军区,从部队到国防大学,李德生不但关心部队的干部和战士,还十分关心随军家属。每到一地,他都挤出时间到家属区挨家挨户探视,到干部家里走访,嘘寒问暖,对了解到的营房保暖、托儿上学、用煤用水、购物储菜、烧火做饭等问题,无不指示有关部门一一加以解决。

“朴素节约、严于律己”。1993年李德生回到久别的家乡,来到自己曾经住过的牛棚前,李德生一下子表情沉重起来,说了一句“样子变了”。原来是他当年住过的牛棚,在不久前的一场大水中冲倒了,县民政局、乡政府将他家的老房子重新翻修,将以前的土坯房建成了三间砖木结构的青砖房。看到县乡重修故居,李德生很生气,严肃地追问,“你们动我家的房子,给谁汇报了?谁同意了?这哪是我家的老房子,完全是财主家的房子嘛!几间青砖瓦房在90年代的农村已不稀罕,但是这却引起李德生的勃然大怒,也充分彰显了他朴素节约、严于律己的高风亮节。

李德生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曾对自己戎马一生、风雨兼程的岁月做过总结:“阅遍沧桑话长短,红肥绿瘦难相安,愿得人间多伯乐,同心征战苦亦甜。”这既是他无私无畏、心胸坦荡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厚德载物、“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的高尚品质的流露,他不仅以卓越的军功彪禀史册,更以崇高伟岸的品格、艰苦朴素的作风、廉政勤政的事迹,为后人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