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老师: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被人提起来,一次是在孔子之前,那个时候是政府来办教育,就叫国学,也就是国家之学,政府之学。可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这样的办学,一般人家的子弟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所以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可见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 后来孔老夫子就发了一个愿,什么人都可以学,什么人都愿意教,这就叫做“有教无类”,孔老先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学在民间”的先河。

后来到了近代,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就开始了被西方列强凌辱的历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个时候,中国人不仅有亡国之忧,更有灭种之患。历史证明,越是在危险的时候,这个民族的自尊就越容易被激发出来,就像心理学上,一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孩子,他的心理就会比较敏感一些,比如对“穷”“没钱”之类的词,他的心里就会很在意。那么我们的国家近代被人看不起的时候,西方老是欺负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就产生了一个什么心理呢?很强烈的的自尊。

中国的知识界就出现一批人,他们认为:你们西方来的东西叫西学,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叫什么?那就叫国学。我们常说的国学,是一个近代概念,是伴着西学入侵,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给中华民族带来生存压力的时候,尤其是列强对我们的凌辱和分割,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被激发起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生发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难道真的不行了吗?他们认为不是。也就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界出现了一大批国学大师。

所以西方有西学,我们中国有国学。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学呢?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有一个概括:中国的国学应该是一个大国学的概念,即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和学术的总体。注意是中华民族,比如维吾尔族啊,藏族啊,回族啊等等,而不单单是一个汉族,是所有民族创造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国学。这个概括很智慧,如果不这么定义的话,就是讲儒释道,甚至有的人就把国学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文化。这样的话,不仅在学术上有失偏颇,更会树立很多敌人,也容易把一个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面给割裂开。

所以,我们在讲国学的时候,儒释道,中医,绘画,武术,不管哪个少数民族,只要在大中华的这个家庭里面,在几千年绵延生息民族融合中所创造的学说、文化、学术的整体,都叫国学。这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胸怀和气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