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型白酒的起源

醬香型白酒的起源:::::白酒是中國光彩奪目的瑰寶!我國白酒釀造歷史源遠流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名酒之一。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最少已有5000年的歷史了!在我國古代的商品交換中,白酒僅次於鹽、鐵,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財源。但對於釀酒的起源卻眾說紛壇,有傳是上天造酒,猿猴造酒,還有說是杜康造酒等等,這些傳說大致可以說明我國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有了!

一、醬香酒的起源鼻祖——枸醬酒

醬香型白酒是我國白酒當中佔重要地位的一大香型,其中以貴州茅臺鎮生產的“茅臺酒”為主要代表。據傳,遠古時赤水河畔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於釀酒。而更為確切的是:《史記》當中有記載,在漢朝,今仁懷一帶已有了“枸醬酒”,其中的枸醬可以說是醬香酒最早期的雛形!

  公元前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嚐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酒——枸醬酒。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鰼部,即現在的仁懷一帶,取枸醬酒獻給武帝。武帝飲後,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夜郎”之說。到公元前130年,(西漢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於枸醬酒的緣故,竟改道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鰼部而來。證實了早在漢朝以前,仁懷已盛產美酒。

至唐、宋朝,仁懷一帶已成酒鄉,釀酒之風遍及民間,茅臺釀製的優質大麴醬酒盛行於市。到清朝,茅臺酒業興旺,有“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及“仁懷城西茅臺村釀酒全省稱第一”的記載。獲得“酒冠黔人國”,“風來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里香”的讚譽。

據記載,明末清初,茅臺村以大麴參與糖化、發酵、蒸餾取酒的茅臺酒工藝日趨成熟,數百年來,茅臺酒工藝在繼承和發展中不斷完善完美,逐步形成的茅臺酒傳統工藝,至今仍完整延用。由此可以推測,醬香型白酒的生產技術在明清時代日趨成熟並趨於完善。

二、醬香酒的確立

醬香酒在發酵的過程中會散發出一股醬油的味道,有一種類似豆類發酵時的醬香味而故名!但是醬香型的確立還是有一段故事的: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振興釀酒行業,1952年的時候舉辦了第一屆評酒會。這次的評酒會雖然給酒行業帶來了榮耀和聲譽,但是因為當時對釀酒沒有科學深入地研究,只能根據“品德優良”、“廣受好評”、“歷史悠久”等條件來評選名酒。

隨著釀酒技術的不斷提升,研究人員發現,雖然都是白酒,但是由於原料、工藝、發酵的不同,不同產地白酒的差異很大,為香型的確立打下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由茅臺酒廠技術顧問,副廠長李興髮帶領的科研小組,分析出了茅臺酒的三種典型酒體,分別是:“醬香”、“醇甜”、“窖底”,並用這三個典型酒體按適當比例勾兌調配,命名為“醬香型”白酒。並完善了茅臺酒的傳統生產工藝,為白酒行業的香體鑑別提供了規範、科學的評比標準!李興發由此被尊稱為“中國醬香酒之父”。

到了第三屆全國評酒會(1979年)的時候,按照糖化發酵劑和將白酒分為5種香型: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它香型,不屬於前4種香型的白酒都統稱為其它香型。中國白酒從此開始有了香型的劃分,並且確立了各香型的風格特點。

醬香型白酒,亦稱茅香型,是中國白酒的香型之一。得益於獨特的釀酒環境,採用傳統工藝,長期貯藏,科學勾兌,精心釀製而成。以貴州茅臺酒為典型代表,具有醬香突出且香而不豔,低而不淡、酒體醇厚、幽雅細膩、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等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