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看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
吉言贤食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悉尼张劲帆 ,作者张劲帆
悉尼张劲帆
文/张劲帆
(澳大利亚华文作家、文学批评家、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最近由于方方封城日记英语版和德语版在亚马逊网站预售热销,引起中国国内舆论的强烈争议。反对的一方认为方方不描写抗疫的正面信息,靠道听途说专写阴暗面,有些信息不实,丑化了国家,给外国提供“炮弹”攻击祖国,非常可恶。支持的一方说作家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方方有权利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不能要求她反映疫情的全貌,即使日记在国外发表,也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能因为害怕家丑外扬就否定作者在海外出版的权利。
我不想重复这些争论中的观点,而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行销全世界,但是中国创造的知识产品出国脚步却大大落后,虽然中国的一些文学名著也有在国外翻译出版,但是很难达到热销,也许获得金熊奖的电影《红高粱》影响稍微大些,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热销。另一方面,美国的知识产品却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畅销,如微软的各种软件、美国大片、美国流行歌曲等,中国的青年人说起美国的名人、明星如数家珍,但是美国青年对中国的名人、明星却知之甚少,这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很多,我想主要原因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影响力自然就大,而且他们的文化产业化比中国起步早,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这是中国在短期内难以赶上的。中国经过了站起来、富起来的阶段,现在已经走到强起来阶段的面前,中国政府已经清醒意识到,具有文化上的影响力才是强国的标志,所以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大力加强与各国政府和民间的文化交流,每年都派出不少演出团体和文化展览团到海外,譬如我所居住的澳大利亚悉尼市,每年市政府都举办农历新年庆祝和游行活动,中国政府连续多年派出很大规模的表演团体参加游行,国家投资不少,但是这类活动主要是添个热闹喜庆,要说对外国民众在精神层面有多大影响,恐怕就未必。
现在方方日记因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疫情借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西方主流媒体发新闻报道,亚马逊预售上了热销榜,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说中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引起过这样广泛的国际关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也获得国际上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恐怕还是局限在关心文学的人群范围,普罗大众关心的未必多。莫言的小说其实以文学的形式对体制和现实也多有批评,为什么许多国人把他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却对方方多有责难呢?这到底是双重标准,还是水平太低,读不懂莫言的寓言式隐喻呢?美国华裔作家沈宁在他的文章《中国文学距离世界有多远》中介绍了他居住地的丹佛市立图书馆的情况,这个图书馆是美国十大图书馆之一,可容纳1400人同时落座,藏书220万种,外文图书厅只是很小一部分,138个外语书架中,只有4个半书架中文书,其中大陆出的现代小说不到十种,“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的,就更少得可怜,我周围的西语朋友,不少酷爱读书者,也有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甚至跟中国人结婚,却几乎没有人读过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连《红楼梦》的书名也不知道,更没听说过巴金或者钱钟书是什么人。大多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至今也仅限于面对海内外华人读者。美国主流社会的西语读者,也很少人听说过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的名字,更不知道他们所写的小说。高行健现在算海外华文作家之列,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去台湾很风光,可到了美国,只有东西海岸有限的几个华人社区接待,各地中文小报报道,几乎没有英文报纸提及此事。美国主流社会极少有人知道高行健,并不是认为高行健的小说不好,而是根本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他的小说有英译本,但也很少听说有哪个美国大众读者读过,丹佛图书馆则根本没这本书。”(全文链接:https://www.chinaqw.com/node2/node2796/node2883/node3178/node3209/userobject6ai262664.html)大家现在该明白中国文化产品在西方国家的状况了吧?
方方的书上了西方畅销榜,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说明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事情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了,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好事。如果中国闭关锁国,你发生再大的事,也不关别国的事,在别国人看来都是茶杯里的风波。从传播学的角度说,有影响总比没有影响好。这就像一个演员,总是希望当主角,演正面人物也好,演反面人物也好,是主角就好,当主角才有粉丝团,才有影响力,即使这回演了一次反面人物,下次还有机会演正面人物。方方日记会使西方世界从今以后更关心中国的知识产品,让中国的知识产品有了更大市场,推进了中国政府的文化走出去战略,难道不是好事吗?
第二、它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显示中国还是一定的言论自由的,这对中国政府是加分而不是减分的。如果外国民众只能读到中国官方的宣传,由于渠道的单一化和官方化,他们是不太相信的。有了来自中国官方和民间的两种或者多种声音,他们有了比较鉴别的参照物,自然会去伪存真,明辨是非。中国的爱国人士大可不必担心方方日记的破坏力。换句话说,方方日记提升了中国政府的宣传作为参照物的价值,避免了它们被完全忽略的命运,政府应该感谢方方。
第三、它丰富了观察中国疫情的视角,一定程度上给世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包括教训。方方日记并非只是揭短,它其实写了从疫情之初的混乱到防疫渐渐走上正轨,最后取得初步胜利的全过程,有批评,也有赞扬,这样才使人觉得真实。如果只有官方视角的一片赞扬声,怎么解释李文亮从造谣者到烈士的转变过程?(其实官方到现在也没有解释清楚)
第四、展示了中国作家的良知、批评的勇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中国知识分子争得了颜面。中国的作家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大约在十万人以上吧,再加上大量的学者、高校教师,总有二三十万吧,如果他们之中完全没有人反思这场惊天动地的疫情,中国知识分子的颜面何在?所幸方方挺身站了出来,且不管她日记中的记述是否完全真实、反思是否够水平,她的反思的姿态是值得赞许的,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让他们多少能对中国知识分子保持一点敬意。否则真是叫做“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了。
大家不要低估了西方政府和普通读者的见识,以为中国作家批评了政府体制的某些弊端和某些犯有官僚主义的官员,就是给他们送去了“炮弹”,会被他们当作攻击中国的口实,这是天大的笑话。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三十年,对西方国家多少有些了解,西方民主制度下的人民习惯了听到多种声音,不会听到一种声音就轻易相信。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批评政府,对于批评政府的声音习以为常,也不会认为受到了批评的政府就多么不堪必须倒台。西方法律体系对于证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政府绝不会愚蠢到拿一个作家日记中的非一手资料当作证据来指控另一国家。国内一些激情澎湃批评方方的人其实对西方国家完全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把自己的臆想当作事实来抨击方方。你们与其花那么多功夫批评方方,不如花功夫写出你们认为能反映中国抗疫正面形象的伟大篇章来,与方方PK, 看看你们的书能不能上亚马逊图书畅销榜。如果能,而且把方方的声音压下去,那也算为国争光了。我也会给你们一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