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之母或為“客串”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高祖斬蛇起義的故事,說是劉邦押解壯丁到酈山,半路遇上大蛇將其斬成兩段,後來有老嫗夜哭,聲稱大蛇為白帝子,為赤帝子所斬,後人引之為起義滅秦的徵兆。

劉邦的這段記載與《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之徒“大雨失期”的記載相似。比較可以發現有兩處相同,陳勝、吳廣及劉邦都是迫不得已造反,另外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地是大澤鄉,劉邦則是在豐西澤,兩地都有一個“澤”字。聚水之地為“澤”,這種地方多是草木叢生,霧氣濛濛,為雙方“演出”埋下了伏筆。

為了贏得人心,陳勝、吳廣藉著這草木叢生的大澤玩弄出“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伎倆,劉邦則精心設計了一出“斬大蛇”的大劇。

首先,劉邦先派出一個人到前方佈置好場地,“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這“一人”應該是跟隨劉邦的心腹,從一個“令”字可以看出這是精心設的局。這“一人”走在最前面,因為劉邦喝醉了酒,其他人只能慢悠悠地跟他走在最後面。

接下來,“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這“一人”驚慌尖叫著跑過來說,“不好了,前面有一條大蛇擋住了去路,太可怕了,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時候,劉邦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好怕的!”走到前方,將大蛇斬成兩段。斬蛇之後,劉邦自己又走了數里路,躺在路邊睡著了。

從此處可以看出,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眾人親眼目睹劉邦斬蛇,現實中可能是作為前導的那“一人”配合劉邦演了一出好戲,當他“驚慌”跑來的時候,劉邦假裝到前方“斬蛇”,他就負責進一步渲染大蛇是何等可怕,阻嚇眾人前行。劉邦則跑到前方一處空地,拿起寶劍,“亂砍”一頓,口中可能還要裝模作樣地說出“孽畜,吃我一劍”之類的壯語。

由於是在晚上,大澤中又有霧,周圍都是一人高的草叢,後面的人看不真切,但劉邦的“殺喊聲”卻能聽見,加上之前嚮導的渲染,後面的人更不敢向前。嚮導估摸劉邦已經走了數里之後,才鼓動後面的人一塊到前面去看看。於是,另一位演員就上場了。

場景切換到一位老嫗在前方不遠處痛哭,再一次向後來的人灌輸這樣的信息:此處確實有一條大蛇被斬,而且大蛇是白帝子,斬白蛇的是赤帝子。劉邦安排這位老嫗有何目的?關鍵就在“後人來至蛇所”和“人乃以嫗為不誠”的語句上,因為根本就沒有大蛇,後來的人走到前面一看,沒有蛇就會產生質疑,安排“老嫗夜哭”就順理成章,雖然後來人還是認為老太太在說謊,不過關於“劉邦斬蛇”之事有了一絲確信,接著這位老太太突然就不見了,使內心確信得到進一步加深。這又是怎麼回事?這極有可能是在後來人質疑老太太時,她鑽進草叢藏起來了。

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對他們的事蹟可能早有耳聞,認識到起義之事必須有兩項必要條件,一是“人”,一是“信”。而最有可能揭竿而起的有兩類人,一是戍卒,如陳勝、吳廣兩人所帶的隊伍;一是徒眾,如劉邦帶領的到驪山的隊伍。因此,劉邦效仿陳吳兩人的鬼蜮伎倆,上演了類似的一出“解縱所送徒”的義舉。而“信”則很難達到,“信”必須“威眾”,令眾人信服心服,“斬白蛇”起到了這樣的效果——“諸從者日益畏之”,陳勝、吳廣的伎倆則起到的效果——“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