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真正的一代廉士

之间看到王安石变法的故事的时候,看到司马光这个姓名,不觉想起那个梗“是司马光砸缸还是缸砸了司马光”的那个老梗,还想起了课本上警枕的故事。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吧,先细细品的是王安石的故事,最后王安石却因为司马光的保守而变法失败而悔恨终生,总感觉司马光这个人是坏坏的形象,但是真正细致了解了司马光这个人之后,又是另一般想法,来与诸位分享一下。

此人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真正的一代廉士

读宋史后,感觉宋代臣子能人较多,大多君王是带不动的队友,而司马光后来虽有保守诟病,但总体来说也是历史上的贤臣。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因为出生在官僚家庭,所以从小就有着很好的教育,其父是朝廷的四品官。说起司马光所受的教育,不得不说两个故事:传说6岁的司马光偶得一个青胡桃,让婢女帮他去除了坚硬的外壳,自己品尝桃仁,自觉鲜美无比,吃的甚是乐哉。其兄问谁去的外壳,司马光说自己所为,谁知这一切都被其父看在眼里,司马光被训诫诚实是人立身之本,司马光也是深责自己行为;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本就天资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做警枕,苦读诗书的故事。

那时候,司马光的苦读没有白费。他20岁中进士甲科,被授以奉礼郎,不久改苏州判官。27岁时,他被调回京城。先后任命评事、直讲、同知太常礼院等职位。这些职位虽然不是很重要,但是让司马光熟悉了朝廷内部的争斗。可是后来当朝宰相庞籍被免职,因司马光是他推荐提拔,所以司马光也受到牵连,先后随庞入并州,做了并州通判。

此人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真正的一代廉士

三年后的司马光被调回京城,任开封府推官,后任同知谏官。谏官本就是批评朝政得失的。司马光做谏官的五年,提出了很多有用的谏议,是颇有魏征的风采。后来宋神宗即位,锐意改革,司马光的才学被她看重,就把司马光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御史中丞,有意让他领导改革。但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改革上有重大分歧,王安石的很多做法他都不赞同。所以司马光被罢免,到了西京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做留司御史台。

在洛阳的时候,司马光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编写。当时他发现历史著作中缺乏一部比较完整的通史。后来经过很久准备,他用编年体,即按照年代顺序,写了一个从战国到秦末的史书,共8卷,取名《通志》。还呈给英宗看,英宗非常满意,还设置机构编写此书;神宗即位后,称赞此书有助于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便改名《资治通鉴》。司马光可能是受到了君主的鼓舞,他为了编写这本书付出了太多,据说初稿就有两个屋子那么多,整整花费19年才完成这个上起三家分晋,下至后周灭亡,从公元前403到公元959,1362年历史的编写,共有294卷。这本书也是我国的文化宝藏,对历史研究有很深的意义。

此人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真正的一代廉士

等到宋神宗病死后,皇太后让司马光为相。据说司马光很有当时的“明星效应”,早在洛阳的时候,司马光就被称为司马相公,等到他被召回京城的时候,百姓围观,以致交通堵塞。当时的司马光已经暮年,很多事对于他来说是力不从心了,但是他还是不负众望,担任宰相。虽然那时候他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诟病,但是他执政期间提出了广开言路的主张,也是有所成就。

还有要说的就是司马光为政廉洁,他做官400年,在洛阳时候仅有薄田三顷。以至于后来其妻子身死后,他只能卖田购置棺材葬妻,这也是人们千古传诵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本来凭他的显贵,本可富甲天下,可他却两袖清风,还拿自己的俸禄接济庞籍死后的孤儿寡母,连仁宗的赏赐的他都接受后来有问朋友想买一个婢女让其生活得以宽慰,他回信,不敢奢侈;当时在洛阳时,有客冬日来司马家,外面大雪纷飞,室内无炭火,客人瑟瑟发抖,司马光连连致歉,让人熬姜汤与客人驱寒。此情此景,让客人感叹其为一代廉士。

此人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真正的一代廉士

司马光作为一名思想家、史学家,其政绩是不可磨灭的,他死后,百姓纷纷为其送葬,还争相买他的画像,以表悼念。他这般受百姓爱戴,这点是王安石不可比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